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陷阱主要有哪些

由於部分大學生們缺乏社會經驗,往往很容易在求職過程中掉到陷阱裏面。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大學生求職陷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生求職陷阱主要有哪些

  大學生求職陷阱

陷阱一:“高薪”誘你搞傳銷

一些傳銷組織和傳銷人員利用大學生急於找工作的心理,在網上以高薪招聘爲名引誘畢業生上當,一些求職者因不瞭解情況而受騙。“只要你加入我們的團隊,3個月後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隨着你業績的增加,你的工資將逐月增加。”兩位上當的學生稱:他們與這家公司洽談時,公司不看畢業證書,只填一張表格,隨後便通知他們說被錄用了,並準備帶他們去廣西、雲南等地。在去廣西的途中,他們意識到是傳銷後,便在南下途中下車,逃了出來。目前,傳銷騙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新的形式,值得大學生求職者注意和警惕:一是“跨省招聘”.一些傳銷組織和傳銷人員知道,網上詐騙在當地很難實施,因爲當地人都熟悉情況,編造的謊言很容易被戳穿,而外省的求職者往往不瞭解當地情況,容易得逞。二是“高薪引誘”.在網上發佈虛假招聘信息時,提供所謂的好職位和高薪,引誘大學生求職者上當。三是“共同創業”.一些傳銷人員爲了引誘大學生求職者上當受騙,在網上發佈虛假信息時,向大學生伸出“橄欖枝”,表達共同創業的願望,一些大學生求職者信以爲真,結果受騙上當。四是“網上戀人”.一些傳銷人員以在網上尋找戀人爲名,誘騙大學生,一旦上當,便以各種理由拉其入夥。

陷阱二:高職誘惑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畢業生小薛同學向記者述說了自己求職受騙的經歷。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壽保險公司的電話,被告知她已被該公司錄取爲“儲備經理人”.小薛在興奮之餘不免納悶,自己從未向該公司投送簡歷過呀?他們怎麼會知道自己的電話?但小薛還是興沖沖地來到該公司,可去過方知,原來是該公司從某招聘網站上的公開資料裏“選”中了自己。而所謂的預先被錄取的職位“儲備經理人”則被換成了“理財專員”.經過一番培訓後,小薛才知道,原來該公司把自己招來就是做保險業務員。有多名大學生有這樣的經歷:廣告上說是招聘“經理”,月薪1800元。當他們交了50元的中介費,辦完手續後,被安排在離中介所不遠處的一家公司工作。結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負責人就叫他們“先從基層幹起”,讓他們先在1個月內,每人推銷價值1萬元的保健品。1個月下來,他們6人中,沒有哪一個完成了任務,自然被辭退了,不但連基本工資沒拿到,還出了中介費。後來他們通過明查暗訪,發現這家所謂的公司就是職介所的人開的,專門用來騙人的。

據瞭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業務員都是到各招聘網站蒐集應屆畢業生的資料,以高職加以誘惑。對於諸如此類“掛羊頭賣狗肉”的招聘伎倆,畢業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實力,從基礎做起,逐漸展現自己的才華,不要輕信高職誘惑。

陷阱三:騙培訓費

以錄取作爲誘餌騙取培訓費已屢見不鮮了,但仍有畢業生求職心切,掉入此類陷阱。畢業生小劉同學接到某公司的面試通知,於是高興地到該公司參加面試。一番面試後,該公司並沒有當時就向他收取培訓費,只是說讓他先試用一段時間,然後再考慮是否錄取他。小劉十分高興,想好好表現一下,爭取能留在該公司工作。於是,他起早貪黑地幹了近一個月,結果卻被告知:你幹得不錯,但專業知識不足,公司需要對你進行培訓,請先交300元培訓費。當小劉對此進行質疑時,該公司卻說,不交培訓費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個月的薪水免談,令小劉氣憤不已。

值得畢業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規公司會向求職畢業生說明試用期,即使求職畢業生在試用期沒有通過,也會得到相應報酬。至於培訓費,一般由公司擔負。

陷阱四:“皮包公司”

畢業生小李收到一個房地產公司的電子郵件,被通知去面試。由於小李並未向該公司投送過簡歷,他怕遭遇“皮包公司”,爲安全起見,決定上網先查一下。讓小李驚訝的是,當他用google搜索後發現,該公司居然用同一個電話、地址註冊了4個公司,涉及醫藥、保險、建材等不同領域。該公司提出的給求職畢業生的待遇異常優厚,而招聘信息中對於學歷的要求竟然是中專以上即可。該公司以低學歷招聘求職畢業生,卻提出付相當高的工資,值得懷疑。經其向工商部門瞭解,該公司已不存在。該公司是以低標準將畢業生招進來爲公司幹活,而其承諾的高工資是不會兌現的。

