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通用5篇)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通用5篇)

《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瞭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並讓學生藉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後,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爲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爲了後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並反覆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於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並能嘗試着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覆朗讀並能熟讀成誦是國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並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並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着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佈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後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爲下一課作準備。

課後說明: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於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繫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學重點:

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瞭解作者: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於當時動盪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爲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後人稱其爲“靖節先生”。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合註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出示字詞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爲標準。

2、配樂範讀: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合註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採訪。

然後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採訪了以下問題:

1、能爲觀衆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麼來到這裏的?

3、你能對我們觀衆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目的最後,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爲什麼?請到文中找出根據。

《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瞭解古今異義現象。

2、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3、聯繫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1、展示幾副圖畫,讓學生聯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並讓學生談談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自然導人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後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商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學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詞、釋義,師生共同解決。

4、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簡潔語言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課文結構。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的印象。

四、訪談練習

設置情境,利用“時空在線”專訪節目深化理解,研讀課文。假設教師以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對村民現場採訪。

採訪問題:

1、請問你們是怎麼來到這裏的?(我們的祖先爲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2、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朝代嗎?你們想出去嗎?(漁人說是晉朝。想出去,因爲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爲外面兵荒馬亂。)

3、能爲觀衆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裏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傑地靈!)

4、你們爲什麼不讓漁人向外人介紹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擾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5、你能對我們觀衆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6、在節目的最後,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五,品位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麼?

《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歡樂和奇異。

2、深入體會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

3、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

4、以學生爲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以學生爲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東晉末年,戰亂頻繁,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瀕臨崩潰,在這樣的動亂歲月,陶淵明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傾訴,讓人民安居樂業的願望無法實現,只能把情感寄託在文章裏,今天我們就帶着對陶淵明已有的認識,再次走進《桃花源記》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

二、找同學大聲的有感情朗讀課文,邊聽邊想桃花源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三、分別從“美、樂、奇”三個角度賞析全篇文章,學生進入小組討論pk階段。

四、小組討論:桃花源的美表現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師點撥:自然環境美、社會環境美、人情美。

2、作者寫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麼?(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喜愛、嚮往)

五、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樂?他們分別爲什麼而樂?

教師點撥:(老幼因和平安定、豐衣足食而樂)

2、總結:桃花源人都樂在哪裏(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風淳樸),作者寫這些樂的目的是什麼、(寄託理想)

六、小組討論:

1、桃源“奇”在何處呢?從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小組討論在文中畫出這樣的句子,同時分析了三個問題。

1)桃源人爲什麼嘆惋?

2)桃源人爲什麼說“不足爲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劉子驥尋桃源是不是畫蛇添足?

2、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祕感。

3、作者設置這些“奇”暗示什麼?(虛構社會)

七、桃花源是一個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仙境,這裏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批判黑暗社會)

八、作者虛構這一理想社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明確:想法積極,做法消極,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九、學生質疑

十、總結小組成績,鼓勵優秀小組

十一、結束語:陶淵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我們要志存高遠,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佈置作業: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爲題寫一篇讀後感

《桃花源記》的經典教案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標: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題;順暢地誦讀課文。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課時:第二課時(共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回顧舊課

2、朗讀課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共四節,按故事的開端、發展、結局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1),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結局(4),寫漁人離開及再訪桃花源。

可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爲線索。

4、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把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模擬採訪和受訪,通過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蘊涵的思想。

示例:A、漁人採訪桃花源人

⑴、能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情況嗎?

⑵、請問你們是怎樣來到這裏的?

⑶、請問你們這裏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⑷、當我來到這裏時,你們有何感受呢?

⑸、我離開時,你們有什麼要叮囑的呢?

B、桃花源人採訪漁人

⑴、你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給你什麼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給你什麼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遠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對外人說出桃花源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5、遷移探究

⑴、問題一:桃花源人因不滿當時紛亂、不安的先秦社會,躲避到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若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滿老師、同學的時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學、曠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嗎?

⑵、問題二、《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若把本文推薦給現任美國總統布什,會怎樣呢?試着寫一段話,想像美國總統布什的反映。

6、總結:

本文通過虛擬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動亂社會的厭惡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7、佈置作業: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