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教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策略目標:

通過“猜想——驗證”的過程,形成發現、創新的過程。從而獲取數學活動經驗。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興趣,學會與人合作。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喚起生活經驗和舊知

課件出示:

1、字典是我們學習的工具書,必須要常備身邊的,淘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每天都要帶一本字典,現在有兩本內容同樣的字典,他要選擇其中的哪一本經常帶在 書包裏比較方便呢?爲什麼?(小本的字典。體積小)

2、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比較物體體積大小的情況,請你觀察下面的這幾組物體,你能發現物體體積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什麼有關係?(與物體的長、寬、高都 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體的體積.

[意圖:導入新課用學生熟悉的工具書,引入新課,體會物體的體積有大有小,課件出示體積大小不同的字典,直觀形象的看出體積有大有小。]

二、喚起舊知 提出猜想

1、看一看下面的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爲什麼?

體積是4立方厘米。爲什麼?因爲他它含有4個1立方厘米的體積單位。

我們已經知道,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指長方體所含有的體積單位數。所以求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求長方體所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下面我們運用1立方厘米的體積 單位來研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再加上這樣的兩排,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1:12立方厘米。追問怎麼得到的?

學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 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再加上這樣的一層,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麼計算的?

一層是12立方厘米,2層就是 12×2=24立方厘米

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學生1:24立方厘米。

學生2:長是4釐米,寬是3釐米,高是2釐米。

板書:

體積長 寬 高

24 43 2

3.啓發:生活中計量物體的體積,都用“切成若干個體積單位”來計算,行的通嗎?觀察板書上的幾個數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大膽猜測體積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

系?

猜想:

學生1:用計算公式

學生2:與長寬高有關。因爲表面積就與長寬高有關……

學生3: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三、動手實踐 驗證猜想

這個猜想正確嗎?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拼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每拼成一種就記錄下它的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然後計算出來驗證剛纔的猜想是 否正確。

全班同學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分工,開始操作、計算、記錄、思考、討論

第一組:把12個正方體木塊擺成3排,每排2個,擺2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2釐米,寬是3釐米,高是2釐米,體積是12立方厘米,我們認爲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

第二組:把18個正方體木塊擺成1排,每排6個,擺3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釐米,寬是1釐米,高是3釐米,體積是18立方厘米,我們認爲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

第三組:把12個正方體木塊擺成2排,每排6個,擺1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釐米,寬是2釐米,高是1釐米,體積是12立方厘米,我們認爲猜想的公式是正確的。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表格彙總同學們的研究實驗數據。

剛纔老師把同學們的實驗數據彙總了這張表,我們一起來觀察。

[意圖: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己動手分組操作拼長方體、填寫報告單,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了條件。同時讓學生自主地去感知、觀察發現長方體的長、寬、高

與小正方體個數之間的關係,降低體積公式推導的難度。從而提出創造性問題,逐步形成創造意識。]

2、發現總結長方體體積公式

(1)師問:每排的個數、每層的排數、層數與長寬高有什麼關係?

生一:每排的個數相當於長,每層的排數相當於寬,層數相當於高。

生二:因爲每排的個數、每層的排數、層數相乘就是體積,所以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師:體積怎麼求?爲什麼?

學生們學會了總結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猜想、實驗、驗證總結出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今後在學習上同樣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學習。

[意圖:分小組學習,是學生主動理解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比較、分析實驗過程,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出長方體體積與

長、寬、高的關係。

學生們通過自己探索,學會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課件演示公式的推導過程

(3)字母表示:長方體體積用V表示 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 高用h 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

= abh

3、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

(1)師問:在生活中,怎樣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例:一個長方體,長7釐米,寬4釐米,高3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1: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全班動筆做一做。

(2)看立體圖計算長方體的體積(只列式不計算)寫在課堂作業本上。

長6分米,寬4分米,高3分米,求體積。

長6釐米,寬6釐米,高5釐米,求體積。

(3)遷移推導,再次嘗試

長6釐米,寬6米, 高6米,求體積。

是什麼立體圖形?正方體 教師指着長、寬、高都是6釐米的長方體提問:這個圖形有什麼特徵?你怎樣想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與同學交流你的想法?學生討論

後得出: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用字母表示

V=a×a×a = a3

說明理由: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意圖:嘗試練習是運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解決新問題的渠道。同時通過學生說思考過程,不但突出了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這一重點,而且培養了學生

動手、動口及創新發展的能力。]

(4)繼續觀察

陰影部分的面積是上面各個圖形底面的面積,稱爲底面積。

長、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四)學以致用 鞏固提高

1.判斷(判斷對錯,說明理由)

(1)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2米,它的體積是8立方米。()

(2)一個長方體的長30釐米,寬2分米,高5釐米,它的體積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個棱長爲6分米的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和體積相等。( )

