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科學要點: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包括食管、胃、腸與肝、膽胰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在臨牀上十分常見,約佔內科門診病人40至50%。今天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爲大家編輯整理了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科學要點:消化系統疾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三單元 消化系統疾病

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內科學要點:消化系統疾病

  細目一:胃炎

西 醫:

一、西醫病因病理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1.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

2.理化因素:飲酒/飲食不當;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壞胃黏膜屏障。

3.免疫因素:是慢性胃體炎的主要原因 。

4.其他:十二指腸液反流,慢性右心衰竭等導致黏膜損傷。

(二)病理:炎症、萎縮和化生。

二、臨牀表現

多數病人常無任何症狀,部分病人表現爲上腹脹滿、隱痛,噯氣,反酸,食慾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狀,進食後加重。胃黏膜糜爛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可伴有消瘦、貧血等。

體徵多不明顯,可有上腹部壓痛。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檢查

2.胃液分析:1淺表性胃炎者胃酸分泌不受影響(正常或增高);

2萎縮性胃炎:A型胃炎則降低,嚴重者無胃酸;B型胃炎胃酸水平正常或降低。

3.血清學檢查:A型胃炎血清胃泌素水平明顯升高,壁細胞抗體呈陽性,內因子抗體陽性率低於壁細胞抗體;

B型胃炎胃泌素水平常降低。

4.胃鏡及組織學檢查 是慢性胃炎診斷的最可靠方法 。

①淺表性胃炎:胃鏡下表現爲黏膜充血,色澤較紅 ,邊緣模糊,多爲侷限性 ,水腫與充血區共存,形成紅白相間 徵象,黏膜粗糙不平 ,有出血點,可有小的糜爛。

②萎縮性胃炎:則見黏膜失去正常顏色,呈淡紅、灰色 ,呈彌散性,黏膜變薄,皺襞變細平坦,黏膜血管暴露 ,有上皮細胞增生或明顯的腸化生。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

慢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賴於胃鏡和病理組織學 檢查。

(二)鑑別診斷

1.消化性潰瘍 :一般表現爲發作性上腹疼痛,有周期性和節律性。X線鋇餐可發現潰瘍龕影或其間接徵象。胃鏡檢查可見黏膜潰瘍 。

2.慢性膽囊炎: 表現反覆發作右上腹隱痛,進食油脂食物常加重。B超可見膽囊炎性改變。

3.功能性消化不良 表現多樣,可有上腹脹滿,疼痛,食慾不佳等,胃鏡檢查無明顯胃黏膜病變或輕度炎症 。

4.胃神經症多見於年輕婦女,常伴有神經官能症的全身症狀 。上腹脹痛的症狀用一般對症藥物多不能緩解,予以心理治療或服用鎮靜劑有時可獲療效。胃鏡檢查多無陽性發現 。

五、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戒除菸酒,注意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

2.減輕和消除損傷因子

(1)ri治療:根除Hp是治療本病和防止復發的關鍵 。

(2)制酸劑: H2受體拮抗剎/質子泵抑制劑,適用於有黏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爲主要表現者。

(3)其他 :存在膽汁反流者,可選用胃動力劑。

3.增強胃黏膜防禦 增強胃黏膜保護對胃炎治療也相當重要。

4.對症處理

中 醫:

本病歸屬於中醫學胃痛/痞滿/嘈雜等範疇。

一、中醫病因病機

慢性胃炎的病因以飲食、情志所傷、脾胃虛弱多見。病位在胃,與肝、脾 關係密切。

二、中醫辨證

1.脾胃虛弱證

證候:胃脘隱痛,喜溫喜按,食後脹滿痞悶,納差,便溏,神疲乏力 ,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健脾益氣,溫中和胃。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

2.胃陰不足證

證候:胃脘隱痛、嘈雜,口乾咽燥,五心煩熱 ,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藥:益胃湯加減。

3.肝胃不和證

證候: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每因情志不舒而病情加重 ,得噯氣或矢氣後稍緩,噯氣頻作,泛酸嘈雜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4.脾胃溼熱證

證候:胃脘灼熱脹痛 ,嘈雜,脘腹痞悶,口乾口苦,渴不欲飲,身重肢倦 ,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利溼熱,醒脾化濁。

