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本篇以對話著名。有鄭文公與燭之武的對話,有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語文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說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⑵ 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2、能力訓練目標:

⑴ 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⑵ 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3、德育滲透目標:

⑴ 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⑵ 瞭解燭之武說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

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2、難點: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3、解決辦法:

⑴ 注意與已有知識聯繫,國中已學過《曹劌論戰》,對《左傳》有了一些瞭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並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⑵ 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⑴ 藉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⑵ 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瞭解。

⑶ 初步瞭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⑷ 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採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課文的結構。

2、瞭解背景知識,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爲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纔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於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並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⑴ 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① 秦、晉圍鄭,……且貳於楚也。

② 吾不解早用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⑵ 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⑶ 注意通假字:共──供;說──悅;知──智。

⑷ 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⑴ 通讀全文,作必要的閱讀標記,查閱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⑵ 標出課文的結構層次。

⑶ 瞭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2、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討論題:

⑴ 燭之武不拘形象從哪些情節中可以看出?

⑵ 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看《左傳》文學的價值。

  參考答案:

關於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並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爲也已”流露出他滿腹的委曲和牢騷。這一情節的描寫,使在鄭國危於旦夕之際,鄭伯由於佚之狐的推薦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用自責化解了燭之武的不滿,使他隻身卦秦。文章在有張有弛,曲折有致中顯示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爲重的愛國精神。

再有,在燭之武說退秦師的第三部分中,說理透闢,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文章必須着意描寫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陳辭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說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再說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部分,燭之武說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後

一面說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說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於說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禦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監軍秦國成爲鄭國的盟友後,晉侯毅然撤軍。說幫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四、總結、擴展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說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利用秦、晉矛盾,說退秦國圍鄭之師,瓦解秦、晉聯盟,保住了鄭國的歷史事實。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於用簡潔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過程。《左傳》對戰爭的描寫尤爲出色,它注意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爭的性質和起因,並由此在開始便預示出戰事的勝負。在敘述交戰過程時則詳略有致,曲折生動,形象逼真。《左傳》還善於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緻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後代的文學,特別是對敘事、議論的文字影響甚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說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複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