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羌族的風俗習慣

中國住着56個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不管是哪一個民族,就連那些人口分佈相對較少的少數民族,他們都有着自己的風俗習慣。那麼下面我們要來介紹的便是羌族的風俗習慣,一起來看看都有些什麼樣的羌族習慣吧。

盤點羌族的風俗習慣
  羌族的風俗習慣

羌歷年

農曆10月1日,這隆重的節日裏羌族人們會穿着本民族的服裝歡聚在一起跳起鍋莊,還有一些祭祀活動。

感恩”、“祈福”、“和諧”爲主題的2009羌族“俄苴”慶典在茂縣曲谷舉行1月30日(農曆正月初五),阿壩州茂縣曲谷鄉河壩村,羌笛悠揚,爆竹聲聲,嗩吶齊鳴,鑼鼓喧天,全鄉2000餘羣衆歡聚在這裏,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共慶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節,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國泰民安。

“俄苴”意爲農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記者瞭解到,曲谷鄉是羌語標準音點(羌語普通話)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爾俄足”傳承地,是羌族語言、服飾、飲食、村落佈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鄉。在這條偏遠的山溝裏,有流傳千年的領歌節(“瓦爾俄足”,又叫婦女節)、狩獵節(又叫男子節),陰陽互補,剛柔相濟,構成共同的主題:感恩一切給予生活的惠及,規勸人們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還有歷經千年的洪木基神塔,這裏的人們每年都要舉行“俄苴”慶典活動。

由於現在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們通過用麪粉燒製獸形饃饃來狩獵,以紀念羌族中的一個神,其實是人,是因爲羌族人們太崇拜他,對他的尊敬。狩獵節時德高望衆的老人取聖火勝利而歸。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們到山一株神樹那裏取聖火,他們用白石頭摩擦生火。其中白石頭是羌族的聖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樓,方形,底大上小,高達數丈,房頂放有白石和羊頭,用來敬神。羌碉以功能分有戰碉、哨碉、界碉、風水碉、官寨碉,以形狀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質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石砌樓房利用地形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宛如城堡,蔚爲壯觀。每逢節日時,他們都會穿上自己民族的美麗的服飾,和族人一起唱歌跳舞,來慶祝一年來地豐收和對上天恩賜地感激,用他們自己獨特地方式表達了對大自然地熱愛。

喪葬習俗

羌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喪葬習俗。葬式分火葬、土葬、巖葬、水葬幾種。火葬是其傳統葬俗,每個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墳場,用石砌圍圈,往往有碑記載姓氏與開始設立墳場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歲以上正常病故,認爲是壽終歸天,要唱喪歌,舉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遺囑是否選擇火葬的。凶死或傳染病死者則必須火葬。嬰兒死後裝小木棺置於巖洞爲巖葬。也有的死嬰裝棺放入河水中飄走稱爲水葬。

土葬是羌族較爲古老的一種葬法,這從戰國以來的岷江上游石棺土葬墓羣的發掘中足以證明。清朝以來土葬更爲普遍,各個家族有自己的墓地,流行漢區傳來的木棺土葬。

葬儀特別隆重的'叫大葬。大葬最早是對民族、家族有過重大貢獻的人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葬儀。近世以來,殷實之家都辦大葬。大葬一般歷時三至九天,先由釋比做幾天法事,最後一天,客人才參加。屆時由一名有威望的釋比,身披牛皮鎧甲,右手執刀,左肩挎槍,槍頭掛一牛舌,帶頭歌舞,歌詞內容是讚頌祖先功績;緊跟着八名釋士,頭戴面具,右手搖手皮鼓左手擺銅鈴;跟着還有八名較親的家族成員,也都戴面具,敲羊皮鼓;後面一百人以至更多人右手持刀,左肩挎槍,槍纏彩色飄帶,排成一字長蛇陣,邊唱邊舞。先到火墳場轉三圈,將飄帶撒於墳地敬獻祖先。然後到壩子轉圈歌舞,有時扮演對陣戰鬥。最後,所有參加大葬禮的其他人也要到火墳繞場三圈,以示悼念。規模一般少至數百多則千人以上,皆攜酒、糧食、牛、羊、豬等肉類爲禮,喪家設大宴款待。這種喪葬習俗花費甚大,解放後鮮有人爲。現在的葬禮普通簡化。

  羌族的服飾

羌族人民的服飾樸素、美觀而具特色。古代羌族多着皮製、毛製衣裝。明代以來紡織業發達起來,則較多以麻布衣服取代皮、毛裝。解放後至今,服飾的面料更加多樣化。男子喜包青色頭帕,冬季有的還喜帶狐皮帽,穿麻、棉、綢、毛面料的長衫,有的長衫飾有花邊。外套爲無袖的羊皮或毛、棉製皮褂,可以防寒、遮雨、墊坐,且適於勞動。

男子腳裹毛制或麻、棉製的綁腿,有的飾有花紋,能保溫、濾水、護腿,腳穿皮鞋、云云鞋、繡花編耳子鞋和膠、布、草等鞋。束毛、麻、棉製腰帶,系吊刀、火鐮和皮、繡花綢、綿裹兜子,用以裝錢、子彈、火藥及煙等物。

婦女服飾鮮豔多彩。頭飾因區域不同分三類。一類絕大多數包青色頭帕,繡以花紋,再覆繡花頭巾,鮮麗多彩。黑虎地區婦女則包白色頭帕,紀念傳說中的英雄格魯從波,以爲孝。西北部包括赤布蘇、理縣等地婦女頭頂瓦狀繡花黑頭帕。羌族婦女皆着繡花長衫,系黑色羊毛腰帶或紅棉腰帶、繡花圍腰,後腰系繡花飄帶。喜戴銀牌、領花、耳環、耳墜、手鐲子、戒指等金、銀首飾和稱爲色吳的橢圓形項鍊。每逢節日喜事,羌女盛裝豔麗,雍容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