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優秀教案

1、認識除弊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2、瞭解《戰國策》這部國別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和史學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4、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5、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十一個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面刺

美(我)

2、掌握二個通假字

3、歸納四個實詞和虛詞的義項

實詞:修

虛詞:孰

4、熟悉三個古今異義的詞語

地方

左右

明日

5、注意一個成語

門庭若市

6、解釋六個文句,注意其句式特點

A、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E、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學難點

1、反覆誦讀中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的領悟

2、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爲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教學設想

可以在多媒體教室利用課件組織教學。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徵批評他的一篇奏章寫在屏風上,當作“鏡子”,隨時對照。他總結自己“照鏡子”的體會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我們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很會“照鏡子”的人。魏徵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他敢觸龍顏,一針見血地指出皇帝的過失;唐太宗納諫如流,及時改正自己地錯誤。聖君、賢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籍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爲讚賞,封他爲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說,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爲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爲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爲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戰國策》原名《國事》《短長》《事語》《長書》等,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爲《戰國策》,至於這部書的作者,已不可考。

《戰國策》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歷史。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

戰國時代,七雄並立,兼併戰爭比春秋時代更爲頻繁激烈,各諸侯王紛紛招攬謀臣策士爲自己出謀劃策,於是作爲“士”的這一階層人物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活躍起來,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爲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鬥爭策略,爲某些統治集團服務,並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複雜的鬥爭形勢遊說諸侯採納。《戰國策》就是着重記述這些策士們的言行的。

《戰國策》語言活潑流暢,粗中有細,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如善於諷諫的謀臣鄒忌,任性頑固的貴族老婦人趙太后,追逐功名富貴的策士蘇秦。另外,還特別善於運用一些諷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戰國策》不愧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爲深遠。

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學生通過初讀,篩選出自己讀不準或不會讀的字,藉助工具書查明後再讀一遍。易讀錯的字有:

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於齊

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句意,在此基礎上讀出語句的停頓。可讓一學生讀,讓其他學生聽他哪些句子讀錯了,然後一起糾正。

五、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六、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學生課後學習情況,教師對本文教學重點予以強調

(一)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

(諷: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與現代漢語“諷刺”不同。

諫:臣子向國君提出的意見。)

能謗譏於市朝

(公開指出。謗,公開地指責,沒有貶義;譏,微言諷刺。注意區別:誹,背地裏議論、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指責)

上書諫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書、文件。這裏指奏章)

期年之後(期,一週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三)一詞多義

1、修

乃重修岳陽樓(興建,建造)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書(撰寫)

鄒忌修八尺有餘(長,高)

2、朝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拜

於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3、孰

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代詞,誰

孰視之,自以爲不如

同“熟”,仔細。

4、誠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的確)

帝感其誠

《列子·愚公移山》

誠心、誠意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出師表》

確實、的確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

《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表假設,如果、果真

(四)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2、忌不自信

(賓語前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4、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介詞結構後置句)

5、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動句)

引導思考: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與“吾與徐公孰美?”兩個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確:兩個句子均爲古漢語中的固定句式。“與……孰”是由“孰與”演變而來,意義與“孰與”相同,都表比較。“孰”爲疑問代詞,在疑問句中常前置,“孰與”即“與孰”。

例如:“吾與徐公孰美”可譯爲:我和徐公誰漂亮呢?“吾孰與徐公美”可譯爲:我和徐公相比,誰漂亮呢?以上兩句的意思是一樣的。

2、“忌不自信”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忌不自信”句應譯爲:鄒忌不相信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賓語前置句。賓語前置句,在古漢語中常見。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區寄傳》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輸》

“之”助詞,賓語提前的標誌

唯餘馬首是瞻

《馮婉貞》

構成“唯……是……”格式的賓語前置

(六)注意一個成語

門庭若市:形容來者之多。(注意與“門可羅雀”區別)

二、品讀賞析。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於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說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爲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說理以及記敘上的特點。

本文采用了“三疊法”,從頭至尾一直使用三層排比的手法寫作

三問: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

中賞

下賞

三時:令初下

數月之後

期年之後

三態:鄒忌以現身說法進行諷諫

齊威王“下令”廣泛徵求意見

各國“皆朝於齊”

排比與層遞,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四、討論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這個人物形象,以及他諷勸齊王的行爲的作用。

鄒忌這個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足智多謀,嫺於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謀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讚中,保持了清醒的頭腦,終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實事求是地得出了結論。然後他從日常生活小事情聯想到關係國家治亂的大事,委婉地勸諫齊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鄒忌諷勸齊王廣開言路,納諫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觀目的當然在於維護齊王的利益,鞏固封建專制統治,這是歷史的侷限,但他的行爲在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時,對於我們今天建設民主法制的社會也有借鑑的價值。鄒忌的故事至少告訴我們,作爲一個領導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廣泛聽取批評意見,及時發現和改正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還應當指出的是,《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往往美化了封建統治者,過分誇張了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爲了突出縱橫遊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性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像本文鄒忌諷勸齊王后,出現了一個“無可進者”、“皆朝於齊”的理想境界,這種誇張的手法確實突出了廣開言路的重要,但在當時諸侯割據稱雄,以攻伐爲賢的戰國時代,這樣的進諫結果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是與史實有出入的。

五、佈置作業

1、反覆誦讀課文

2、鞏固所歸納的字詞知識

3、閱讀《召公諫歷王弭謗》一文,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相比較,寫一篇鑑賞文章,談談鄒忌與召公的勸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