對此,求職畢業生們應該得到一些啓示,如果接到一些自己並不熟知或者並未投放簡歷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該事先向有關部門查詢、覈實該公司的真實情況,並上網搜索一下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模與用人需求,然後再去進行面試。

陷阱五:中介陷阱

委託人才中介公司尋找就業單位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求職途徑,但應選擇政府主辦的或社會信譽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機構,一些不知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設施簡陋,無正規的人員機構,是不夠資源共享質的“黑中介”,當求職者交納數目不菲的中介費後,中介方就會列出種種理由來推辭甚至從而騙取求職者的中介費。

陷阱六:招聘會陷阱

此類招聘會大多名不符實,常常對外宣傳有多少用人單位和崗位,職位層次有多高,等等,實際上多爲虛假宣傳。按國家的有關規定,只有主管部門組織或批准不以營利爲目的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活動纔是合法的。

陷阱七:電話陷阱

一般而言,畢業生在收到用人單位的迴應後,會主動進行聯繫有些人正是利用畢業生的這一心理,讓畢業生給一些收費很高的信息臺回電話,以騙取高額電話費。

陷阱八:合同陷阱

在合同中,有些單位設置一些模棱兩可或帶有誘惑性的條件,畢業生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各項條款,慎重簽約,注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陷阱九:地點陷阱

很多企業在全國各地有分部,而參加招聘會的往往是總部的人力資源部門。因此,畢業生在應聘時容易產生錯覺,以爲工作地點就在總部所在的大城市,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故意不予以說明,結果畢業生上崗後被分到其它地方,對此,畢業生在面談時必須諮詢清楚。

陷阱十:收保證金哄你買東西

有兩名畢業生遭遇了這樣的求職經歷:他們經一家職介所介紹後,到成都一家化妝品代理公司應聘業務主管,經過初試、複試後,公司負責人稱要試用3個月,叫他們先學會推銷公司代理的化妝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譽保證金,但沒有拿到收據。經過實踐,他們發現這些產品根本無法推銷。後來他們在一家大型商場瞭解到,這套化妝品的銷售價格是70至80元。原來,這家公司採用這種“招聘”辦法,變相地向求職者賣化妝品。

陷阱十一:“沒經驗也可”引你入“套”

據瞭解,由於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具有工作經驗,這樣將一些應屆大學生擋在了職場之外。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人才市場,常有“矮一截”的感覺。因此,當應屆大學生在廣告上看到“無經驗也可”等字眼時,就會眼前一亮,不加思索地爭着填寫履歷,對招聘公司的背景則一概不問,最後可能吃虧。一名大學生填了表後,對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證金,屢次找工作受挫的他,毫不猶豫地交了這筆錢。半個月後,他被宣佈走人,要求退還保證金,他卻拿不出憑據。

  大學生求職爲何容易遭遇“陷阱”

一、部分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

大學生求職,不論是找兼職、實習還是正式的工作,都必定是要與用人單位接觸的,這樣也等於一隻腳踏入了社會。社會與校園在遊戲規則、人情世故方面有許多的不同之處,事情也更爲複雜。長期在象牙塔裏待久了的大學生有可能因缺乏社會經驗,易對用人單位的條件考慮不足,對用人單位作出的承諾過於輕信,在遇到麻煩時缺乏處理思路和經驗。

二、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

現在國家要建設法治社會,大學生已經是文化程度比較高的羣體,但是部分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仍然比較薄弱。可能是因爲在中國小時期比較專注於考試內容,除了政治課本上背的之外可能也沒其他時間去了解相關法律制度。到了大學時期,除了法學專業的同學之外,可能大部分同學對法律知識的接觸限於思修課裏的法律基礎部分那幾頁紙,沒有完整的必修課來給他們學習和了解。很多同學對法律的概念大概限於中國小裏學校請了派出所警官或者法院法官在操場上給全校同學講的一些犯罪治安案件(如果不要求全體出席會不會大家又跑回教室寫作業?),或者是法制欄目裏的各種糾紛(但是看法制欄目的有多少?)。

有的學校開了法律知識的選修課,問爲什麼同學沒去上,回答:“專業課、課外活動已經好忙了,沒時間上”或者是“上了沒有太大的好處,有沒有什麼實用的技能,還不如選一些學分高、容易過的課”。

至於父母輩在家裏對孩子的法律意識教育?更沒法想象了……

三、部分大學生與家長、老師溝通不足

前幾天,有個女同學在公衆號上留言說在單位實習三天後想辭職,單位說要高額的違約金而且扣了她的三方,說不交違約金就不給解約函也不還三方。該同學幾天以來生活在難受中,晚上也睡不着,害怕不解決好這件事會影響到自己以後考公務員。我在留言裏問她是否有跟父母商量過這件事情,她說,她不敢告訴父母,怕挨批評。

