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專項試題

學習是要經過思考的,否則將一事無成。爲幫助考生們更好備考2017年自學考試,以下是本站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專項試題,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2017年自考《中國文化概論》名詞解釋專項試題

1.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大約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徵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製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佈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爲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 彩陶文化最爲著名。

3.龍山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爲著名。

4.羲和敬順昊天:傳說堯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的四季的至點,將一年確定爲366日,並“以潤月正四時”,以便“敬授民時”。

5.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是按着時節的序列敬奉上天的。日月星辰運行中任何反常現象,都會引起他們的恐慌。然而正是在對“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着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動。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態下,包含的則是把握農時的努力。這就是“敬授民時”的本質。

6,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分佈於豫西晉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遺址。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玉器等禮器,祭器,還有大型宮殿的基址;此外還發現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亂葬境,亂葬者可能是戰爭俘虜。這些都顯示着夏已初步進入國家階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後,把大批同姓貴族和異姓親信賜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家,史稱封建;所形成的社會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後:周武王爲了鞏固周家統治,在分封諸候的同時,還把部分商人的後代封到宋國,把夏朝之後封到杞國,所以稱爲“二王之後”。

9.西域:西域分狹義的西域和廣義的西域兩種。狹義的西域指新疆地區,天山南北,漢時分佈着大小36個國家,文明水準相當高。廣義的西域,除新疆外,還包括中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10.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橫貫歐亞大陸的東西方交通要道。從西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到東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漢朝共用200餘年的時間,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不僅交流着物質,也溝通着中外的文化。中國文化經西域傳到中亞乃至歐洲,異域文化如音樂舞蹈等大量傳來,特別是佛教的東傳,更是打通西城最明顯的結果之一。

11.察舉制:察舉就是選舉,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官員人才的制度。它有許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三科最顯著。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賢良方正則重學問。像漢代的晁錯,董仲舒,公孫弘等都出於此。其他科目科學家有明經,明法,尤異,治劇等。

12.徵辟:漢代徵集賢士爲官的一種方法,也叫“公府闢士”。朝廷招聘爲徵;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爲闢,是一種中央地方並行徵集賢士爲官的方法。漢代風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羅致天下名士,充當自己的幕僚爲榮,而世間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奮勉,作爲出身捷徑。這種選舉取土方法,始於西漢,盛於東漢。

13.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即孝子廉吏,爲土大夫仕進的主要途徑。被舉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屬吏和經學儒士。舉孝廉後,有的做地方縣的令,長,遠以至州郡一級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則是到中央做郎官。

14.茂才: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茂才即秀才,後漢時爲避。武帝劉秀名諱,改秀才爲茂才,與孝廉同樣重要。

15.賢良方正文學: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目的是廣開言路,每當有天災時,便多有此科,意在選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際''的讀書人,對朝廷有所明示。

16.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農主義爲保護小農而打擊工商業的一種國家觀念。“本”指農業,“末”指工商業。小農是王朝統治的基礎,重農主義(本)抑制工商業(末)作爲國策,即重本抑末。

17.獨尊儒術:在西漢前期,封建統治者多信奉黃老之學,從道家“清靜無爲”思想出發,實行“我無爲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這樣的政治理念特別適宜漢初社會經濟恢復時期的現實。但當西漢國力強盛,“清心寡慾”的無爲思想就不適宜了。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要“興太平”,就要制禮作樂,要“改正朔,易服色”,要舉行封禪大典,大興繁文縟節的建置,而儒學最能符合這種要求。所以,在公元13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議,罷黜黃老百家之言,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爲國家的統治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年。

18.永嘉之亂:晉末八王之亂時,成都王穎招引匈奴貴族劉淵作外援助戰,劉淵就以“赴國難”的'美名,長驅直入,攻城掠地,蹂躪中原。晉永嘉二年(308年),劉淵在山西平陽稱帝,國號漢。永嘉五年 (311年),劉淵率軍攻陷洛陽,俘虜晉朝皇帝,史稱“永嘉之亂”。

