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自學考試《工業設計史》專項試題:名詞解釋

在備考自考《工業設計史》科目時,都知道有很多需要記憶的內容,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學考試《工業設計史》專項試題:名詞解釋,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自學考試《工業設計史》專項試題:名詞解釋

1、哥特式:13 世紀後半期,以法國爲中心的哥特式建築風格風靡歐洲大陸。哥特式又稱高直式,是以其垂直向上的動勢爲設計特點。哥特式建築以尖拱取代了羅馬式圓拱,寬大的窗子上飾以彩色玻璃宗教畫,廣泛的運用簇柱、浮雕等層次豐富的裝飾。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傑出代表。

2、巴洛克:16~17 世紀交替的時期,開始流行於意大利的一種設計風格。巴洛克願意是畸形的珍珠,專指珠寶表面的不平整感。後來被人們用來作爲一種設計風格的代名詞。這種風格一反文藝復興時代藝術的莊嚴、含蓄、均衡而追求豪華、浮誇和矯揉造作的表面效果,突破了古典藝術的常規。

3、洛可可:願意是指岩石和貝殼的意思,特指盛行於 18 世紀法國路易十五時代的一種藝術風格,主要體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和傢俱等設計領域。其基本特徵是具有纖細、輕巧的婦女體態的造型、華麗和繁瑣的裝飾,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裝飾的題材有自然主義傾向,最喜歡用的是千變萬化地舒捲着、糾纏着的草葉,還有蚌殼、薔薇和棕櫚。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嬌豔,如粉綠、粉紅、猩紅等,線腳多用金色。在法國,洛可可用稱爲中國裝飾。

4、新古典:指資本主義初期最先出現在文化上的一種思潮,在建築和設計史上指18 世紀 60 年代開始在歐美盛行的古典形式。新古典追求古典風格和簡潔典雅節制的品質以及“高貴的淳樸和壯穆的宏偉”。在建築上追求建築物體型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樸實,形式符合結構邏輯,且減少純裝飾構件,顯示了人們對於理性的嚮往。

5、浪漫主義:指18 世紀下半葉至 19 世紀上半葉活躍於歐洲藝術領域的藝術思潮。源於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帶有反抗資本主義制度與大工業生產的情緒,迴避現實、嚮往中世紀的世界觀,崇尚傳統的文化藝術。在要求發揚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的同時,用中世紀藝術的自然形式來對抗機器產品。浪漫主義追求非凡的趣味和異國情調,特別是東方的情調。

6、美國製造體系:19 世紀中葉,爲適應大規模機器生產,在美國發展了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方式確定了現代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模式和工藝,特點是:標準化產品的大批量生產;產品零件具有可互換性;在一系列簡化了機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機械裝置等,這就是“美國製造體系”。懷特尼被稱爲“美國製造體系”之父。

7、標準化與合理化:美國製造體系的演化表明,爲了進行批量生產,產品就必須標準化,即部件的尺寸設計應該精密並嚴格一致,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換性。標準化與合理化是工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使設計完全脫離了手工藝設計的傳統,使生產可以批量,產品零件具有可互換性,產品繁多而不混亂。

8、折衷主義:所謂折衷主義就是任意模仿歷史上的各種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式樣而不拘泥於某種特定風格,所以也被稱爲“集仿主義”。

9、水晶宮:1851 年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由於博覽會是在“水晶宮”展覽館中舉行的,故稱之爲“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

10、芝加哥學派:19 世紀70 年代,美國建築界興起的一個突出了功能在建築設計中的主導地位,明確了功能與形式的主從關係,力圖擺脫折衷主義的羈絆,使之符合新時代工業化的精神的流派,這就是芝加哥學派。建築設計的特點是:採用鋼鐵等新材料以及高層框架等新技術建造摩天大樓,注重內部功能,強調結構的邏輯表現,立面簡潔、明確,並採用了整齊排列的大片玻璃窗,突破了傳統建築的沉悶之感。

11.青春風格——在德國,新藝術稱爲“青春風格”, 得名於《青春》雜誌。“青春風格”組織的活動中心設在慕尼黑,這是新藝術轉向功能主義的一個重要步驟。在“青春風格”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作品中,蜿蜒的曲線因素第一次受到節制,並逐步轉變成了幾何因素的形式構圖。代表人物有雷邁斯克米德、貝倫斯等。

