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教案

一、教學目的

地球的教案

1.使學生知道人類的居住環境——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使學生知道地球爲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3.初步知道六種自然環境、景觀特點,能在祖國地形圖上指出相應的地形區。

4.通過介紹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推測地球形狀的年代以及我國指南針對世界航海事業的作用,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

5.教育學生熱愛人類的家園,培養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三、教具準備

1. 地球的照片。

2. 祖國地形圖。

3. 剪好能饒地球一週的小串紙人。

4. “高原”景觀圖。

四、教學時數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1. 介紹本學期的教學大致內容。

2. 繼續學習社會課,帶領學生粗略的瀏覽一下第三冊的目錄,瞭解學習內容。

(二)、新課

1. 導言我們在第一、二冊的學習中,大都是從我們居住的社區瞭解工業、農業的概況。我們生活在一個看不到邊的天空,望不到頭的 大地,很大的世界裏。這個是什麼樣子?有多大?你想知道嗎?

2.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形狀

問:請你們說說地球是什麼樣子?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簡介:

人們在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探索和研究地球。古時候的人由於交通工具落後,科技不發達,活動範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周圍地區的一小片地方,他們看到藍藍的天空像一個倒扣着的大鍋,罩在平坦的大地上。因此誤認爲大地是平的,並有“天圓地方”的說法。

由於古人對天地的認識是天圓地方,所以今天我們就看到很多的古物上面都有對這種看法的表示。如古時的錢幣,就是這樣的。

但是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早在1900年前的一次月食時,看到地球的影子移過地球時是圓形的,就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多了不起呀!

兩千多年前,我國早發明了指南針。有了它,人們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就迷失不了方向了。這樣人們在地球上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了。

四百多年前,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向西行。經過三年的艱苦航行,環繞地球一週,又回到了原來出發的地點。這一事實有利的證明了大地是個球體。

古代的巴比倫人認爲大地像一個極大的圓屋頂,或者是個從無底深淵中升起的空心山。古印度人認爲,有三頭站在巨大的烏龜背上的大象,馱着大地這塊圓盾。

如今,世界科技、航天事業更發達了,人們通過人造衛星可以用宇宙飛船,從幾萬千米、幾十萬千米的宇宙空間給地球拍照。(看地球照片)從拍照的'地球照片上看,我們可以看到地球是什麼樣子的呢?上面漂着的白色是什麼?蘭色是什麼?黃色的呢?

在經過幾千年的探索和研究,人們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交通等事業不斷髮展情況下,人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地球的大小

教師用事先準備好的小紙人串繞地球赤道一週,演示後,講: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手拉手環繞地球站成一圈,大約需要四千萬名同學才能頭尾相接呢!

假如你想步行繞地球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約要走多少時間呢?

地球上最大的緯線圈2萬千米。地球是個巨大的球體。

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人類就生活在這巨大地球上。那麼地球自然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它提供給人類哪些自然資源呢?

看圖:1.這幅圖表現了什麼樣的自然環境?2.人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從事什麼生產活動、怎樣生活?給人們提供了什麼資源?3.教師指給學生看:這樣的自然環境在地圖的什麼地方?

平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地面高出海平面高度在200米以下;適宜居住,交通方便,適宜種莊稼,提供農產品等。

山地:有高低起伏的山巒,海拔在500米以上,山上種樹、放牧,山下埋藏豐富的礦產等可以發展工礦林業等。

高原:地勢起伏較小,周圍多被山地或陡崖環繞,海拔在1000米以上,可以放牧、種樹、發展林業、畜牧業等。

小結:以上都是土地資源。

海洋:一望無際水域。豐富物產:鹽魚等海產品;石油等礦產。水產動力發電等交通航運。

河流:長長的、曲曲彎彎的、流過很遠的地方。運輸、灌溉、養魚、發電(生活用水)等。

湖泊:陸地中小片水域。養魚、灌溉、生活用水、旅遊等。

小結:以上都是水資源。

本段總結;齊讀4頁一段,勾畫重點:

生活離不開土地和水……地球爲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3. 鞏固:

帶領學生討論《說一說》:爲什麼說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教兒歌:

地球是個光球體,

最大緯圈4萬千米,

人們生存不能離,

稱爲地球歌

板書設計:

第一課地球——人類的家園

一、地球的形狀——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長4萬千米

三、地球:

平原:居住、農作物 海洋:航行、旅遊

高地:草原牧場、牲畜 河流:灌溉

山地:森林、礦山 湖泊:養魚、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