《蘇東坡傳》讀後感(集合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東坡傳》讀後感(集合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蘇東坡傳》是作者林語堂先生所作,初始稿爲英文,後經漢化翻譯引進回國內。林語堂先生一生致力於將中國國學經典通過英文的形式向世界進行推廣,是一位極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學大家。而著名的蘇東坡更是不復贅言,東坡先生一生坎坷卻極富樂天派,網上給其的評價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等等,可謂是全能至極。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例如牛頓、伽利略等在近代歷史上具有偉大貢獻的偉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長的多面手。因爲這展現出了他們人性中的不同側面,而這點東坡先生與他們是相通的。人物傳記不同於史書和民間小說,人物傳記類文體加入了作者個人對撰寫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卻又相對於一般小說的架空編撰要更忠實於史料。因此,經過同樣多面的林語堂先生的再創作,《東坡傳》中的人物必定也會是更爲多面的。所以,今天在這裏要談論我對《東坡傳》的讀後感,我只能嘗試從其中選擇一個側面來加以說明。

蘇軾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歡的是《定風波》和《臨江仙》,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大氣和飄渺,都是蘇軾在不同時期面對人生的態度。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官場上的堅持自我導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蘇軾依舊是那個蘇軾,無論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卻依舊是樂觀灑脫如初。曾經有人這麼評價過他,在遇見同樣巨大的挫折時嗎,李白選擇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淵明則是一走了之,只有蘇軾,蘇子,東坡先生,選擇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來讀書人對文學大家各有偏愛,卻很少有人不佩服蘇軾的。

在蘇東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個不時出現、偶爾相伴的神祕人物:神奇道士吳復古。此人行蹤不定、難以捉摸,但時常在關鍵時刻出現一下。有時覺得,他彷彿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東坡,悠遊自在,仙風道骨。東坡先生與之出遊之時,飄飄乎如仙人獨立,晃晃乎渾然天外仿若一體。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還是他就是東坡先生精神上的寄託,意識外另一個自己?細細想來,如果蘇東坡生來是個隱士或者道士,是否還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來超然世外的隱者數不勝數,但真正爲世人所記住的,缺如鳳毛麟角。

吳復古提醒了我們,蘇東坡一生其實從未真正忘卻營營、超然世外。我們知道他、記住他恰恰因爲他入世、鮮活、甚至飽受打擊的一面。我不知道蘇軾是否在他身上看到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爲不了吳復古的自己。以他的才華和影響力,他也許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內心深處並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間。吃吃喝喝與蒼生同樂,大概纔是他內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無論後人如何評說,東坡先生依舊是那個文人史上具有着獨特魅力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個竹杖芒鞋嬉笑怒罵間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壇上不願依附他人而鬱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壇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書法、文筆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從他的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他的才華橫溢以及被人欣賞的文人氣節。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歷經坎坷的人生經歷,或許這也正是他爲無數後世文人所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2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這人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對此我是十分佩服。世上像其這樣的樂天派很少,因此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於此,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爲“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爲他樂觀,還因爲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爲“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嫺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的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軾歸隱於田園後,便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而這也正是“蘇東坡”這個稱謂的由來。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而我也體悟到了蘇東坡的與衆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林先生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而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其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蘇東坡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與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相鬥,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道底,正是區別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在蘇東坡看來,一己的私慾,是十分卑微的事情。而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活上的,他的雙眼、他的內心更多關注的是百姓的愉悅和疾苦。正是因爲蘇東坡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其與救百姓於水火的形勢發生了牴觸,他才反對到底,甚至於在自己管轄的州府裏,對於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一概不理。蘇東坡決心爭論變法,可見他永不放棄的性格!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而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3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並沒有發現他有多麼多麼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並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於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快要開學時。於是硬着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細細慢讀,才發現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讓這種魅力在字裏行間濃烈的發散着。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裏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透過這句詩,我看到了一位飽經憂患的老人,在風雨人生中不屈不撓、堅毅前行的身影,這是我感受到的蘇東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蘇東坡的一生,充滿了極度的戲劇色彩,是苦與樂並存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再不過如此了。他才氣橫溢,一生爲官,但不斷陷入政治漩渦和黨派鬥爭,幾度升遷、貶謫,從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執政28年,被貶謫12年。最高官職與宰相職位僅一步之遙,期間也因“烏臺詩案”險些喪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瓊崖島,最終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氣,爲官清廉,執政以“民爲邦本”,處處念及老百姓的苦憂,爲老百姓造福謀福利,致力於興修水利、種茶、治病、扶貧濟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在蘇軾的身上,體現出了讀書人的天性。學而優則仕,又因爲書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貶謫。值得慶幸的是,對讀書人最寬容的年代讓蘇東坡趕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沒有因爲文字的緣故殺過一個讀書人。幾千年的中國,還沒有哪個政府心胸有這麼博大。雖然蘇東坡命運坎坷,幾次被貶至荒域,他自己也曾發牢騷:“人生糊塗識字始”。但總的說來,北宋的讀書人還是幸運的,也是敢說話的,人文之盛,春秋戰國以來就數這個年代。

