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的作用分析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樑,對於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學設計的作用分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設計的作用分析

教學設計的作用分析 篇1

有利於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被稱爲“橋樑學科”的教學設計學起到了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作用。一方面,通過教學設計,可以把已有的教學理論和研究成果運用於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學工作的進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教師的教學經驗昇華爲教學科學,充實和完善教學理論,這樣就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

1、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現在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關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只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教材的課堂現象已不多見,這給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也帶來了新挑戰,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都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技能,通過教學設計則可以實現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效運用。由此可見,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可促使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也爲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2、有利於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利用教學設計優化學習的過程中,設計人員一方面要善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謀求解決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設計、試行過程不斷地反思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思維習慣得以有效的培養,發現、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也會逐漸提高。此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可用於其他相似的問題情境和實際問題。因此,教學設計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設計人員從中領會到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態度,他將從中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原理和方法。

3、有利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

因此,教學設計是一門將教育技術理論和思想方法運用於教學實踐中的新學問,它有利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同時也使教育技術理論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到昇華與完善,從而促進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

教學設計的作用分析 篇2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前對教學內容的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是老師上課的思路和過程,所以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是一堂好課的規劃。

教學設計最終還是要靠老師在課堂的導演下完成的,是通過各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一堂好課就象一個情節曲折動人的故事,讓人有鋒迴路轉的感覺,讓人有豁然開朗的心境,讓人有雨後晴天的清爽。

老師如何設計這個教學過程呢?那就是本堂的教學重難點分解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帶領學生找到一個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躍過學習的障礙。

教學設計是對教材的再度開發,是老師的創造性活動的設計,即依賴於教材又突破教材的束縛。我們信息技術課沒有教參,更有了老師發揮的空間,更能用多種形式和豐富的內容抓住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走進課堂,深入淺出的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課堂。

比如:一堂的教學內容就是一桌豐富的大餐,這大餐一次性就呈現給你,你會眼花繚亂,不知從哪裏下箸,胡亂吃下去可能還會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沒有了神祕感和期盼心啦。而到有點講究的飯店他們都會有一個上菜的順序,有個葷素搭配,讓你慢慢享用,讓你慢慢體味,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體驗的。那我們呈現給的學生知識也應該有順序、有搭配、有個過程,讓學生慢慢去體會和消化。

老師在教學設計中,也有這個樣的思想這樣的課纔會緊緊抓住學生吸引學生。

教學設計的作用分析 篇3

對於教學設計,我覺得它是一項複雜的教學技術。教學系統設計主要是以促進學習者的學習爲根本目的,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等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具體計劃、創設有效的教與學系統的以解決教學問題、優化學習爲目的的特殊的設計活動。它的開發具有一定的意義。1把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2使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3.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有利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不斷髮展。

爲了使教學活動高效、有序,人們一直致力於探討教學的機制,對教學過程、影響教學的因素及其相互關係進行研究,並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知識體系——教學理論。但理論到實踐仍然是有距離的,而且實踐是有豐富情境、發展變化的,有些時候也不完全能夠套用現成的理論。學習理論亦是如此。正如Pgrow指出:“對於描述性的理論,說明怎樣應用它比產生它要困難得多。我是一個智力正常的人,但是我花了大約14年的時間、精力來弄明白怎樣將一個思想方法轉變成具體的課程……我自己的體驗是進行適當形式的'研究來開發技能並確定適用於大多數當地條件的應用細節是實際可行的。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說它是一門科學,是因爲教學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是能夠通過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的科學方法——教學設計使理論轉化爲實踐;說它是一門藝術,是因爲教師可以憑藉自己的經驗和直覺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所展示的人格、語言魅力以及表現出來對課堂的遊刃有餘都給人一種藝術般的享受,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往往很難通過傳授得到的。只有不斷熟練,“熟能生巧”,才能最終成爲一名教學專家。現在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只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教材的課堂現象已不多見,這給有豐富經驗的教師也帶來了新挑戰,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老教師都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教學技能,通過教學設計則可以實現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效運用。由此可見,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可爲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一條有效的途徑。