2.提高題

(1)一塊磚的長是24釐米,寬是長的一半,厚是6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36釐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3.實際應用

(1)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寬2.9米,厚1米。這塊巨大的花崗岩石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3)

答:這塊巨大的花崗岩石碑的體積是42.63立方米。

(2)有一種正方體形狀的魔方,棱長是6釐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V=a3=6×6×6

=216(cm3)

答:這種魔方的體積是216立方厘米。

4.發展題

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要求學生藉助於兩種工具:一個裝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一把直尺,把這塊不規則的石頭的體積求出來,只要求說出自己的方法。

[意圖:鞏固練習的練習題設計,力求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利用多樣的題型,把基礎認知與創新能力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以達到發展學生思維、形成技能的目

的。]

五、談談你今天的收穫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一)》教學設計與反思

天坪學校杜傳鳳

教學內容:西師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 ”, 書51——52

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經歷擺長方體的實驗中理解長方體體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

間的關係,進而推得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能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特殊關係,得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從而推導長(正)方體的通用公式。

2、識記長(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並能靈活運用此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會團隊精神,從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動手

操作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讓

學生自己去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的來源,並靈活且正確的運用所得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方法:探究法、小組合作實驗學習法

教學準備:課件、每桌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投影儀。

課時安排:1課時

課 型:新課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

篇二: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認識它們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繫,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設計:

一、已有知識引入:

師: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圖形?請每人畫出其中一個?再請用手摸一摸有什麼感覺?(平的)教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平面圖形。請同學們看老師帶來的這些物體(出示:牙膏盒、粉筆盒等)各部分還在一個平面上嗎?這些物體不在一個面上,都是立體圖形。生活中這樣的圖形到處都是,你能舉個例子嗎?

生:冰箱、樓房等

師:他們給我們的感覺是立體的,他們的輪廓可以看做什麼形體

生:長方體、正方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要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揭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學習之前,你對它是不是已經有所瞭解了?有怎樣的瞭解呢?學生就已經知道的知識進行介紹

二、自主探究——在觀察討論中瞭解長方體、正方體面的特點

1、請同學們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觀察一下,小組合作,運用數一數、

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說一說它們是怎麼構成的?它們有什麼特點?(學生觀察討論特點,作記錄)

(1)教師巡視指導並總結學生認識情況

(2)彙報

2、具體知識點

師:用數一數、摸一摸等方法集體合作認識具體知識點並板書。

(1)頂點——三條棱交叉的點。——長方體、立方體都有8個定點

(2)棱——兩個平面交叉的線段。

長方體有12條棱,分三組,每組長度相等——分別成爲長、寬、高 正方體12條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長

怎樣證明你的觀察是正確的?

生:量一下手上物體的長寬高或者棱長。

(3)面——長方體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立方體6個面,6個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師:怎樣證明?

生:(a)可以通過度量長和寬算出面積。

(b)可以把一個面用剪刀剪下來與相對的面去比。

(c)也可以把一個面描在紙上,再用相對的面去比。

(4)師: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關係?

生:討論得出(長方體、正方體的關係——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做集合圖。)(教師板書)

3、試完成表:

把你現在認識的長方體的頂點、棱、面的這些特點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4、畫長方體、正方體

那麼怎樣把長方體或者立方體畫在紙上呢?

師:剛纔我們認識的這些長方體,如果把它們畫下來該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如何畫圖表示長方體。

師: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看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

學生觀察後發現:最多能看到它的三個面。

師:現在你們把自己的長方體放在課桌的左上角進一步觀察,你看到了哪三個面?哪三個面看不到?

師:(出示一個長方體)我們把這個長方體如果放在左前方觀察,所看到的這個長方體如果畫下來就是這樣的。(媒體演示)在這個圖中你看到了哪幾個面?哪幾個面看不到?

教師結合媒體演示告訴學生,看不到的面我們用虛線表示。(屏幕出現)

師:這叫做長方體的立體圖。看圖的時候,同學們要注意,上、下、左、右這四個面畫的是平行四邊形,但實際上表示的卻是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量出你的數學課本長、寬、高各是多少釐米?然後指出上面長、寬各多少?

2、猜一猜小動物的後面藏着什麼圖形。(說明:有兩隻小動物,小刺蝟後面躲的看似是長方體,實際上是完全展現後不是一個長方體;小貓後面躲的看似一個立方體,實際上是一個是長方體,另一個是立方體。)

3、試想象出長方體的樣子。

學生正確回答後電腦將長方體完整畫出來。

看到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棱,你想到了什麼?