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詞書畫,還有名動天下的蘇堤,甚至人人喜歡的東坡肉。蘇東坡是個幽默的人,他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想討論這裏面的哲學意味,因爲我相信,蘇軾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學,否則他就不會得罪理學家程頤。蘇東坡一直堅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線,並始終懷着一顆悲天憫人的赤子之心。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4

我們國小的時候就接觸過蘇東坡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他讓我們知道人生在世總會有分離之時,不會有完美的事物存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讓我們懂得了美好的祝願。可在把蘇東坡當作摯愛的林語堂的筆下,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也把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他稱蘇軾的一生是“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隨後的人生卻是在宦海漩渦中坎坎坷起伏。烏臺詩案入獄後被貶黃州,後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個中國的窮山惡水,都有他的足跡。他身處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鬥角所累,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歷經的種種委屈、落寞、孤獨、清貧、艱險……但他總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樸的童心,面對憂患一笑置之,不爲利益而動搖,也不爲俗見而改變自己的信念。他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他一世貧窮卻過得安逸,兩袖清風,豁達開朗。他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曠達的胸襟,瀟灑地面對一切。周國平評價蘇東坡說:“讀蘇東坡豪邁奔放的詩詞文章你簡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艱難的一生。

蘇的名聲是伴着他的貶謫越傳越遠,越傳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幾月就能傳到京師,成爲得勢者喉中鯁住的魚骨。於是一貶再貶、越貶越遠,便成了蘇人生的常態。“你啊,滿肚子不合時宜。”侍妾朝雲竟是這樣聰慧,一語道破蘇的宿命。

謫居黃州的蘇東坡,落魄無比。擔着可有可無的閒職,領着微薄的俸祿只能舉家食粥度日,還有惡疾纏身的痛楚……他並沒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遊赤壁之時,面對“江上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發出“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感嘆,面對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風輕雲淡地說出“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份灑脫和坦然讓“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逐漸消失,代之出現的是光輝溫暖和親切寬容的成熟。當他發現當地百姓有棄養女嬰的惡習時,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憐的薪資,到處寫信籌措資金,舉辦育嬰堂,救活了無數嬰童,而他自己卻過得狼狽不堪,蘇東坡在自己寒冷徹骨的人生低谷裏,依然不曾忘卻要去溫暖別人。

在新舊當權派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卻從不捨棄自己兼濟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摯友,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他與社會上各行各業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詩人隱士、藥師、酒館主人、道士僧人、貧窮百姓、甚至不識字的農婦等。在杭州廣州地區興辦水利,建立孤兒院和醫院,創辦監獄醫師制度,頒佈嚴禁殺害嬰兒的律令。在處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遺患時,他全力從事救濟饑荒,爲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不懼與朝廷抗爭。爲減免貧民百姓欠稅而向朝廷懇求。這纔是真正能做到關心大衆疾苦的高士該有的濟世情懷。

蘇東波無論悲喜,無論沉浮,都能懷揣初心,一路向前。像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溫暖了他人,垂名千古,只能說他,生不逢時!