教學設計,21世紀教學領域的代名詞之一,值得我們好好利用。

拓展: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技巧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教師在備課或搞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關注學生情況應該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既反映教師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點,也體現了教師是否切實將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所以,學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課的前提和關鍵。很多老師按常規備課、寫教案、做教學設計,教案寫得很好而教學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脫離教學實際(特別是學生實際)。按照認知建構的觀點,學習過程是知識不斷重建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爲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情況,這樣的教學纔能有的放矢。

許多教師(包括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教案、教學設計比賽和說課比賽中,對“學情分析”這一環節感到茫然,不知從何處下手進行分析,於是就出現“學情分析”空缺或貧乏現象,這也是教師教學教學基本功缺陷的一種體現。學情涉及的內容非常寬廣,學生各方面情況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興趣點、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的認知狀態和發展規律,學生生理心理狀況、學生個性及其發展狀態和發展前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學習效果,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與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學生感受、學生成功感等都是進行學情分析的切入點。學情分析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分析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即學生學習該內容時所具備的與該內容相聯繫的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確定的新課的起點,做好承上啓下、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工作。如對《植物的分類》一節課的學情分析:在學習本知識前,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植物學知識基礎,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基礎。七年級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敢於討論和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植物學這門課也充滿興趣。但是,學生們雖有的植物學知識,並不是按照分類系統來學習的,而是以形態、結構和生理這一主線來學習的,同時對於書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稱,學生可能會遺忘的較多,從而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加大。爲此,上課時教師要做好適當的架橋鋪路工作。

2、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經常聽到教師感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原因是現代學生的個體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學生由於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個性。有的主要來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後天,教師只有瞭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上纔能有的放矢。學生的個體差異主要從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如:我們學校原是廠礦企業子弟學校,學生來源較廣,一部分來自城裏、一部分來自農村、一部分來自周圍的廠礦企業。農村學生接觸的植物比較多,具有相當豐富的植物知識,但平時所叫植物的名稱與書本上並不完全相同;城裏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相對比較少,有關植物的知識感性認識主要來源於家裏的花草及生活區周圍的樹木,相對比較貧乏;廠礦企業學生地處農村,企業綠化搞得好,又有公園,平時能看到植物比較多,可沒有系統地去認識植物,但是他們的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城裏學生和企業子弟由於受家庭和學校影響,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農村學生學習的習慣相對稍遜。爲此,好上好《植物的分類》一課,需要許多直觀的植物知識材料和多種教學方法組合。

3、瞭解學生的生理、心理:國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對教材中概念、原理、規律等知識的理解比較困難;國中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強,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國中生正處在身心發展、成長過程中,其情緒、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及性格還極不穩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變性。通過分析瞭解他們當時的生理心理與學習該內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產生的知識誤區,充分預見可能存在的問題,對課堂上有針對地加以分析,使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功效性。

4、瞭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教學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活動,而且更需要學生的活動,只有教師教得最優化和學生學得最優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陶行知說過,好的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第斯多惠也說過,不好的教師是轉述真理,好的教師是叫學生去發現真理。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不同年級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只有事先了解學生對本學科學習的方法掌握情況,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學法指導,才能創造出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5、分析學習知識時可能要遇到的困難:學生在學習中可能遇到的的問題和阻力往往會成爲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困難與發展的障礙,教師如果能及時發現這些困難與障礙,並且能夠及時地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學生就能獲得真實的發展。因此,在備課中要努力去關注和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困難和障礙,具體分析這些困難和障礙產生的原因,思考相應的具體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如在“變態根、變態莖”等知識的學習中,由於變態根和變態莖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對其缺乏感性認識,加之變態根和變態莖外形相近和相似,不但學生容易混淆、容易發生誤解,教師也會產生類似情況。爲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實物或直觀教具,通過反覆比較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真正理解變態根和變態莖本質區別,以達到區分變態根和變態莖的目的。

教師要想使自己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必須要分析好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情分析既要分析學生的整體具有的特點,同時更要分析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要具體分析,切忌空泛化。不同特點的學生,對教材的興趣點、關注點不同,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學生身上,我們做教師的要加以理解,要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實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