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長方體中最大的面是哪兩個面?最小的面是哪兩個面?想到了這個長方體如果畫下去,看到的是哪三個面,看不到的是哪三個面

3、如圖,這個盒子前面什麼形狀?長和寬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個?右面什麼形狀?長和寬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什麼形狀

篇三:長方體正方體教案

國小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學生的自主發現掌握長方體的特徵,會辨認長方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精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充滿着探索與創新,感受數學

的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三、教學難點

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四、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紙盒。

五、教學過程

1.分類、操作、引出新知

(1)教師出示一幅圖:你能將它們根據一定標準分類嗎?

(2)師生共同概括:像粉筆盒等長方體和正方體,和排球、土豆等都佔據一定空間把它

們稱爲立體圖形。

請同學們說說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我們從哪些方面來認識呢?

(3)拿出一塊橡皮,橫切一刀,露出一個面,讓學生觸摸,並說說感覺,教師明確這部

分叫面。再切一刀,再讓學生觸摸兩面相交的線,說出感覺,明確這在立體圖形中叫做棱。

什麼叫棱?

將橡皮的一個面扣放在桌面上,與兩個面垂直再切一刀,觸摸三條棱相交的點,說出感

受,明確它叫頂點。什麼叫頂點?

(4)找實物指出它的長、寬、高。

今天,我們就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來學習長方體的認識。

2.實踐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那麼長方體的特徵是什麼?請同學們自己數一數、量一量、比——比後,完成表格。

(提示: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和學習用具獨立探究、自主發現面、棱、頂點的知識。)

(2)教師巡迴指導,指導要點如下:

①數面、棱、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採用多種學習方法。

(提示: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棱、頂點等。)

③獨立填寫“我的發現”一表。

棱長

頂點

(學生在學習時,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多種學習方法,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

力。)

彙報:師生共同歸納。

(除了各部分的數量外,還要引導學生認識。)

a.按棱的長度可分爲3組,每組內4條棱平等且長度相等;

b.相交於一個頂點的棱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c.相交於一個頂點的3條棱的長度分別叫長方體的長、寬、高;

d.長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e.面的特殊情況。

完成做一做,反饋訂正。

小結。

五、課堂練習 @基礎練習

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計算棱長總和。

綜合練習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長方體的三條棱長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 )

(3)有六個面、十二條棱、八個頂點的形體一定是長方形。( )

(4)長方形紙是長方形不是長方體。 ( )

(5)有6個面,且6個面都是長方形,它一定是長方體。 ( )

實踐與應用

(1)一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96釐米,已知長是8釐米,高是7釐米,寬是多少釐米?

(2)用一根168釐米的鐵絲,焊接成一個長方體教具,長20釐米,寬12釐米,它的高是多

少釐米?

(3)用一根長100釐米的鐵絲,做成一個長·9釐米,寬6釐米,高4釐米的長方體後,還

剩多少釐米?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人教版五年級教案設計)

國小數學→ 數學教案 →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人教版五年級教案設計) 2009-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二)理解並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二)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和寬。

教學用具

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可展開)、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紙盒、剪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口答填空。

(1)長方體有( )個面,一般都是( ),相對的面的( )相等;

(2)正方體有( )個面,它們都是( ),正方形各面的( )相等;

(3)這是一個( ),它的長( )釐米,寬( )釐米,高( )釐米,它的棱長之

(4)這是一個( ),它的校長是( )釐米,它的棱長之和是( )釐米。

2.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

教師:我們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它們的表面都有6個面,今天就來研究它們表面的大方體的表面積。)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教師出示長方體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對學生的面),說明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個面的大小左邊的面,說它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積。

教師: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6個面。

教師用手按前、後,上、下,左、右的順序摸一遍,說明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請學生拿着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盒子也摸一摸,同時兩人一組相互說一說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再請同學拿着正方體盒子,兩人一組邊摸邊說什麼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教師:(拿着長方體盒子)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能一眼全看到嗎?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一眼全看到?學生討論。(把六個面展開放在一個平面上。)

教師演示:把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展開,剪去接頭粘接處,貼在黑板上。也請每位同學把自己展開鋪在課桌上。

教師:請再說一說什麼是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學生口答。)

教師板書:長方體或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表面積。

2.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請同學拿着自己的長方體(用展開圖折上)。教師:請量出它的長、寬和高,說一說哪些面大小哪兩條棱作爲長和寬?

學生四人一組邊操作邊討論後歸納:

上下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長和寬作爲長和寬的;前後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兩個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長方體的高和寬作爲長和寬的。 教師:對長方體實物,我們已經會在平面圖上會不會找呢?

請同學用自己的展開圖練習找各面的長寬。然後再請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指出黑板上展開圖中相等教師:我們再從立體圖形上看一看。(用電腦動畫軟件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圖像要驗證相對的面相等,展示每個面對應的長和寬。)

教師:想一想,長方體的表面積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