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遼寧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知識: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第二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2015遼寧教師資格中學教育學知識: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內容提要】

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是教育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係之一,它和教育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常常被人們稱之爲教育的兩大關係。學習教育學,在認識了教育的概念、教育學的概念之後,必須首先認識、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認識、理解教育與政治的關係、教育與經濟制度的關係、教育與文化的關係、教育與科學技術的關係,並能夠運用教育的四個方面的關係解釋教育現象。這四個子關係的論述構成本章的四個部分。

 【學習目標】

  1.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着的作用與反作用。

2.通過本章的學習,要爲後續理論的學習奠定基礎性的知識、思維方法,將教育理論的分析置於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背景之下。

3.注重將本章的理論學習與教育現實問題的分析結合起來,並將其運用到教育實踐之中,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

  第一節 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教育與社會經濟的關係,總的來說,是經濟決定和制約教育,教育又對經濟有着重要的反作用。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教育與經濟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離不開經濟和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和生產的發展也越來越離不開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一、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着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一方面爲一定的階級利益和要求所制約,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經濟發展的水平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響和最後的決定作用。因爲辦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辦多少學校、有多少人受教育,必須有一定的條件做保證,只有產品豐富以後,從事教育工作和受教育的人才有可能增加。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社會所能提供的剩餘勞動數量,這種剩餘勞動數量與社會中可能受教育的人口之間存在着直接的聯繫。當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實際的勞動人口還要爲自己的生活必需花去很多的勞動時間,除了本身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只能提供微小的剩餘時,這個社會中的可能受教育的人口必然是很少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及其所能提供的剩餘勞動數量又直接制約着一個國家在教育經費方面的支付能力。這種支付能力不僅表現在教育經費的絕對數值上,同樣也表現在國民總收人中教育經費所佔的比值上。一般說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在整個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也比較高,反之亦然。教育經費的支付量直接影響到校舍設備、師資條件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而教育能力是決定教育事業發展規模的重要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不僅爲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同時也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事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社會要求教育事業能夠跟得上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應的發展,以便爲物質資料的生產提供足夠數量的、層次比例合理的人力資源。社會上每個人在文化教育上的需要也是隨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長的。如果教育的發展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社會將採取措施努力發展教育事業;如果教育的發展超過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承受能力,佔用了過多的人力、物力,社會將對教育進行調整,使教育的發展適應經濟的發展水平。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生產力的發展對於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約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長的奴隸、封建社會中,由於生產力發展的遲緩和水平的低下,勞動者一般不需要經過專門學校教育的培養和訓練。學校不擔負培養勞動者的任務,它所培養的人,主要是進入上層建築領域的統治人才和知識分子。隨着機器大工業這種新的生產力的出現,社會的.生產勞動發生了質的變化,真正的複雜勞動開始產生。從這時起,社會生產力開始直接向學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這種要求,首先使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發生了質的變化,與生產勞動密切聯繫的工程師、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列入培養目標之中,而不僅僅是培養官吏、律師、知識分子。

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結構的變化。教育結構通常反映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着教育結構。經濟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教育結構也將隨之出現新變化。如大、中、國小的比例關係,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的關係,全日制學校與業餘學校的比例,高等學校中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種類之間的比例關係等,都要與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結構比例失調的問題,或者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或者出現人才過剩現象。

  (三)社會經濟的發展制約着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

經濟的發展促進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更新,也必然促進着教學內容的發展與更新。在課程的門類上,古代社會學校所設置的課程門類不多,大多數是屬於哲學、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學科以及語言、文字等工具課程,與經濟發展直接聯繫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課程很少。到了近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實踐範圍日益擴大,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漸深化,帶來了學科的分化,出現了許多新的獨立學科,學校相繼增設了代數、三角、物理、化學、動物、植物等內容。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原子物理、電子計算機、遺傳工程、激光、海底開發等新興的學科逐漸納入了學校的教學內容中。

  (四)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着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

學校的物資設備、教學實驗儀器、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也都是一定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所引起的,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今天,把新的科技成果如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引進教育領域,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成果改進我們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設備,能大大提高教育技術現代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