《蘇東坡傳》讀後感5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我敬仰蘇東坡,因爲他無可比擬的才華。一說起蘇東坡,就不能不提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詩才。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爲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爲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爲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爲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說法:

"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爲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宏甫選蘇公文甚妥,至於詩,百來得一。蘇公詩無一字不佳者。青蓮能虛,工部能實。青蓮惟一於虛,故目前每有遺景;工部惟一於實,故其詩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蘇公之詩,出世入世,粗言細語,總歸玄奧,恍惚變怪,無非情實,蓋其才力既高,而學問識見,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絕千古。至其遒不如杜,逸不如李,此自氣運使然,非才之過也""蘇公詩高古不如老杜,而超脫變怪過之,有天地來,一人而已。僕嘗謂六朝無詩,陶公有詩趣,謝公有詩料,餘子碌碌,無足觀者。至李、杜而詩道始大。韓、柳、元、白、歐,詩之聖也;蘇,詩之神也。彼謂宋不如唐者,觀場之見耳,豈直真知詩何物哉"

《蘇東坡傳》讀後感6

最早了解蘇東坡都是從以前的語文課本上,只知道他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這些著名詩詞的作者,豪放派的主要代表,對蘇軾的瞭解只是一個名字、符號,很抽象,就像貼在牆上的一個偶像海報一樣。20xx年暑假在川大培訓,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教授王紅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中國人的詩意人生》的課程,課程中王紅老師多次提到了蘇軾,並建議大家看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沒曾想到至善讀書社共讀的第一本書就是《蘇東坡傳》。

這個寒假,除了走親訪友,最幸福的莫過於拿起《蘇東坡傳》,聽着各位老師通過喜馬拉雅APP分享的章節語音一起學習,羣裏各位老師也從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這本書的獨到看法,讓蘇軾在我腦子裏從一個符號變成了一個鮮活的、立體的人,他不僅在文學上,在諸多領域皆卓有建樹;不僅以其博學之識影響世人,也處處展現其強大的人格力量;不僅有其“偉大豪壯”的一面,也有其“平凡普通”的一面。也正因爲如此,纔有儒家喜其忠,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義。可以說,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無一難能有二”之人。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離我婆婆家135公里,我和他也算半個老鄉。眉州雖然不大、但依然舒適別緻。鎮上街道整潔,五六月間,路旁的荷花盛開,香氣瀰漫。像四川其它很多地方一樣,這裏山川秀美、景色迷人。第一次出川的時候,蘇軾還未滿20週歲,弟弟蘇轍也僅僅是個18歲的少年。出川的道路是兇險的,當時從蜀中到京城的道路,就跟我們一家三口回四川老家的路程差不多,蘇東坡從眉州到開封,我們從鄭州到四川彭州。還記得第一次開車回老家時,穿秦嶺的擔驚受怕,愛人開車,我的心提到嗓子眼,生怕他一不小心有什麼閃失。可想而知1000年前,蘇洵帶上蘇軾、蘇轍兩個兒子,拿着朋友張方平寫給韓琦、歐陽修等人的介紹信,上京趕考是冒着多大的風險。出川的道路自古都是兇險的,早於蘇軾幾百年前,這條路的艱險被另一位走出四川的天才詩人這樣描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考,父子三人名動京城,但母親突然在家鄉去世,按照朝廷律令,蘇東坡和弟弟必須爲母親守孝三年,在此期間,他和妻子王弗過着尋幽青山、讀書綠水的生活。

此後1066年4月,蘇東坡還回過一次四川,他的父親去世了,於是他和弟弟辭去官職護送父親靈柩回鄉,再次守孝三年,他在父母墓旁蓋了一座小廟,種了3000棵松樹。服孝期滿後不久,蘇軾兄弟北上劍門從陸路返回汴梁,從此再沒有回過故里。

讀完蘇東坡傳最佩服的還是他的爲人,在逆境中保持堅貞的氣節和獨立的人格,絕不隨波逐流;爲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築堤……;即使身處絕境,也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追求。

回首千年看“居士”,“千古一人”蘇東坡。他即平凡又尊貴,即隨俗又清傲,即普通又傑出,即“渺小”又偉大。他的身上始終閃現着一個生動、鮮活的,立體、大寫的“人”。蘇軾本身就是一部宏大的鉅著,值得我們用心品鑑、去廣爲倡揚、去世代傳承!

