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井的散文

水是生命的源泉,泉水是人類選擇聚居地的要件,水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然產物。水井的發明使人類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水井出現之前,人類逐水而居, 並從江河湖泊沿岸逐漸向有地表水的地方遷移。在那裏先人們發現了泉水,進而挖掘了水井。

關於古井的散文

我的祖先在那個源遠流長的鄉村,爲我們子孫留下了清甜的古井──遠古氣息濃厚的古井。

我老家是壯族人民聚集居住的地域之一,衆多的丘陵地貌蘊藏着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千百年來,人們立村居住,有村自然有井。古代的壯族先民依山坡而居住,在有泉水的田角田邊開鑿簡易的.取水井。隨着人口增加和社會文明進步,人們對水井有了新的要求,把簡易的土質水井建設成爲石板井或火磚砌成的水井,成爲人們世世代代取之不盡的源泉,也留下了無價的文物古蹟!

家鄉一帶的水井年代悠久,大多數已有五六百年甚至一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這些古井有長方形,也有圓形,但先民們採用更多的是四方形水井。他們深知“井”的含義──用堅實牢固的四條邊合圍着一個“口”。這類四方形水井,邊長在1. 5米左右,深度多爲兩三米。井內四壁用大石板或石塊砌成,上位石板一般高於井臺5至10釐米,以作爲擋水之用,並在井臺地勢較低的一邊開鑿一個小孔,供滿井的水往外溢出。井臺高於地面很多,井臺及周邊均用石板鋪砌,便於防止外面的水往井內流,同時也讓人們取水挑水方便和安全。當地人習慣稱這類水井爲石板井。

我們村的兩口古井周邊長度在1. 3米左右,深度約2. 5米。井裏的水清澈見底,一分或兩分錢硬幣掉下井內底部都清澈可見;井水冬暖夏涼,冬季井水很溫暖,不斷向上冒出暖氣,生產隊每年都把幾條羅非魚種放到井裏度過嚴冬;井水甘甜可口,路過井邊的行人,常常停下腳步喝上幾口;井水很純淨,家庭貯水缸底很少看見沉澱物,盛開水的暖壺也不積污垢。水井的水源十分充裕,泉水又清又純,一年四季潺湲流淌,不知疲倦的甘泉源源不絕地奉養着幾百口人的山村。

兩口古井分別處於我家老屋的南邊和北邊,與我家幾乎同處在一條座標線上,距離大約有500米。在沒有安裝自來水之前,出於方便和順應自然規律,全村約三分之二的村民習慣到村南的水井取水飲用,我家亦在其中。

農家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必須學會做農活,誰也沒有真正幸運而又快樂地度過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我與同齡人一樣,在十一二歲時就學會了挑水,肩挑的木桶還拖着地面。雙肩的承受力從輕到重,開始時只能擔起兩小半桶,慢慢地加到半桶,十四五歲就能挑滿有七八十斤重的一擔水。扁擔連接木桶的繩子也逐漸放長,從收縮摺疊四五圈到逐圈放長桶繩,經歷了好幾年時光。那時,雖然路程僅有幾百米,但是途中還得停下休息兩三次才能把水挑回家。擔子沉重如山,挑完幾擔水,雙肩即被扁擔壓得又紅又腫,甚至浸出血跡,稚嫩的腰椎好久才能挺直。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請來打井隊,在離村北那口古水井100多米的田邊勘探鑽井,建築貯水池,爲家家戶戶安裝自來水。後來,因爲供水不足,只好將村北的古水井口封閉,用水管引水注入探鑽井,才能基本滿足全村人的需求。村民終於告別了千百年來靠挑水飲用的日子,孩子們也少了一件壓垮嫩腰的重活,多了玩耍的愉悅,過上較爲幸運又快樂的生活。

但是,自來水的水質比較差,不僅有些澀口,而且貯水缸底沉澱的污垢較多,很多村民再也不敢直接喝自來水,改爲飲用燒沸的開水。

因此,就有人留戀那口古井,一有空閒,就挑起水桶到村南古井挑回一擔清涼的泉水。久居鬧市、長期飲用邕江水的我自然也在其中,每次回老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挑古井水飲用。每當我站立井邊,不管是時逢寒冷的冬天,或是酷暑難耐的盛夏,都會興奮地用雙手捧上井水,喝下幾口清甜的泉水。那一刻,純淨甘甜的泉水在口中餘味無窮,不時浸出甜滋滋的清香,使人如癡如醉。

近年來,由於家鄉的山崗不斷遭受破壞,森林資源銳減,原野被開墾爲耕地,水田改爲旱地,生態環境逐步惡化。降雨量少了,地表水少了,古水井涓涓流淌的源泉也逐漸減緩,水位已經漸漸降低,白天幾乎沒有水流出井邊的小孔,只有在清晨時,偶爾纔看見滿井的水流出小孔。

儘管泉水流量少了,但是,井水還是那樣的清澈如鏡,那樣的清甜可口,那樣的滋潤與芳香,還在以無私的情懷,帶着遠古的氣息,用它純淨甘甜的泉水養育着山村的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