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考點:中醫太陰病證

  中醫太陰病證的概念及表現:

中醫執業醫師考點:中醫太陰病證

概念:太陰病證,是指邪犯太陰,脾胃機能衰弱所表現出的臨牀證候。太陰病中之“太陰”主要是指脾(胃)而言。可由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也可因脾氣素虛,寒邪直中而起病。

臨牀表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時腹自痛。或舌苔白膩,脈沉緩而弱。

太陰包括手太陰肺、足太陰脾,與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相表裏。太陰爲三陰之屏障,病入三陰,太陰首當其衝。

太陰病主要指脾的病變,其病位在裏,多爲脾陽虛弱、寒溼內阻的'虛寒證。

形成太陰病的原因,一是素體脾陽不振,外感寒邪;一是治療失當,損傷脾陽,以致虛寒中生。由於脾與胃同居中焦,互爲表裏,其病變往往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而有虛實之分,所謂“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如寒溼鬱久化熱,亦可轉屬陽明。

其症狀爲腹滿時痛,腹瀉嘔吐,食慾不振,喜溫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弱。病因病機爲素體脾虛,寒邪直中;或三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所致。中陽不足,脾失健運,寒溼內阻,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腹瀉,濁阻不降則腹滿嘔吐,食慾不振;陽虛則寒生,故腹痛喜按,口不渴,脈遲或緩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