《蘇東坡傳》讀後感7

蘇東坡親歷五朝,而在這悠悠五朝之間,除去童年和青年時春風得意,自神宗之後,一直到蘇東坡身死,蘇軾一生可以說是坎坷動盪,政治上小人,爲了打擊這一代文豪,不惜使盡萬般手段,一次次貶謫,離中原愈發遙遠,到最後,甚至有了元祐黨人碑出現,被刻上黨人碑官員,重者關押,輕者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徒,而蘇軾,與司馬光一起,名列黑名單前列。但就是這樣政治上迫害,蘇東坡絲毫不以爲意。“蘇東坡對他弟弟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所以,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蘇軾以他坦蕩胸懷, 盡情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剛因詩文而遭逢牢獄之災,詩人身份已融於蘇東坡血液深處,釋放當天,他又寫了兩首詩,詩裏說:“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而另一首詩裏嵌有“竊祿”,意爲自己無才爲官,但“竊祿”一詞卻源於一份寫給曹操信件,寫完這首詩,蘇軾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爲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在他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爲對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爲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爲貶謫爲憂。有了這樣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心境,他纔可以在瘴氣重重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註解。

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依然坦然,可以笑羅什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一代文宗撒手人寰,留下,是千古文人標杆,

——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傳》讀後感8

他是這樣一個人,本性自由,卻深陷官場糾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卻迫不得已四處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職,卻主動請辭調離;貶於荒野域外,卻依舊笑對人生;他一生相伴兩人,卻與最愛之人無緣相守;自比陶潛隱世,卻爲世人所聞。

他以詞著稱,和詩仙李太白一樣,是中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同時又是中國公共醫療事業的開創先驅,是中國南派畫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縝密的工程設計者,精明的國民經濟觀察家,業餘的釀酒師傅、制墨者、煉丹術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個時代無人能及,因爲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無數,同樣因爲這份天才,嫉妒和恐懼,他始終被政敵所擾。

從鷹擊長空壯志滿懷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門,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卻傳世千秋。不僅僅因爲他的詩詞,更因爲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還有什麼,不爲所知?

他便是蘇東坡。

蘇軾被被貶到雷州半島的惠州,當時屬於尚待開發之地,然而蘇軾在這裏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曾記載,蘇軾嘗試着自己釀製桂酒,一邊釀,一邊品,以至於醉倒在地,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頑童躍然紙上。這種頑皮的天性似乎源於其祖父,那個同樣戲謔的老頑童。而他的弟弟蘇子由,似乎更多的繼承了父親蘇洵的內斂與嚴謹。不過有這等的才華,恐怕蘇軾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蘇軾的才華和令人恐懼的樂觀豁達,他曾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的快樂無人能及。但是或許更少人知道,這樣一位大詞人於政治上的剛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懲罰。就好像貝多芬失去聽力卻依舊寫出了傳世名曲,實屬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對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被貶最遠行至海南,還包括一直排擠他最嚴重的人,其實是他青年時的好友這樣的內心打擊,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負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當道的痛心),蘇軾卻依然保持了內心的平靜與豁達,更讓人感嘆。

拋開林語堂對於王安石當政後對蘇軾排擠的描寫與評價,蘇東坡確實不適合身居過高的職位,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優秀官員,只是蘇軾太不懂得如何處理官場中的人際關係了。身居地方,他爲一方之職兼具文學首輔的威名,自然意氣風發左右逢源,況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間,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屬於經濟文化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時,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體現了出來,不懂得利用皇帝,而僅僅寄希望於呼籲,這是萬萬不行的。太后去世後,精明的小人們馬上打擊了他。

幸好我們的大文豪是爲開朗樂觀的人,否則我們可能也體會不到那麼多優美的詩詞和散文了。

摘錄一《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逐步至天承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國文學,繪畫以及書法的最高境界。

《蘇東坡傳》讀後感9

宋朝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爲璀璨的一個年代,雖然它的軍事力量被後世所詬病,然而,我們不得否認,在這個時代,有帶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閃耀後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歷史上,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個人就是蘇軾。姑且不論蘇東坡的官場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遠非官場所能比,他是那個時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詞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詩中的地位一樣。整個中華歷史上,李白和蘇軾就是兩座巨山矗立在無數人的心上讓人仰望。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這個朝代,婉約派盛行,人們習慣了溫柔似水的感覺,無論男女,追求的都是溫柔細膩,這在蘇東坡看來是一種病態,於是他奮然出世,他用氣勢恢宏的豪放詞一掃北宋文壇,與婉約派一決雌雄,爲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風,讓整個朝代,都有了一絲男子的剛硬。

