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語文課堂教學實錄

師:大家還記得我們學過的一首詩《黃河頌》嗎?今天我們朗誦其中一節,請看(出示幻燈),應該記得我們學這首詩的時候進行了分角色朗誦,男生領誦是誰呀?

《安塞腰鼓》語文課堂教學實錄

生:劉家豪。

師:劉家豪,請起。

師生(分角色齊誦):男領 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奔向東南。

男合 驚濤澎湃,

掀起萬丈狂瀾;

女合 濁流宛轉,

結成九曲連環;

男合 從崑崙山下

奔向黃海之邊;

女合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

師:由此,我們感受到了黃河磅礴的氣勢。同樣,在這古老的黃河流域,在這黃土高原,還有一種土生土長的、體現了生命與力量的獨特的文藝方式,那就是——安塞腰鼓!(多媒體投影:課題“安塞腰鼓” )

師:我們先來欣賞幾張畫片,來感受一下安塞腰鼓表演時的情景。(出示四張圖片)早讀,我們已經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現在翻開課文,請問同學們讀後感受如何?喜歡這篇文章嗎?爲什麼?

生1:我覺得這篇課文寫得很激情,有強烈的節奏感,讓我身臨其境。

師:很激情、有節奏感、身臨其境,回答得真準確,還有沒有呢?

生2:這篇課文用了大量的排比、反覆,讓我似乎感受到了“隆隆隆隆”的聲音。

師:你聽到了“隆隆隆隆的聲音”,她的描述真是非常成功。有誰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有疑問嗎?

生3:“好一個安塞腰鼓”你覺得重複嗎?

師:是不是囉嗦,我們說文字儘量精簡不要羅嗦,在這篇文章裏重複了幾次?

生4:三次。

師:是不是囉嗦?

生5:不是,因爲這裏是用了反覆,它使語言有了不一般的韻律,形成了一種迴環的氣勢,所以可以很親切的表現安塞腰鼓的節奏感。

師:迴環的氣勢,表現了安塞腰鼓的節奏感。回答得很好,還有沒有人補充?

生6:我覺得還起到了直接讚美的作用,

師:你覺得反覆的出現,充分表達了對安塞腰鼓的讚美之情。

生7:我覺得這三個反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層次分明。

師:畫龍點睛。剛纔你提的這個問題,這幾位同學給你回答得非常好。下面,我們繼續問。

生8:文中提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是打不得安塞腰鼓”,爲什麼在哪兒就打不得腰鼓呢?”。

師:問得很好,這裏寫安塞腰鼓,幹嘛要扯到多水的江南呢?是不是離題了?

生9:這裏實寫江南多水,沒有空地打鼓。

師:是嗎?是不是實寫?多水就沒有地方打鼓?我們的禮堂裏一樣可以打鼓呀?到底是什麼意思?你看“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

生10:經不起表演。

師:難道說江南的土地都是玻璃的嗎?

生11:江南的水更多表現的是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的元素是粗獷,是生命力量的對比。

師:這種理解真是很完美。我就不說了,她說得比我說得好。還有沒有疑問?

生12:在書上第124面第9段,我不明白“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一句什麼意思?

師:第9段,找到沒有?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尤其是抒情散文,要善於聯想、想象,我想問一下,你讀到這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你想象到了什麼?

生13:我想象到了古戰場。

師:古戰場,古戰場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呢?

生14:有些人在舞旗,有一些人在騎馬。

師:給人的感覺是?

生15:很多人一擁而上。

師:很多人一擁而上,戰死沙場,因此給我們感覺格外的——

生16:豪壯。

生17:激壯。

師:悲壯。因此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應該產生豐富的聯想。你看:“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讓我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產生的聯想是非常的——

生18:豪壯、悲壯。

師:因此它借豪壯悲壯的古戰場,給人豐富的聯想,來寫誰?

