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體會點滴

新的課改理念與科學教材的更新,向我們廣大的科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怎樣上好科學課?如何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教師們共同研究的課題。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周圍的事物以及自然現象都會產生極其濃厚的興趣。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當我們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的時候,學生會向老師提出方方面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就可引導學生探究科學的本質。而我們科學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對事物以及自然現象的觀察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他們走進科學、親近科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科學,從而把科學知識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科學的本質往往隱藏在一些現象的背後,爲了引導學生更有效更直接地認識它,我在教學中藉助電教媒體,來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提高他們動腦、動手的目的,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科學教學體會點滴

突破教材中的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教師教好科學這門課程的前提。教學實踐使我充分感受到:利用電教媒體教學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調整教學進度,提高教學效率;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爲終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能爲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信息;能爲教師提供多樣、先進的教學手段,幫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讓學生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如: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單元第五課“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調查身邊動植物與晝夜的關係,知道晝夜對動植物會產生影響;教學難點是調查夜間小動物的活動。爲解決這一難點,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以及圖片展示教材中列舉的各種動物:刺蝟、老鼠、蛾、貓頭鷹、蝙蝠都是夜間活動的動物,蛇、狗是白天、夜間都出來活動的動物。通過媒體的展示,學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活生生的動物是怎樣在夜間活動的。隨後又啓發學生回答:這些動物它們爲什麼會這樣?它們都在幹些什麼?學生通過觀察,併產生聯想,能科學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班上有一名學生告訴老師,前天深夜12點多鐘他爸爸在手電筒的燈光下看見竹園裏有三隻刺蝟在活動。還有些同學說他們經常看見蝙蝠在夜間出來飛行等等。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對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自然現象總是想弄個明白、探個究竟。這一時期是培養兒童的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教師應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是指不對觀察對象施加任何影響的觀察,它是國小生獲取感性認識的重要活動方式。通過觀察,學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徵,提出問題甚至發現一些規律,如觀察螞蟻的行爲、月相的變化、葉脈的形狀等。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時要注意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還應注意和語言的描述,文字的記錄,測量工具的運用相結合。對觀察的目的性和觀察程序也要給予具體的指導。

課堂上,藉助電教媒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爲重要。如教《我的星座》,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一些著名的星座(如大熊座、仙后座、獵戶座),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這些星座,然後又在大屏幕上撤去星座的輪廓和連線。並向學生進行介紹:古人把星星和星星用線連起來,看成是動物、人或其他東西,這就是星座。古人可以建立他們的星座,我們也能學一學古人,建立我們自己的星座。並要求學生回家後各自觀察星座,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星座——“我的星座”。學生各自把自己喜歡的星星用線連起來,建立自己的星座。(發給學生一張投影膠片,投影片上印有網格,讓學生註明方向,把“我的星座”畫在投影片上),我又安排學生在家裏繼續觀察“我的星座”一年四季在星空中的變化,建立星星運動規律的概念。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科學課強調對事物不僅要有質的認識,更要從量的分析得出結論。要使學生學會科學地看問題和想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樣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應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學生親密的夥伴。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得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如:教“光與色彩”一單元,關於“光的行進”問題,在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爲學生介紹兩千多年前墨子的發現,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並讓學生嘗試解釋這個現象。要解釋這一現象,必須讓學生自己完成一個小孔成像的模擬實驗。解釋小孔成像的原理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必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並給予一定的提示:“光行進的路線有什麼特點?”學生通過討論,充分認識到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線傳播。蠟燭的火焰向四面八方發出無數條光線,除了恰好穿過小孔的光線外,都被紙屏擋住了,而穿過小孔的光線由於沿直線行進,火焰頂端的光線投到了紙屏的下方,火焰底部的光線投到了紙屏的上方,所以在紙屏上就出現了蠟燭火焰的倒像。不僅如此,像的左右也是相反的,因爲左邊發出的光線經過小孔直射在紙屏的右方,右邊發出的光線直射在紙屏的左方。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就通過自己的思考對小孔成像現象做出了準確的解釋,這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可能是一致的。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差異,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的特點、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的發展。還要注意鼓勵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理解科學探究過程,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逐步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我藉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我在教“晝夜交替”一課中的“推算晝夜區域和某地時間”的問題上。根據已知條件推算某地時間則

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並出示思考題:如果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麼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觀衆應該在什麼時候收看實況直播?爲解決這一問題,我運用電教媒體通過模擬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學生觀察燈光下的地球儀,根據明暗的不同和明暗的趨勢,判斷出哪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黑夜;哪些地方是早晨,哪些地方是黃昏。白天和黑夜比較容易判斷,而黃昏和清晨則比較難判斷,這需要根據地球儀轉動的方向所表現出的明暗趨勢來做出判斷,如果某地是從黑暗中轉向明亮處,那麼這個地方就是清晨,反之則是黃昏。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將這個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去判斷當中國舉行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的觀衆分別是在什麼時刻收看開幕式。將“世界時間對照表”顯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討論,根據時差計算,中國和美國時差大概12小時,中國晚上相當於美國上午;而中國和澳大利亞相差兩三個小時,即中國晚上舉行開幕式,澳大利亞下午收看;中國和德國相差8個小時,德國人則是在中午收看的中國奧運會開幕式。

科學是嚴謹的,科學的教學則更需要慎之又慎,容不得半點敷衍。爲了能讓學生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掌握學習科學的方法,我在教學實踐中,積極結合電教媒體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讓學生輕鬆學到了科學知識,更可喜的是,還使同學們從中感悟到了科學力量的神奇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