蘇東坡是驕傲的,也是堅定的,就像他的詞一樣,永遠都是豪氣沖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遠都是不合羣的,他反對新黨的變法,也反對舊黨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與變通,這是他的執拗,他堅持一條道走到黑,作爲朝堂之上特立獨行的一個人,站在了兩黨之外,於是就註定了他的官運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貶,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從此之後,他就成爲了杭州的蘇軾,他也在惠州待過,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蘇軾。他的一生,狂放不羈,起起落落,或許這對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對他去的地方的人來說,是幸運的,他每去一處,就造福四方,縱使他的官職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一升再升,這是蘇軾,一個詞傳千古,名流青史的聖人。

蘇軾的一生三起三落,一個不肯彎腰的文人在官場中遇到無數的陷害,然而,縱使被貶到偏遠地方,蘇軾也毫不氣餒,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獻家財,爲鄉民鋪路搭橋,他掃除惡俗,給一個有一個的地方帶去仁政。蘇軾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變得繁華,所以,當時的百姓都希望蘇軾再遭貶謫,希望可以被貶的他們那裏去。不得不說,百姓的願望就是這樣的淳樸與單純。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爲寫詞纔是蘇軾的主頁,縱觀蘇軾的歷程,我們發現,他是政治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人們更多的認爲蘇軾是個偉大的詞人,但是卻不清楚,寫詞作畫,只是蘇軾的副業,他的真正職業還是做官。我們看蘇軾官場起起伏伏,便覺得蘇軾的官做的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爲人們對蘇軾更多的關注是在他對詞的貢獻上面。

蘇軾的官做的最大的時候,距離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遙,如果不是慘遭小人陷害,蘇軾的後半生也不至於如此的顛沛流離了,或許就是這樣的生活,才讓蘇軾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於是他從蘇軾變成了我們心中的蘇東坡,成爲了我們心中的東坡居士。然而,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被貶遠方,他永遠都保持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心態,最後被貶官,他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爲有所不爲,哪怕顛沛流離了一生,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

蘇東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準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樣的一個詩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遠都是那麼瀟灑的活着。他狂放不羈,因爲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誣陷,然而不管怎樣,他依舊我行我素,這或許就是我們心中的蘇東坡的,一個狂放不羈,一個樂觀向上的居士。這樣一個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見蘇東坡,今生再也無憾也。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於《蘇東坡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讀後感。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閒雅如《記承天寺夜遊》……從文字而想見其爲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採絕豔,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裏,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爲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爲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後,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着對蘇東坡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於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啓用的以蘇東坡爲首的一批官員,誣陷爲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爲“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爲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僞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爲,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最近讀了兩本關於蘇東坡的書。一本是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一本是知中系列的《幸會!蘇東坡》。兩本書各有所長,都很精彩。《蘇東坡傳》是很早就讀過的,還曾作爲果先生的睡前講書內容給他講過,只是他那時年紀尚小,只對神奇道士吳復古念念不忘。知中系列也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勝在考據多而詳實,博引各家之言,以及圖畫精美。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原文是用英文寫的,旨在向西方人介紹蘇東坡,內容完整詳實,波瀾壯闊,道盡蘇東坡豐盛肆意的人生。

蘇東坡的標籤很多,經歷也廣爲世人所知,詩詞書畫更是流傳千年,影響深遠。未讀此書時,蘇東坡在你心中是詩人,有“大江東去”、 “月出東山”,也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還有“寂寞沙洲冷”;是政治家,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嶺南;是美食家,愛吃荔枝和豬肉。讀完此書,蘇東坡在你心中成爲一個豐滿而有血肉的人——年少意氣風發,爲官造福一方,居高位呼朋引伴書畫詩酒,被貶謫蓋屋種田煮食釀酒,依然呼朋引伴書畫詩酒。人生的顛沛流離、悽風苦雨,不過“一蓑煙雨”,一回頭競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政治生涯大起大落,與王安石變法息息相關。書中用詳盡筆墨介紹了北宋王安石變法,感覺林語堂對王安石的痛恨和厭惡堪比蘇軾。王安石變法這一歷史事件對蘇東坡的人生產了巨大的影響,直接或間接導致蘇東坡受到政治迫害,但這決非一人之因。書中諸多細節把王安石塑造成了一個行跡卑劣之人,感覺有失偏頗。王安石變法在當時雖無合適的實施條件,但也不失爲一次對政治積弊積極而務實的抗爭。我猜大概是因爲國家資本主義在林語堂時代的西方被廣爲詬病的原因所至。