生(齊):安塞腰鼓。

師:這個時候安塞腰鼓給我們的感覺是——

生19:豪壯、悲壯。

師:這就是借一種形象突出另一種形象,便於我們的聯想和想象。因此我們在讀文章的時候,不能僅讀文字,要有豐富的——

生:(齊說)聯想和想象。

師:才能品味出文章的——

生(部分說):韻味。

生20:我想問文章第12段,“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段話爲什麼這樣寫?

師:它寫的作用是什麼?有沒有人來試着回答的。我想請沒有舉手的同學試着答一下。趙敏華。

生(趙敏華)21:因爲這一段用了排比的修辭,形容安塞腰鼓的豪邁、壯烈的情景。

師:豪邁、壯烈的情景。我還想問一下“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他們想掙脫什麼、衝破什麼、撞開什麼?

生(趙敏華)21 :他們想撞開那種寂寞的情景。

師:寂寞,黃土高原上給人感覺還有什麼?

生22:貧困。

生23:壓抑。

師:這些生龍活虎的後生們,他們要掙脫這一切的羈絆。

生24:我想問文章的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這句是什麼意思?

師:我還不想請別人回答,我問你:在文章前面都寫的.什麼內容?

生24:安塞腰鼓是壯烈的、豪壯的、火烈的。

師:在文章28、29、30段,這三段裏有一個關鍵的詞,請你們把它找出來。

生(部分):戛然而止。

師:再找。

生(大部分):寂靜。

師:這28、29、30段整個給人的感覺是——

生(齊):寂靜。

師:前面寫的是豪壯的,突然變得寂靜,“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一下子讓我們感到了一種安靜的氣氛。聽到了雞啼,感到了安靜,這叫什麼寫法?

生26:反襯。

師:怎麼襯?以動寫靜。欣賞一個句子的作用,一般從兩個方面。一種是形式上,還有一種是——,“渺遠的雞啼”爲什麼不說狗叫呢?

生27:因爲雞啼代表的是黎明,而他們安塞腰鼓是要衝破舊社會的封建思想,貧苦,這樣襯托了他們打完了腰鼓後心中的感覺。

師:黎明的到來,新的希望。答得很好。這從哪一個角度回答的呢?

生28:意境。

師:意境,內容。因此欣賞一句話一般從兩個角度:一種是從意境,內容;一種是從寫法。剛纔說到“雞啼”代表着黎明,給人以希望。寫法上是——

生29:以動寫靜。

師: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沉寂下來的安靜,迎接新的希望的到來。

(這是本文的第一個教學環節,老師意在創設一種和諧互動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動起來,從而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爭論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師: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對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學們你們認爲作者寫安塞腰鼓想表達什麼思想?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生1:表達對黃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讚頌。

師:表達對生命、力量、活力的讚頌,在文中哪一段裏可以看得出來?

生2:在第18段。“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着包裹着的軀體,那消耗着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能釋放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我覺得在這裏可以感受出作者對農民生命力的讚揚。

師:請坐。在18段裏,她覺得歌頌了生命的力量。

生3:讚頌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比如,我們的民族是豪放的。

師:你在哪一段裏找到的?

生3:第12段: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

第16段:“隆隆隆隆的豪壯的抒情,隆隆隆隆的嚴峻的思索。”

師:我想問一句,這裏體現的民族精神是什麼?

生3:堅毅不屈、蓬勃向上、積極進取、而且集聚着生命力。

師:回答得很好,請坐。

生4:還表現了安塞腰鼓獨特的美、陽剛的美。是在第7自然段: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師:還有緊接的句子,“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這裏歌頌了安塞腰鼓獨特的——

生5:美

師:這叫做我們中國特有的外國沒有的——民間藝術。歌頌了黃土高原上這種特有的民族藝術。

生6:我想讚頌了對生命奔騰的感情,表達了他們要掙脫、衝破、撞開那種黃土高原的睏倦寂寞。

師:好像和第一個一樣,表達對生命的渴望,對力量的表現。記得剛纔在質疑的時候,有位同學提到第19段,在歌頌誰呀?