12.維也納分離派——維也納分離派是由一羣先鋒派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組成的團體,成立於1897年,是當時席捲歐洲的無數設計改革運動的組織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霍夫曼、莫瑟和奧布里奇。他們宣稱要與過去的傳統決裂分離,所以成爲分離派。這個運動的口號是:“爲時代的藝術-藝術應得自由。”

13.德意志製造聯盟——成立於1907年,使工業設計真正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突破,它是一個積極推進工業設計的輿論集團,由一羣熱心設計教育與宣傳的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企業家和政治家組成。組織的目標是通過藝術、工業與手工藝的合作,用教育、宣傳及對有關問題採取聯合行動的方式來提高工業勞動的地位。官員穆特休斯、威爾德、政治家諾曼是其創始人,聯盟中最著名的設計師是貝倫斯。

14.樣式設計——美國的汽車工業似乎爲兩個相互矛盾的需求所困擾,一方面對於廉價的追求需要採用標準化的大批量生產;另一方面對於新奇的追求又要求很快的改變型號以保持消費者的興趣。正是這雙重的壓力孕育了所謂的“樣式設計”,即經常性的改變汽車的外部風格以強調美學外觀,這樣就產生了“走馬燈”式的新型號,而技術零件的生產則可以保持相對穩定。

15.立體主義——立體主義(Cubism)產生並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法國,它的基本原則是用幾何圖形(圓柱體、圓錐體、立方體、球體等)來描繪客觀世界。把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作爲一系列各種不同平面、表面的一定分割來理解,這就是立體主義。畢加索是立體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16.未來主義——未來主義(Futurism)是第一次大戰之前首先出現於意大利的一個文學藝術思想流派,它對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大加讚賞,對未來充滿希望。未來主義否定傳統的藝術規律,宣稱要創造一種全新的未來藝術,並提出把機器和工業作爲現代藝術偶像和主題。

17.風格派——風格派(De Stijl)是活躍於1917—1931年間以荷蘭爲中心的一場國際藝術運動。風格派藝術從立體主義走向了完全抽象,它對於20世紀的現代藝術、建築學和設計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風格派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即絕對抽象的原則,也就是說藝術應完全消除與任何自然物體的聯繫,而用基本幾何形象的組合和構圖來體現整個宇宙的法則——和諧。這種對於和諧的追求是風格派恆定的目標。代表人物有蒙德里安、裏特維爾德等。

18.機器美學——柯布西埃(1分)對於機器的頌揚,在理論上的反映就是“機器美學”。機器美學追求機器造型中的簡潔、秩序和幾何形式以及機器本身所體現出來的理性和邏輯性,以產生一種標準化的、純而又純的模式(2分)。其視覺表現一般是以簡單立方體及其變化爲基礎的,強調直線、空間、比例、體積等要素,並拋棄一切附加的`裝飾,在機器美學被實際應用到機器本身之前,首先在建築和一些實用藝術品上得到體現(2分)。

19.藝術裝飾風格——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是20世紀20—30年代主要的流行風格,它生動地體現了這一時期巴黎的豪華與奢侈。藝術裝飾風格以其富麗和新奇的現代感而著稱,它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單一的風格,而是兩次大戰之間統治裝飾藝術潮流的總稱, 包括了裝飾藝術的各個領域,如傢俱、珠寶、繪畫、圖案、書籍裝幀、玻璃和陶瓷等,並對工業設計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流線型風格——20世紀30-40年代(0.5分)在美國(0.5分)流行的一種流行風格 。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圓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但在工業設計中,它卻成了一種象徵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而廣爲流傳,不但發展成了一種時尚的汽車美學,而且還滲入到家用產品的領域中(2分)。美國式流線型風格的影響並不侷限於美國,它作爲美國文化的一個象徵(0.5分)。其代表人物有:蓋茨、羅維(0.5分)等。

21.雙軌制——即一方面在服裝、傢俱、室內設計、手工藝品等設計領域系統地研究傳統,以求保持傳統風格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在高技術的設計領域則按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設計。這些設計在形式上與傳統沒有直接聯繫,但設計的基本思維還是受到傳統美學觀念的影響.