安穩的生活和蘇東坡沒啥緣分。他的人生危機從“烏臺詩案”開始,從廟堂重臣到階下囚,最後被貶黃州,在“東坡”耕種養活家人,安貧樂道,陶然自得,期間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定風波》。當他寫下“此去真爲田舍翁”,準備安居之時,又被朝廷重用,扶搖直上幾乎位極人臣,從而不可避免地捲入政治鬥爭。蘇東坡因爲剛直敢言,厭惡政治鬥爭而幾度外任,過了幾年比較閒適的生活。60歲時遭遇晚年流放,從此一貶再貶,到了大宋版圖的最南端。

就是這樣顛沛流離的生活,卻有豪邁悠然的心境,有像《浮生六記》裏那樣欣喜有趣的生活小故事,有對妻子、兄弟、朋友細膩而真摯的情感表達。還有瑜伽、煉丹的養生祕術,有重“意”而輕“形”的書畫藝術。

夜遊赤壁、夜遊承天寺,烤羊蠍子,釀桂花酒,靜坐聞檀香,光着脊樑在山寺午睡,席地而坐聽農夫講鬼故事,食陽光止餓,鄉野採藥,頭頂大西瓜在田地邊唱邊走,爲制墨差點兒把房子燒掉。與秀才和釀酒老婦比鄰而居,蓋屋掘井,栽花種樹,不一而足。每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裏,都可見詩人寧靜欣悅的心境。

世人敬仰蘇東坡,因爲他的曠世才華,因爲他的豁達胸襟,因爲他的浩然正氣。我喜歡蘇東坡,因爲他有趣的靈魂。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蘇東坡傳》封底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一首膾炙人口的《念奴嬌》讓我認識了蘇東坡,但確切的說,是在看完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之後,纔對這位不朽的傳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但連林老先生都說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用詳盡的語言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說他是自己“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蘇東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曠古無今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爲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浩然不朽的偉大生命。

從出生到架鶴西去,他的足跡遍佈中國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處,都會給當地人帶去他所獨有的深遠影響。他憂天下之憂,嘗黎民百姓之苦,在艱苦的環境依然生活愜意;他在官場沉浮,受盡小人排誹,依然潔漱一生;他敢於嘗試,勇於實踐,做工程,學瑜伽,煉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願,但它不會弄髒你的手。”同樣,他嗜酒成癮,還喜歡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實踐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結合體。

受其樂觀的性格影響,蘇東破的文學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悅於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與真醇”,他說做文章“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說他最快樂就是寫作之時,“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爲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蘇東破的一生飽經憂患,但他的人性更趨溫和厚道,並沒有變得尖酸刻薄。

我們之所以喜愛蘇東坡,也是因爲他飽受了人生之苦的緣故。中國有一句諺語,就是說一個人如何,要“蓋棺定論”。人生如夢,一齣戲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時纔可以下斷語。蘇東坡的一生充滿希望和浩然之氣。人的生活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正像他在一處碑文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獄,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這本書,我前後共讀了六個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雙翅膀,就飛翔在蘇東坡的上空,注視着他,與他同樂同悲。但在我心中,卻始終無法呈現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個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視線的下方遊走。正如作者所言,在讀《蘇東破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呈現,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一顆沙裏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裏一座天堂,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恆在一剎那間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澱,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迴盪着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髮張揚着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遊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儘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於後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陌上花開,蝶霞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是時,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生死兩隔數年,悼念亡妻悽婉哀傷。流光退卻,華髮漸升,涼月墮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更是遍佈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關愛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雲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爲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爲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想替蘇東坡說一句話:“你可以改變我的處境,但卻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蘇東坡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年輕時沒好好學習。夫人生了長子蘇東坡後,他的態度才嚴肅起來,追悔韶光虛擲,痛自鞭策。

弟弟蘇子由沉穩、實際、拘謹、寡言,蘇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辨、天真、不顧後果。因此謹慎的弟弟經常開導哥哥:不能輕信他人。

其實蘇東坡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特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蘇東坡對他的弟子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東坡的這種態度自然爲他招來了不少麻煩。