19.十六園:西晉之後,初期進入內地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並且相互征伐,先後替代,共有十餘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

20.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用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的一種新的哲學思潮。一般認爲玄學的開創人是曹魏的何晏,王弼。他們倡導玄學,競清談。清談的內容是談玄論道,剖析妙理,提倡放蕩,是老莊思想的發展。但到稍後的嵇康,阮籍時,因他們極端厭惡司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於是標舉“自然”大唱反調,在行爲上更是放縱,不守禮法,爲世人樹立了一種名士形象。西晉立國後,一些清談名士如向秀,郭象屈從於司馬氏,著文否定嵇,阮的主張,使玄學完全變成了爲西晉統治及門閥利益服務的思想工具。

21,清談:這是魏晉玄學之風的一個重要現象。清談是士流交際中的風雅。清談時談士手持廛尾(由廛鹿尾做成的拂塵一類的東西揮動時可以生風),一主一客,主者稱述自己的意見爲“通”,客方起而論難爲“難”。清談在辯理時很講究言語簡潔,切中要害。一“通”一“難”下來,有時分出勝負,有時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時則需要第三方出來作一總結。

22,般若學:這是佛家“空宗”的理論,強調以“空觀”看世界。在中國般若學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後有鳩摩羅什及其學生僧肇。

24.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印度籍的僧人,在西域成名,來到中國時正值十六國的後秦時期。政府在長安爲他專門設立道場從事經典的翻譯和講解。

25.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機構。三省即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負責詔書起草,是決策機構;門下省職掌封駁,爲審議機構;尚書省負責政策執行,屬行政機構。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戶部(隋稱民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各司其職。

26.科舉制:科舉制是隋唐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新制度。大致分制科和常科兩項,制科由皇帝臨時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員和平民子弟都可參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進士,明經等六科。其中進士一科要考經典,詩賦和時務策論,難度大,錄取率低,中舉後前程卻好,所以特別受士於重視。

27,“蔭子”制度:宋代—種特殊的補官制度。凡文臣到一定級別的都可以享有子孫補官的特權。它不僅“蔭”同姓子孫,也可以“蔭”異性親戚。

28.租庸調製:唐前期賦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戶調的簡稱。由於隋末農民大起義及長期內戰,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無主荒地。於是,政府將這些土地按規定分配給成年男女;受田農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納租稅(租)及鄉土所產的絹,帛若干斤;尺(調),並無償地爲政府服役若干時日,不服役則折交相當的絹布(庸),這就叫祕庸調製。

29.兩稅法:中唐時期制定的賦役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朝廷採用楊炎的建議,頒佈實行“兩稅法”,它以夏,秋兩次徵稅而得名。其核心內容是以一個家庭的財產狀況和田畝數量爲依據徵收賦稅。同時政府針對商業貿易日益活躍的現實,對茶,酒,鹽等商品交易徵稅,改變多少年來以單一農業稅爲主的稅收結構。同時還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稅利分割關係。兩稅法的實行,使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壽終正寢。後來兩稅法歷代相沿,至明不改。

30.古文運動:古文運動是中唐時期一場文風,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主要倡導者是韓愈,柳宗元,參加者有李翱,皇甫堤,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其主旨是爲了恢復和發揚先秦,兩漢散文質樸流暢的傳統,使散文更適宜於敘事,說理和抒情。因爲先秦,兩漢的時間比六朝爲古,所以,文學史上稱這次運動爲“古文運動”。

31.新樂府運動:新樂府是一種自命新題寫時事的樂府詩。在中唐,經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導下,加上李紳,王建,張籍等一批詩人的積極參與,形成一場規模不小的詩歌運動,史稱“新樂府運動”。它以“但歌生民病”爲宗旨,實際是有意恢復《詩經》和漢樂府開闢的文學傳統。