方藥:三仁湯加減。

5.胃絡瘀血證

證候:胃脘疼痛如針刺,痛有定處,拒按,入夜尤甚 ,或有便血,舌暗紅或紫暗,脈弦澀 。

治法:化瘀通絡,和胃止痛。

方藥:失笑散合丹蔘飲加減。

  細目二:消化性潰瘍

西 醫:

一、西醫病因病理、發病機制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1. HP 目前認爲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 。

2.非甾體類抗炎藥

3.胃酸與胃蛋白酶 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是潰瘍形成的直接原因 。

4.遺傳因素 消化性潰瘍存在家族聚集現象。

5.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 DU患者胃排空加快,而部分GU存在胃排空延緩和膽汁反流。

6.精神因素

7.其他因素 吸菸、長期飲用烈酒、濃茶、咖啡也可能促進潰瘍發生。

(二)病理:活動期潰瘍

二、臨牀表現

多數消化性潰瘍以上腹疼痛爲主要表現,有以下特點:慢性病程,反覆發作,呈週期性、節律性。

1.症狀 上腹疼痛爲主要症狀,多位於中上腹。節律性疼痛 是消化性潰瘍的特徵之一。

大多數DU(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好發於兩餐之間,持續不減,直至下次進食後緩解,有午夜痛;GU(胃潰瘍)常在餐後1小時內發生疼痛 。部分以出血、穿孔 等併發症爲首發症狀。

2.體徵 缺乏特異性體徵。在潰瘍活動期,可有上腹部侷限性壓痛。

3.併發症

(1)上消化道出血 10%~20%消化性潰瘍以出血爲首發症狀。

(2)穿孔

(3)幽門梗阻 :臨牀表現爲上腹飽脹不適,餐後明顯,嘔吐胃內容物,量多。上腹部空腹振水音和胃蠕動波 是幽門梗阻的典型體徵。

(4)癌變 :少數GU發生癌變,DU一般不發生。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檢查 檢測方法主要包括13C呼氣試驗。

2.X線鋇餐檢查 龕影是消化性潰瘍的直接徵象,是診斷的可靠依據 。

3.內鏡檢查 是消化性潰瘍最直接的診斷方法 。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

1.診斷要點 ① 症狀:長期反覆發生的週期性、節律性、慢性上腹部疼痛,應用制酸藥物可緩解;

② 體徵:上腹部可有侷限性深壓痛;

③ 檢查:X線鋇餐造影見潰瘍龕影;內鏡檢查可見到活動期潰瘍。

2.特殊類型的消化性潰瘍

(1)複合性潰瘍

(2)幽門管潰瘍

(3)球后潰瘍

(二)鑑別診斷

1.胃癌:胃癌多爲持續疼痛,制酸藥效果不佳,大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X線、內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對鑑別兩者意義大。

2.胃泌素瘤 亦稱Zollinger-Ellison綜合徵。其特點爲多發性潰瘍,併發症多,血清胃泌素常大於500pg/ml,超聲、CT等檢查有助於病位診斷。

3.功能性消化不良 上腹飽脹、噯氣、反酸和食慾減退等症狀與潰瘍相似。但本病多發於年輕女性,X線和胃鏡檢查正常或只有輕度胃炎,胃排空試驗可見胃蠕動下降。

4.慢性膽囊炎和膽石症 疼痛位於右上腹,多在進食油膩後加重 ,並放射至背部,可伴發熱、黃疸,墨菲徵陽性。膽囊B超和逆行膽道造影有助於鑑別 。

五、西醫治療

1.一般治療

2.根除Hp:推薦方案有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三聯療法一般爲質子泵抑制劑或鉍劑,加上抗生素如克拉黴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中的任何兩種。四聯療法則爲質子泵抑制與鉍劑合用,再加上任何兩種抗生素。

3.抗酸藥物治療 抗酸藥物包括鹼性抗酸藥、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

4.保護胃黏膜 藥物有硫糖鋁、膠體次枸櫞酸鉍和前列腺素類藥物。

5.非甾體類抗炎藥相關潰瘍的治療 首先應暫停或減少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劑量,然後按上述方案治療。若病情需要繼續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可合用質子泵抑制劑或米索前列醇。

6.外科治療 當出現下列情形之一時應考慮手術治療:①大出血經內科緊急處理無效;②急性穿孔;③器質性幽門梗阻;④GU懷疑有癌變。

中 醫:

本病歸屬於中醫學“胃脘痛”、“反酸”等範疇。

一、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爲本病多與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情志所傷等相關。

病變部位主要在胃,與肝脾 關係密切,病性總屬本虛標實 。

二、中醫辨證論治

虛證

1.脾胃虛寒證

證候: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脹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 ,苔白,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

2.胃陰不足證

證候:胃脘隱痛,似飢而不欲食,口乾而不欲飲 ,納差,乾嘔,手足心熱 ,大便幹,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

治法:健脾養陰,益胃止痛。

方藥: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實證

3.肝胃不和證

證候:胃脘脹痛,痛引兩脅,情志不遂而誘發或加重,噯氣,泛酸,口苦 ,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飲子加減。

4.肝胃鬱熱證

證候:胃脘灼熱疼痛,胸脅脹滿,泛酸,口苦口乾,煩躁易怒 ,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胃泄熱,疏肝理氣。

方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

5.胃絡瘀阻證

證候:胃痛如刺,痛處固定 ,肢冷,汗出,有嘔血或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和胃。

方藥:活絡效靈丹合丹蔘飲加減

  細目三:胃癌

西 醫:

一、西醫病因病理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1.環境及飲食因素

2.幽門螺桿菌感染 大量流行病學資料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病的危險因素。

3.遺傳因素

4.癌前病變: ① 慢性萎縮性胃炎; ② 惡性貧血; ③ 胃息肉; ④ 殘胃炎; ⑤ 胃潰瘍;⑥ 巨大黏膜皺襞症。

(二)病理

1.發生部位 半數以上發生於胃竇部、胃小彎及前後壁 ,其次在賁門部。

2.大體形態分型

(1)早期胃癌 僅限於黏膜及黏膜下層。早期胃癌中直徑在5~1Omm 者稱小胃癌,直徑<5mm 稱微小胃癌。

(2)中晚期胃癌 也稱進展期胃癌,癌性病變侵及肌層或全層,常有轉移。有蕈傘型(或息肉樣型)、潰瘍型、潰瘍浸潤型、瀰漫浸潤型。

3.組織分型 根據腺體的形成及黏液分泌能力可分爲管狀腺癌、黏液腺癌、髓樣癌和彌散型癌,根據分化程度可分爲高分化癌、中分化癌、低分化癌,根據腫瘤起源分爲腸型胃癌和瀰漫型胃癌,而根據其生長方式可分爲膨脹型和浸潤型。

(三)轉移途徑

主要有直接蔓延、淋巴結轉移、血行播散、腹腔內種植等 。

二、臨牀表現

(一)症狀

早期胃癌70%以上可毫無症狀。

根據發生機理可將晚期胃癌症狀分爲四個方面。

1.能量消耗與代謝障礙 可見乏力、食慾不振、噁心、消瘦、貧血、水腫、發熱、便祕、皮膚乾燥和毛髮脫落等。

2.胃癌潰爛而引起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穿孔 等。

3.機械性作用 飽脹感,沉重感,以及厭食、疼痛、噁心、嘔吐等。

4.轉移 可出現腹水、肝大、黃疸等相應症狀。

(二)體徵

早期胃癌可無任何體徵;

中晚期癌的體徵中以上腹壓痛最爲常見 。1/3患者可捫及上腹部腫塊,質堅而不規則,可有壓痛。

其他體徵多由胃癌晚期或轉移而產生,如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晚期可發熱,多呈惡病質。

胃癌的伴癌綜合徵 包括血栓性靜脈炎、黑棘病和皮肌炎,可有相應的體徵。

(三)併發症

1.出血 約5%患者可發生大出血,表現爲嘔血和(或)黑便,偶爲首發症狀。

2.梗阻 多見於起源於幽門和賁門的胃癌。

3.穿孔 比良性潰瘍少見。

三、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胃腸X線檢查 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對診斷胃癌很有價值。

2.內鏡檢查 對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診斷價值很大 。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①40歲以後開始出現中上腹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節律性,並伴明顯食慾不振和消瘦者;

②中年以上患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消瘦和大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者。

③胃潰瘍患者,經嚴格內科治療而症狀仍無好轉者;

④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及輕度不典型增生,經內科治療無效者;

⑤X線檢查顯示胃息肉直徑超過2cm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