沈括,就是寫《夢溪筆談》的那位文人,逐條批註蘇東坡送給他的詩集,向皇帝告蘇東坡“詞皆訕懟”。真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蘇軾知道後不無調侃地說:“今後我的詩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這種性格使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談起蘇東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談起歐陽修。

當時蘇東坡的科舉主考官就是名聲大噪的歐陽修。

歐陽修閱卷時,誤以爲其中一張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鞏所寫,爲避免閒話,特意將其設爲第二名。等榜單出來後,發現第二竟是蘇軾。

於是到處向人讚揚蘇東坡,並向自己的兒子感嘆道:“三十年之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但人怕出名豬怕壯!後來蘇東坡的文章被指控爲對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獄”。

他差點因此丟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點變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蘇東坡剛出獄,就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春天時,蘇東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黃州城東那片荒蕪的坡地。於是開始了桃花源裏好耕田的農夫生活,並取了個拉風的名字“東坡居士”。

官場失意的蘇東坡在黃州迎來了文學成就的春天。每天沒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他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或許老天還沒有虐夠蘇東坡,接連而來的六道詔書又將蘇東坡越貶越遠,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儋州。結果蘇東坡在路上還給蘇轍寫信:

“他年誰做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蘇東坡,都被貶到全國各地,心態還是一如既往的豁達開朗!正是這豁達的心態,才使蘇東坡充滿人性的魅力。

蘇東坡一生飽經貶謫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遊的浪漫詩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隨意詩人。遭遇並沒有使他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溫和厚道,沒有變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們不會去愛戴一個品行惡劣,但文字打動人心的作家。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

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一樣經萬古流不盡。

時勢造英雄。

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造就他頗高的道德素質。

在被貶密州時,他寫出了公認最好的中秋詞。

正因爲蘇東坡的思想超於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脫穎而出。

最後,還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做結尾吧:

“我們一直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爲人生活,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型,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作爲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爲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裏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我敬仰蘇東坡,因爲他樂觀豁達的性格。“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烏臺詩案”讓人不禁感嘆: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蘇東坡太有才華,鋒芒太露,原來與之爲友的同道們也不會轉而排擠他,他也不會落的幾度外放他鄉的下常好在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他沒有鬱鬱寡歡,而是隨遇而安,創作才情與此同時也越發充沛。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爲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悽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處的嶺南蠻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也正是蘇東坡明朗豁達心境的寫照。

我敬仰蘇東坡,因爲他的浩然之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蘇東坡利用他最擅長的武器——筆,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學,也表示其個人之氣質與風格,其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都顯然可見。隨後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於是,他遠離了喧囂,迴歸於清純空靈;他習慣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灑脫;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才能做到寵辱不驚。“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蘇東坡這一豪氣干雲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

誠如林語堂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心靈的喜悅,是他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也將如他的詩詞一樣永留千古!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謂三起二落。考中進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爲主考官歐陽修的誤會(以爲這麼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鞏)和避嫌,否則當列榜首。蘇軾在擔任鳳翔推官三年後依例解職,英宗本欲破格拔擢爲翰林,爲宰相韓琦所阻,韓琦倒不是不喜歡蘇軾,只是認爲年輕人應該多一些歷練。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蘇軾視爲未來宰相的人眩

至少從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這段時間蘇軾的仕途還算是一帆風順的。一0七九年蘇軾受了四個月的牢獄之災,史稱“烏臺詩案”。表面上是文—字—獄,彈—劾他的官員在他的文章詩詞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語句,加以指控。更深層的原因是蘇軾加入了司馬光爲首的保守派,反對王安石的新政。而蘇軾作爲文壇新星,其影響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鎮—壓。因與蘇軾通信或爲他出版詩集,很多人受到牽連,包括預駙馬王詵。在黃州期間,蘇軾在一片東坡上耕田務農,從此自號“東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認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時問世,即:《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承天寺夜遊》。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這段時期是蘇東坡仕途的第二春,雖然一直擔任“省部級幹部”,但不管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門擔任領導崗位,政績上頗有建樹,可算是官運亨通。一0九四年開始的第二次被貶,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槨(應該是豎心旁,打不出那個字)。此人雖然可算是蘇軾的故交,但絕對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馬光、蘇軾的政治立場對立。此次風波共有830名官員受波及,史稱“元佑黨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