32.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在他擔任宰相期間,企圖以種種新的政治舉措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他積極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以期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但由於保守派(舊黨)的固執反對,新法推行迭遭阻礙,總的來說推行新法是失敗的。

33;理學:理學是北宋興起的一門學問;它以闡發孔孟學說中天道性命內容爲主,講究成賢成聖。理學的代表人物在北宋有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在南宋則有朱熹,陸象山。他們要復興儒學,就是要從精神的層次救敗。像先秦儒家一樣,他們承認人性中有道德的根源,這根源就本於創生萬物的天地。成賢成聖就是要修養成一種成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但這境界不是要出世,也不是要逍遙,而是像天地那樣“曲成萬物”,也就是本着一種大公精神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4.色目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爲四等中的二等人;地位僅次於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歐洲人。他們歸順蒙古人最早,所以,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的烙印。

35.南人:這是元朝把它統治下的人民分爲四等中的最低下的一等人,即四等人。南人就是南方最後被蒙古人征服的漢族和其他民族。

36.回回:它是元朝進人中原的色目人,經過長期與內地其他各族人民的雜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相互學習後,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現在稱回族。

37:盂德高維諾:盂德高維諾是11世紀末期意大利方濟合會士。1291年他乘船到達中國泉州,數年後又被教皇任命爲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先驅人物。

38.八思巴:西藏喇嘛教薩薩派的領袖,元世祖忽必烈奉他爲國師,除“做佛事”,爲皇帝及后妃傳授佛戒外,並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備皇帝諮詢。朝廷又設宣政院,讓八思巴管理全國佛教及西藏地區事務,加強了中原與西藏地區的聯繫。

39,一條鞭法:它是明朝張居正實行稅制改革的名稱。內容是:把田賦,力役及其他衆多雜稅合成一條,統一按田畝數量徵收,簡化手續;目的是:增加國庫收人,減輕民衆負擔。

40.攤丁人畝:它是清朝的一種賦稅制度。“丁”指丁銀,即人頭稅。攤丁人畝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銀額爲準,將丁銀攤到人家所佔的地畝中去徵收賦稅,實際是取消了人頭稅。因爲康熙五十年以後出生的人口不納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41.儒戶:這是元朝社會階層中出現的一個新名目。它是根據宗教派別劃分出的戶籍,與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陰陽先生,薩滿教巫師戶同等級。據說這是同情漢族讀書人的耶律楚材建議的,蒙古人尊重通神的人,立爲儒戶可以像佛,道戶那樣免除賦役。

42.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家。因爲他把“心”當作宇宙萬物之本,所以,他的理論被稱爲“心學”。心學的宗旨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也就是說,只要注意自己的內心修養,即可達到“與天地萬物爲一體”的境界。這種理論,明中葉以後影響很大。

43.徐光啓:明代著名科學家。他是個天主教徒,與西方傳教土利瑪竇關係密切,共同翻譯了西方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前6卷,並對作爲天文學和數學基礎的幾何學作了深入的研究。後又與西方教士熊三拔共同翻譯了西方水利工程名著《泰西水法》,將西方灌溉工具和技術介紹到中國。祟幀二年(1629年),被朝廷任命主持修訂新曆書《祟幀曆書》,這是他融匯中西文化的結晶。這些都顯示出西方學術對他的積極影響。他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著作是《農政全書》,寫成於1628年,共60卷,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12項,內容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44.文字獄:清朝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一種冤獄。多發於康,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獄主要針對那些有反清復明思想的人物及著作,但《四庫全書》編纂的進行,從蒐集來的圖書中,他們發現了大量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東西,於是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文字獄更加殘酷。文字獄使清朝的知識分子走向純而又純的學術研究中去了。

45.乾亮學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慶年號。清朝實行文化高壓政策,爲使知識分子不問政治,走純學術研究道路,讓學者對傳統的經史文獻進行考訂,校勘,輯佚,註釋,由此考據文學大盛。這一工作在乾嘉年間最興盛,被稱之爲乾嘉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