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兒科學考點:脾系病證

脾胃的病理主要表現在收納、運化、升降、統攝等功能的異常;脾病多虛,胃病多實。今天小編爲大家編輯整理了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兒科學考點:脾系病證,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兒科學考點:脾系病證

  脾系病證

  第一節 鵝口瘡

一、概念:以口腔及舌上滿布白屑爲主要臨牀特徵的一種口腔疾病,

因其狀如鵝口,故名“鵝口瘡”。又因其色白如雪而稱“雪口”。

二、發病特點:多見於初生兒,小嬰兒。

久病體虛嬰幼兒,長期應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兒。

三、西醫:白色念珠菌感染

外治法

1、冰硼散或青黛散+少量蜂蜜調和外塗3次/日,清熱解毒去腐生肌。

(龍膽紫塗擦患處,每日 1—2次。病變廣泛者:制黴菌素局部

塗抹 10 ~ 20 萬 U/ml ,每日 2 ~ 3 次。)

2、吳茱萸15g,胡黃連6g,大黃6g,生南星3g,研末,一歲以內,每次3g,一歲以上增至5—10g,用醋調成糊狀,晚上塗於患兒兩足心,外加包紮,晨起除去。

 第二節 口瘡

概念:是指齒齦、舌體、兩頰、上齶等處發生黃白色潰瘍,疼痛流涎,或伴發熱爲特徵的一種小兒常見的口腔疾患。 口瘡發生於口脣兩側者,又稱燕口瘡; 滿口糜爛,色紅作痛者,又稱口糜。

★風熱乘脾

證候:以口頰、上齶、齒齦、口角潰瘍爲主, +脾胃積熱(甚則

滿口糜爛,周圍焮紅,疼痛拒食,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祕結,)

+表證(夥伴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散火,清熱解毒。

方藥 :銀翹散加減 涼膈散

外治法:冰硼散(口瘡鵝口瘡)

吳朱萸(口瘡鵝口瘡)

 第三節 嘔吐

證治分類

1、傷食吐—嘔吐酸臭,吐後覺舒。

2、胃熱吐—食入即吐,吐物熱臭。

3、虛寒吐—食後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物清冷。

4、肝氣犯胃—嘔吐酸苦,暖氣頻頻。

5、虛火嘔吐—嘔吐反覆,時作乾嘔。

 第四節 腹痛

一、功能性腹痛的診斷:(再發性腹痛)(良性複發性腹痛)

(1)腹痛突然發作,持續時間不長,能自行緩解。

(2)腹痛以臍周爲主,疼痛可輕可重,但腹部無明顯體徵。

(3)無(全身症狀):發熱、嘔吐、咳喘、尿急痛等。

(4)有反覆發作的'特點,每次發作時症狀相似。

  第五節 小兒腹瀉

脫水的性質

液體補液療法

1.口服補液:

適應症:適用於中度以下脫水,嘔吐不嚴重.

輕度累計損失量:50—80ml/kg;:中度累計損失量: 80—100ml/kg;

繼續損失量根據實際補給.

頻頻餵給,8—12小時服完.

2.靜脈補液

適用於嚴重嘔吐、腹瀉、伴中、重度脫水

原則: 三定(定量、定性、定速) 三先(先糖後鹽、先濃後淡、先快後慢)

兩補(見尿補鉀、見抽補鈣)

(1)定量:輕度90—120ml/kg 中度120—150ml/kg 重度 150—180ml/kg

(2)定性: 低滲性 2/3張 等滲性 1/2張 高滲性 1/3—1/5張

(3)定速 : 總量1/2在頭8—12h補完, 速度 8—12 ml/kg/ h;

餘量12—16h補完, 速度 5ml/kg /h;

休克,首先擴容2:1液或1.4%NaCO3 10—20ml/kg於30—60分鐘靜脈注入.

★1.溼熱瀉

證候:起病急,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慾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熱煩鬧,

口渴,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2.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瀉後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實,指紋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

★3.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於食後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指紋淡。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王××,男,2歲。8月20日就診。

主訴:腹瀉2天。

現病史:患兒於2天前起病,腹瀉,大便黃色浠水便,加少許粘凍,瀉下急迫穢臭,量較多,日行7~8次,輕度發熱口渴,便時哭鬧,肛門灼熱發紅,食少,噁心未吐,小便短黃。曾用思密達等藥治之,療效不顯。

查體:T:38℃,神煩,體倦,口脣乾紅,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心肺(—),腹軟,無明顯壓痛,無明顯水證,肝脾不腫大。

大便常規檢查:白細胞少許,紅細胞:0~1/HP。

要求:1分析病因病機。(3分)

2作診斷(中醫病名,證型各1.5分)

3擬定治法(2分)給出方藥(2分)

診斷:病名爲泄瀉;證型爲溼熱瀉

病機分析:夏日暑溼黨齡,患兒感受溼熱之邪,蘊結脾胃,下注大腸,傳化失職,故見瀉下黃色稀水便,挾阻,中焦氣機不暢,故便時哭鬧,肛門灼熱發紅;溼困脾胃,胃失和納,則食少,噁心未吐;熱重於溼,則見輕度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溼熱注下,故見小便短黃;指紋紫滯乃溼熱蘊結實證之徵。病機總屬熱蘊結,腸失傳導。

治法:清熱利溼。

主方: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