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顏氏家訓》翻譯賞析

古人云:“千載一聖,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膊①也。”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嚮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薰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②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③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

顏之推《顏氏家訓》翻譯賞析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借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飢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爲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樑孝元④前在荊州,有丁覘者,洪亭民耳,頗善屬文,殊工草隸;孝元書記,一皆使之。軍府輕賤,多未之重,恥令子弟以爲楷法,時雲:“丁君十紙,不敵王褒數字。”吾雅愛其手跡,常所寶持。孝元嘗遣典籤⑤惠編送文章示蕭祭酒,祭酒問雲:“君王比賜書翰,及寫詩筆,殊爲佳手,姓名爲誰?那得都無聲問?”編以實答。子云嘆曰:“此人後生無比,遂不爲世所稱,亦是奇事。”於是聞者稍復刮目。稍仕至尚書儀曹郎,末爲晉安王侍讀,隨王東下。及西臺⑥陷歿,簡牘湮散,丁亦尋卒於揚州;前所輕者,後思一紙,不可得矣。

(節選自[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

[注]①比膊:指肩並肩。②較:明顯。③顏、閔:指孔子的弟子顏回、閔損。④樑孝元:指樑朝孝元帝。⑤典籤:官職名。⑥西臺:古時指江陵。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頗善屬文,殊工草隸 工:擅長

B.無友不如己者 友:朋友

C.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儻:假如

D.及西臺陷歿,簡牘湮散湮: 埋沒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此人後生無比,遂不爲世所稱遂見用於小邑

D.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6.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開篇引用古人的話強調聖賢難得,爲文章的中心“慕賢”作了鋪墊,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闡述了環境對人一生成長的重要性,告誡人們交友須謹慎。

B.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貴耳賤目,重遙輕近”的流俗,並以孔子、宮之奇爲例,指出這種流俗必會造成亡國的後果。

c.第三段通過記述“頗善屬文,殊工草隸”的平民出身的丁覘不被重視的事例,揭露了封建士族等級制度下,賢才常被埋沒的社會現象。

D.作者認爲,人在少年時,心志與情緒都未確定,往往會受到所交往之人的薰漬、濡染,因此擇友非常重要。“但優於我,便足貴之”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現實的借鑑意義。

7.將原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5分)

(2)他鄉異縣,微借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飢渴。(5分)

參考答案:

4.B.(友:結交,名詞活用爲動詞。)

5.A.(之:均爲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以:連詞,相當於“而”/介詞,因爲;C.遂:副詞,竟然/連詞,於是;D.相:副詞,互相/偏指一方,相當於第一人稱代詞“我”。)

6.B.(以孔子、宮之奇爲例,主要是爲了批判“貴耳賤目,重遙輕近”的流俗,虞國國君重遙輕近,不納宮之奇之諫,以至亡國,是從國君角度來說重遙輕近的嚴重後果,但並不帶有普遍意義。此項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7.(1)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進入種滿芝蘭的花房,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變得無比芬芳;若是和壞人在一起,如同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會染上腥臭。(5分)

(2)對身居他鄉異縣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飢似渴地想見一見。(5分)

【參考譯文】

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聖人,還近得像從早到晚之間;五百年出一位賢人,還密得像肩碰肩。”這是講聖人賢人是如此稀少難得。假如遇上世間所少有的明達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亂離之時,長成在兵馬之間,遷移流亡,見聞已多,遇上名流賢士,沒有不心醉魂迷地嚮往仰慕。人在年少時候,精神意態還未定型,和人家交往親密,受到薰漬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爲明顯易於學習的東西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如同進入種滿芝蘭的花房,時間久了,自然也會變得無比芬芳;若是和壞人在一起,如同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會染上腥臭。墨子看到染絲的情況,感嘆絲染在什麼顏色裏就會變成什麼顏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須謹慎。孔子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顏回、閔損那樣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勝過我的地方,就很可貴。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視所說的而輕視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輕視身邊的。從小到大常往來的人中,如果有了賢士哲人,也往往輕慢,缺少禮貌尊敬。而對身居他鄉異縣的人,只要他稍稍有些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飢似渴地想見一見。其實比較二者的短長,審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遠處的還不如身邊的,此所以魯人會把孔子叫做“東家丘”。從前虞國的宮之奇從小生長在虞君身邊,虞君對他很隨便,聽不進他的.勸諫,終於落了個亡國的結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梁元帝從前在荊州時,有個叫丁覘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寫的作文章,尤其擅長寫草書、隸書,元帝的往來書信,都叫他代寫。可是,軍府里人輕賤他,對他的書法不重視,不願自己的子弟模仿學習,一時有“丁君寫的十張紙,比不上王褒幾個字”的說法。我是一向喜愛丁覘的書法的,還經常加以珍藏。後來,梁元帝派掌管文書的叫惠編的送文章給祭酒官(蕭子云)看,蕭子云問道:“君王剛纔所賜的書信,還有所寫的詩文,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麼叫什麼,怎麼會毫無名聲?”惠編如實回答,蕭子云嘆道:“此人在後生中沒有誰能比得上,竟然不爲世人稱道,也算是奇怪事情!”從此後,聽到這話的對丁覘稍稍刮目相看,丁覘也逐步做上尚書儀曹郎。最後丁覘做了晉安王的侍讀,隨王東下。到元帝被殺,西臺陷落,書信文件散失埋沒,丁覘不久也死於揚州。以前那輕視丁覘的人,以後想要得到丁覘的一紙書法,也不可能了。

簡析: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爲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爲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