很多時候,一些單位甚至社會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對大學生不管是設求職陷阱或者是“裸貸”、“傳銷”等,就是知道很多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容易上當受騙,而且發生了事情後不敢告訴父母或者老師。有些跟本人求助的學生就反映,如果不按照單位說的條件做,單位就以“告訴父母、老師”作威脅,這樣學生就更不敢自己告訴父母和老師這件事了,繼而被對方牽着鼻子走或者不得不答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

原本父母和老師應該是學生堅實的後盾,沒想到成了不良分子用來威脅的手段。

四、部分大學生不做好事前準備,遇事習慣當“伸手黨”

在本人接到的微信和微博的諮詢中,其實有很多問題(如試用期、勞動合同違約金等)都是重複而且已寫成文章發表在平臺上的,但是有些同學並沒有自己去網上搜索後再問,而是直接拋一個問題等着解答,那本人只能先回答:“公衆號已經有此類問題的文章,請先查閱,鏈接如下XXX”。在所帶的畢業生中,也經常會遇到重複的關於就業政策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學校發給畢業生的《就業手冊》和就業指導中心的公衆號裏都有,我問有沒有先看《就業手冊》,他們也很直接地回答:沒有……

在一些求職騙局中,其實都是幾年前的老手段了,這些手段在網上一搜索,媒體報道和網友的經歷都一大堆,但還是不停地有人上當受騙,如果能在遇到該類單位前,先在網上搜一搜,可能受騙的人數會少很多。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讀者問:爲什麼文章裏都在說大學生自身的問題,而不說說家長、學校、社會在這裏面的缺位?

許多大學生都是年滿18週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爲能力的人了,進入到大學,家長、學校、社會這些都只能對你的成長起輔助作用,最重要的決策者和行動者是學生自己。在信息時代,各方面的資源獲取渠道多種多樣,作爲一個成年人,應該主動去獲取資源豐富自身知識儲備而非如應試教育階段等着家長和老師教了才學不教不學,應該學會對自己的行爲負責、勇敢地面對結果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由內而外衝破舒適區的“蛋殼”,真正地成長起來。

缺乏社會經驗,那就主動跟父母、老師等長輩取經學習,自己在校期間多進行社會實踐;

缺乏法律意識,那就多看網上的各類公開課或者法制宣傳節目,學校裏有法律的課或者講座主動去聽,如果自己學校裏沒有相關課程,那可以查查哪裏有講座,跑去聽。

不敢與父母、老師溝通,那就鼓勵自己,邁出勇敢的一步。

遇到困難和問題,先收集資料,做好分析,有準備地提問和求助能讓你更好地獲得幫助。

  大學生求職該不該問薪酬

多數畢業生不敢主動談薪酬

去年畢業的小袁告訴記者,她一個師姐建議她面試時最好不要問薪酬,會引起用人單位的反感,所以她就沒問,但是後來她去面試了之後有一家企業想要錄用她,該企業也沒有主動談及薪酬,後來就簽了合同,結果過了試用期之後,她才知道原來工資只有2200元,與她自己的預期相差比較大,所以做了兩個月之後還是決定辭職。她表示,有了這個經歷之後,她覺得面試可以不要主動談薪酬,但是到了籤合同的那一刻一定要問清楚,不然過後就會耽誤很多時間。

記者發現,很多畢業生都存在“薪酬的問題是面試中自己最擔心又不知道該不該問”的尷尬心理。他們普遍覺得,不主動問吧,你根本不瞭解對方開的價,搞不好連基本的生活開銷都無法維持。主動提出來,又忐忑不安,怕用人單位覺得自己太功利,甚至把到手的工作機會弄丟了。

問薪酬時要巧妙

從事人事工作多年的黃小姐表示,雖然她不喜歡面試一上來就問薪酬的畢業生,但是在雙方都覺得有意向的時候,畢業生提出薪酬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她指出,面試時她如果覺得應聘者不錯,她一般都會問他們對薪酬的要求。她表示,其實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提出薪水問題,目的多半並非薪資本身,而是想借此全面瞭解應聘者。她建議,應屆畢業生可以先根據社會上本專業畢業生的實際薪金水平,結合各地的不同,預先設定一個自己的薪金期望值。這個期望值不能太高也不能過低。當用人單位提出薪酬時,態度真誠地告訴對方薪酬範圍纔是最好的應對方式。如果招聘方沒有主動提,可以側面先了解一下崗位的薪酬到底是多少。當然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薪酬問題拋給招聘方,通過發問巧妙地瞭解數額。

有着多年找工作經驗的張先生也表示,遇到公司主動提起薪酬問題,畢業生不必迴避,可以給一個薪酬範圍,但一定要告訴對方,薪水不是很重要的,自己更在乎的是這個職位本身,以及以後可以從這個職位爲自己帶來那些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畢業生就能將薪酬問題提升到一個高度,有助於自己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