22.當代主義——當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在傢俱、室內設計等方面的一種設計美學,對辦公機器等的設計具有較大的影響,當代主義的基礎仍然是功能主義。它源於美國和斯堪的納維亞,逐漸取代“實用傢俱”笨重而樸素的風格。

23.優良設計——工業設計協會有如下的見解:“只有那些最大限度地利用寶貴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設計纔是優良設計,……設計是質量標準的一個基本部分,首要的設計問題是它的工作性能如何?第二個問題是它看上去合適嗎?優良設計總是考慮生產技術、所用的材料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

24.有機現代主義——在20世紀40-60年代,傢俱設計常常體現出“有機”的自由形態,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幾何形,這標誌着現代主義的發展已突破了正統的包豪斯風格而開始走向“軟化”。這種 “軟化”趨勢是與斯堪的納維設計聯繫在一起的,被稱爲“有機現代主義”,代表人物沙裏寧,代表作品有“胎”椅等。

25.商業性設計——所謂商業性設計就是把設計完全看作一種商業競爭的手段,設計改型不考慮產品的功能因素或內部結構,只追求視覺上的新奇與刺激。

26.理性主義——在設計的多元化潮流中,以設計科學爲基礎的理性主義佔着主導地位(1分)。它強調設計是一項集體的活動,強調對設計過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個人風格,因而體現出一種“無名性”的設計特徵。這種設計觀念實際上是現代主義的延續和發展。但它與早期現代主義不同,並不着意於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上,而是試圖爲設計確定一種科學的、系統的理論,即所謂用設計科學來指導設計,從而減少設計中的主觀意識。(3分)

代表公司有:荷蘭的飛利浦公司、日本的索尼公司、德國的布勞恩公司等

27.新現代主義——所謂“新現代主義”是60年代後,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一種復興20世紀20—30年代的現代主義、追求幾何形式構圖和機器風格的一種設計風格。

28.高技術風格——高技術風格是源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爲代表的技術特徵。高技術風格不僅在設計中採用高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

29.波普風格——波普風格(Pop)又稱流行風格,它代表着20世紀60年代工業設計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及娛樂化的表現主義傾向。“波普”是一場廣泛的藝術運動,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圖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30.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是旨在反抗現代主義純而又純的方法論的一場運動,它廣泛地體現於文學、哲學、批評理論、建築及設計領域中。所謂“後現代”並不是指時間上處於“現代”之後,而是針對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而言的。

31.綠色設計——綠色設計產生裕20世紀70年代,源於人們對於現代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師的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迴歸。(1分)

綠色設計着眼於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係,在設計過程的每一個決策中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儘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對工業設計而言,綠色設計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和Reuse,不僅要儘量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地分類回收並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綠色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層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上的變革,要求設計師放棄那種過分強調產品在外觀上標新立異的做法,而將重點放在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上面,以一種更爲負責的方法去創造產品的形態,用更簡潔、長久的造型使產品儘可能地延長其使用壽命。

32.解構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1分)影響歐美各國(1分)的一種設計思想,其從構成主義的字眼中演化出來的,解構主義和構成主義在視覺元素上也有些相似之處,兩者都試圖強調設計的結構要素。不過構成主義強調的是結構完整性、統一性,個體的構件是爲總體的結構服務的;而解構主義則認爲個體構件本身就是重要的,因而對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2分)。其代表人物有屈米、蓋裏等(1分)。

33.減約主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種追求極端簡單的設計流派興起,將產品的造型化簡到極致,這就是所謂的“減約主義

34.比利時線條: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霍爾塔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喜歡用葡萄蔓般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這種起伏有力的線條成了比利時新藝術的代表性特徵,被稱爲“比利時線條”或“鞭線”。

35.地鐵風格:法國新藝術的代表人物爲巴黎地鐵所作的設計,地鐵入口的欄杆、燈柱和護柱都採用了起伏捲曲的植物紋樣,這些設計被戲稱爲“地鐵風格”。

36.形式追隨功能 ——由美國設計師沙利文提出,主張設計形式服從功能的需要,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功能決定形式,形式體現功能。該論對功能主義設計思想影響很大。

37.紅藍椅——荷蘭裏特維爾德設計。風格派代表做。將藝術由平面推廣到三維空間,13根木條相互垂直,形成基本的結構空間,以螺釘固定,以紅、藍、黑三色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