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醫學微生物學衝刺重點:志賀菌屬

志賀菌屬:是人類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俗稱痢疾桿菌,人類是其主要宿主,靈長類動物也是其天然宿主。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6醫學微生物學衝刺重點:志賀菌屬

  一、生物學性狀

①G-的短小桿菌,無芽胞,無鞭毛,無芽胞,有菌毛,營養要求不高

②分解葡萄糖,產酸不產氣,除宋內志賀菌個別遲緩發酵乳糖(一般3~4天)外,均不發酵乳糖。在S.S等選擇培養基上呈無③色半透明菌落。

④動力陰性,引起腸道疾病的無動力細菌。

⑤志賀菌有O和K兩種抗原,O抗原是分類依據,藉以將4羣和40餘血清型(包括亞型)。

A羣——痢疾志賀菌(10)

B羣——福氏志賀菌(13)→我國最常見

C羣——鮑氏志賀菌(18)

D羣——宋內志賀菌(1)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㈠致病物質:包括侵襲力和內毒素,有的.尚能產生外毒素。

㈡所致疾病:

①志賀菌引起細菌性痢疾。我國常見的主要是福氏志賀菌(B羣)和宋內志賀菌(D羣)。

②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糞—口途徑。

③志賀菌傳染幾乎只限於腸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④志賀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兩種,典型的急性細菌性痢疾經過1~3天潛伏期後突然發病,常有發熱、腹痛、水樣腹瀉,約一天左右,腹瀉次數增多,並有水樣腹瀉轉變爲膿血黏液便,伴有裏急後重,下腹疼痛等。

④急性中毒性痢疾常見於小兒,常無明顯消化道症狀而表現爲全身中毒症狀。急性細菌性痢疾與10%~20%的病人可轉變爲慢性。

㈢免疫性:抗感染免疫主要是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分泌性IgA,病後免疫期短暫。

  三、微生物檢測

  標本採集

儘可能在發病早期及治療前採集新鮮糞便,選擇膿血便或粘液便,必要時可用肛拭子採集。

  檢驗方法及鑑定

  生化鑑定

檢查麥康凱瓊脂平板,志賀氏菌的菌落爲淺粉紅色,半透明,將此可疑菌落接種於下列培養基中:葡萄糖肉湯,TSI瓊脂斜面,賴氨酸脫羧酶肉湯,動力試驗瓊脂和胰腖。置35℃培養48h,但應在20h進行檢查,棄去所有有動力、產H2S、產氣、賴氨酸脫羧以及發酵蔗糖與乳糖的培養物。關於產生吲哚者,應棄去其44℃增菌物中的陽性培養物。至於42℃增菌培養中的所有可疑培養物皆有可能是陽性或是陰性,因此皆應予保留[1] 。

  血清凝集法

志賀氏菌有 K和O抗原而無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表面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血清的凝集反應。根據志賀氏菌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爲四羣48個血清型(包括亞型)。

(1)A羣:又稱痢疾志賀氏菌(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爲三個亞型。

(2)B羣:又稱福氏志賀氏菌(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複雜,有羣抗原和型抗原。根據型抗原的不同,分爲6型,又根據羣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爲亞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羣抗原。

(3)C羣:又稱鮑氏志賀氏菌(ii),通稱鮑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羣: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ei),通稱宋內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並遲緩發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爲S型,Ⅱ相爲R型。

  分離培養

取糞便(粘液或膿血部分)或肛拭標本接種GN肉湯增菌,增菌後進行分離培養。一般同時接種強弱選擇性不同的兩個平板。強選擇鑑別培養基可用沙門、志賀菌選擇培養基(SS);若選擇診斷血清可選擇天津生物芯片福氏志賀式多價診斷血清可疑菌落進行鑑定。

  鑑定

挑選可疑菌落3~4個先用志賀菌屬多價診斷血清作試探性玻片凝集試驗。將試探性凝集試驗陽性的菌落至少接種2~3支KIA和MIU,經35 ℃培養18~24h,凡符合;KIA:K/A、產氣-/+、H2S-;MIU:動力-、吲哚+/-、尿酶-,並結合試探性玻片凝集試驗陽性結果可鑑定爲志賀菌屬。

  核酸擴增法

核酸擴增技術,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設計、合成兩條寡核苷酸,作爲引物,對應於待測病原微生物某一段特異性序列的兩端,然後在體外模擬DNA體內複製的過程反覆擴增,使靶序列放大上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而被檢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