生7:黃土高原。

師:要記住黃土高原是生育了安塞腰鼓這種藝術的沃土,所以作者也深情地讚頌了黃土高原。儘管它貧瘠、落後,但是卻孕育了這麼奇麗的藝術之花。這篇課文表達的意思先暫時理解到這,每一個人的理解都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最後我們要概括起來看一看,哪一個理解更能總括全文。整篇文章讓你感受到的更多地是哪一種理解?這篇文章既然寫得這麼深奧,寫得這麼好,我們一起朗誦一遍。

生(齊讀全文):

(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一一板書:)

是生命力量的體現

是民族精神的再現

是民族藝術的精髓

(這是本文的第二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充分熟悉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師:好,讀得很好。這篇文章寫得這麼大氣淋漓,寫得那麼帶勁,它運用了一種很成功的修辭手法,你感覺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種?

生(部分):排比。

師:我們集中地精讀第7段至第12段,請找出你喜歡的排比句,仔細品味,試着給我們讀一讀。

生1: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師:你喜歡這組排比句,你覺得應該怎麼讀?

生1:根據形容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和節奏來讀。

師:節奏,我聽到了這個詞。你聽“驟雨/一樣,旋風/一樣,”句子很短,都是兩個節奏,我們讀的時候,節奏要快一些。我們來試着讀一下,讀得要節奏感要強一些,明快些。這一段寫的是安塞腰鼓的鼓點變幻多姿,變得很快,語速要快還是慢?

生2:快。

師:對,如果慢,鼓點就沒勁啦。我們來這樣讀,男生一句,女生一句。男生先讀,開始。

男女生分讀:“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師:很清脆,很好聽。你們覺得節奏感,快感讀出來了沒有?

生3:沒有。

師:沒有,你覺得毛病出在哪呢?

生4:我覺得讀得雖然很整齊,但是讀得比較相同,沒有大起大落,節奏感不強。

師:變化,節奏感還不夠鮮明。我們再來讀一下,注意節奏感再強一些。

(指導分男女生再齊讀)

師:節奏感是強烈些,但我覺得速度還是不夠快。因爲鼓點是一個接一個,我們讀得很斯文、很穩。回去再練。你還喜歡哪一句?

生5:我喜歡第12段:“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我覺得這一句話強調了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和火烈,也寫出了黃土高原人民的憨厚的品質。

師:你覺得應該怎麼讀?

生5:要強勁有力,突出鮮明的節奏感。

師:要讀得強勁有力,排山倒海。排比句語速要快,一句比一句快。

生(齊讀):“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

生6:我覺得12段,“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也很好。

生7:我欣賞第9至11段。

師:我們剛纔在欣賞第9至11段的時候,它讓我們產生豐富的悲壯的聯想,想到了古戰場,想到了沙場秋點兵,我們讀的時候,感情要——

生8:豪放,悲壯。

師:我們用重唱式,曾經給大家教過。分兩大組,這一大組先讀,這一大組緊跟,開始。

生(兩大組重唱式齊讀):“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師:好,擲地有聲。剛纔是段與段的排比,層層撲過來,給人豐富的聯想。我發現第7自然段第一句是不是排比句?

生(部分):是。

師:三個詞“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意思相近,語言整齊,構成了排比。這叫句內排比。我們讀的時候要讀出——

生:激情。

師:一句比一句要狠。

生(齊讀):“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

師:讀得確實是沒命了。不要命的在那兒捶鼓。

師:這篇課文排比句用得非常成功,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讓我們不得喘息,充分地把安塞腰鼓那種不可遏止的對生命和力量的追求、那種渴望再現了出來。今天回去的任務是(出示幻燈片):

模仿課文的排比句,仿寫句子。可以進行合理的想象,寫一個令你難忘的場面,如精彩的足球、籃球場面;激越的舞蹈場面;激動人心的晚會場面;感人至深的救助場面……

還可以是聽的,比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再現對命運的挑戰。字數一百字,多一點更好。下課。

(這是本文的第三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創意朗誦,品讀排比句式,學習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語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