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數感

培養國小生數感的重要意義

數學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數感

首先,數感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並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是我們認識社會與自然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學生學習數學不僅是爲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也應當學會使用數學方法與觀點來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認識,掌握用數的方法主動積極的觀察理解生活中的事物與自然規律。比如說一間學校中共有600人,每人每天吃3兩米,一天全校吃多少斤大米?一星期呢?通過讓學生接觸瞭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能夠把現實問題和數量關係聯繫起來。

其次,數感有助於培養和提升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在於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主的探究和發現,解決某些問題可能要用到一種以上的方法,不僅僅是簡單的套用公式來解答固定的模式化的問題。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爲數學問題,這樣的思維方式和普通的解決教材中的現成問題是有着很大的差異性的。當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再碰到具體問題時,積極主動的和一定的數學知識規律建立起聯繫,從而才能夠建構和具體事物相聯繫的數學模型。而培養學生的數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前提條件[1]。

最後,數感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與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其根本在於要建立數學思想,而數學思想的核心便是抽象,對數的抽象認識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數感的學習從本質上來說應當是與數的抽象、數的應用相聯繫的,隨着學生數感的提高,他們可以用數來推理,實現舉一反三,而年級的增加與數系的擴展,學生們對於數量關係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變得更加得心應手。這些都可以讓我們認識到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的數感

  一、在數的概念教學中加強數感的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着這一思想,在數的概念教學中,我十分注意讓學生在生活實例和問題情境中感受和體會數的存在,同時在此過程中建立數感。

如:在一年級教學“數一數”時,我在上課之前設計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畫面上展現了生動的情節。上課時,學生通過觀察獲得了歡樂的情感體驗,從而自然地去“數一數”:1座橋、2只蝴蝶、3幢樓房、4只氣球、5個小朋友、6朵雲、7棵樹……當數完以後,我讓學生舉例說說“在我們身邊有這些數嗎?”這樣,就讓他們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有機聯繫起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的數感。

  二、在計算教學中加強數感的培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並不需要給出確切的數值只要估計出大約有多少,這就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口算能力和一定的估算技巧。

如:在學習了“萬以內數的認識”之後,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估一估書架上大約有多少本書?我在上課之前把這道題寫在了幻燈片上,同時配上了圖。在上課時,我通過屏幕把題目顯示了出來,當學生一看到屏幕上有這麼多書時,思維馬上開始活躍起來,有的估計大約有1000本,有的估計大約有800本,有的估計大約有2000本……他們爭先恐後地搶着發言,有的還說出了估算的理由。這樣,就在輕鬆的氛圍中培養他們了數感。

  三、在操作活動中加強數感的培養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聯繫起來,引導他們在操作實踐活動中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從而建立起數感。

如:在教學“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以下操作活動:一是稱一稱。讓學生動手稱一枚2分硬幣(1克)、2袋鹽(1千克)。二是掂一掂。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重1克的硬幣,再掂一掂重1千克的2袋鹽,邊掂邊閉上眼睛體會1克和1千克有多重。三是找一找。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物品袋,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通過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觸摸”了數學知識,體驗到了“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從而使他們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藉助對食鹽等重量的感受來體會1千克究竟有多重,可以使他們利用這種直接經驗去測量其他物品的重量,由此培養了他們的數感。

培養學生數感的主要措施

  在課堂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與複雜性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爲了確保學生更加容易地學習數學知識,教師要對培養學生的數感予以高度重視,然後採取合理的措施加強對數感的有效培養,從而爲國小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也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學生搭建發現與探索的平臺,促進學生的態度、認知和情感等協調發展,實現對學生數感的培養。

例如,在“認識周長”教學過程中,教師爲了確保學生對“周長”的概念有深刻的認知,可以加大實踐教學力度,使學生在實踐與親自操作中感知到周長的內涵,提升其思維能力,最爲重要的是培養其數感。教師爲學生準備不同形狀的圖形,先向學生講解相關理論知識,然後讓學生結合圖形指出什麼是周長,並針對相應的圖形畫出周長。在學生相互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再給予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周長的實質。總之,學生要積極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通過實踐增強其對周長的感性認知,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體驗中培養數感,爲深入學習數學知識創造條件,也爲國小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具體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爲了保證教學效果能夠滿足全新教育體制的基本要求,必須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而爲了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有全面的理解,還需要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爲主要目標,進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國小數學教學效果,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由於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着密切聯繫,所以爲了學生可以將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整合在一起,教師常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以培養學生語感,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比如,在“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期間,爲了在具體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師可先向學生講解有關理論知識,然後讓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構建和數量關係的聯繫。教師先要求學生來到學校的操場測量梯形花壇的面積,鼓勵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利用米尺測量梯形各邊的長度,然後通過實際測量得出上底長度爲2米,下底長度爲4米,高爲1.5米,根據梯形面積公式:S=(山底+下底)×高÷2=(2+4)×1.5÷2=4.5(平方米)。總而言之,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採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活動,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繫起來,在具體應用中培養學生的數感,這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

  1.以生活情境培養學生數感。

國小數學教師應加強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繫,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到國小數學課堂中去。學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去體驗數學課程內涵,學習到教材之外的數學知識,明確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有效培養數感。國小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的發展狀況、思想特徵,樹立良好的學生觀,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應用學生身邊存在的實例進行教學,使學生在細緻觀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獲取數學知識,促進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2.細緻觀察比較,強化數感。

細緻觀察比較是很多國小數學教師普遍應用的教學方式,教師也可以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感,對學生的數感進行強化。教師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國小生懂得了“大小”的數學概念、“倍數”的含義,不僅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使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

例如,在“比較分數大小”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書寫出很多分數,讓學生對這些分數進行比較。教師可以將班級整體學生劃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對教師羅列的全部分數比較大小,看哪個學習小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準確完成教師佈置的任務。

  3.在數的概念教學中培養數感。

數學是從生活中提煉出的一門工具學科,大量的數感蘊藏在生活情境中。要想找到蘊含數感的載體,必須拓寬視野,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讓學生帶着數學的慧眼去重新審視大千世界,用數學的概念和術語去描述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用數學的思維去解釋一些有趣的問題,以具體事例爲媒介,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不是虛無縹緲的空頭理論,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技能,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爲數感的獲得奠定良好的心理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