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醫學微生物學衝刺重點:副溶血弧菌

嗜鹽性弧菌,沿海地區常見,存在於近海海水、海泥、海產品中,1950年首發於日本大阪,主要引起食物中毒。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6醫學微生物學衝刺重點:副溶血弧菌

  生存環境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廣泛存在於海水和海產品中,是我國沿海地區常見的食物中毒病原菌。

副溶血弧菌嗜鹽畏酸,在無鹽培養基上,不能生長,3%~6%食鹽水繁殖迅速,每8~9分鐘爲1週期,低於0.5%或高於8%鹽水中停止生長。在食醋中1~3分鐘即死亡,加熱56℃5~10分鐘滅活,在1%鹽酸中5分鐘死亡。

  性質

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2種O抗原及59種K抗原,據其發酵糖類的情況可分爲5個類型。各種弧菌對人和動物均有較強的毒力,其致病物質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熱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TDH類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腸毒素和致死作用。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稱嗜鹽菌食物中毒,是進食含有該菌的食物所致,主要來自海產品或鹽醃漬品,常見者爲蟹類、烏賊、海蜇、魚、黃泥螺等,其次爲蛋品、肉類或蔬菜。臨牀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爲主要症狀。主要病理變化爲空腸及迴腸有輕度糜爛,胃粘膜炎、內臟(肝、脾、肺)淤血等。

  檢測方法

  溶血性試驗

用高鹽血瓊脂培養基,在限定的條件下培養副溶血性弧菌時出現的溶血反應,稱此溶血性能爲“神奈川現象”。

此試驗要求是用人或兔的新鮮紅血球製備高鹽血平板,經37℃、24h培養,如在單個菌落周圍呈現透明溶血環或在菌落下面有明顯溶血者,爲“神奈川現象”陽性,若不出現透明溶血環或無明顯溶血者,爲“神奈川現象”陰性。有致病性的副溶血性弧菌,多數爲神奈川現象陽性,但亦有少數爲陰性。

  血清學試驗

副溶血性弧菌有三種抗原,即O抗原(菌體抗原),K抗原(莢膜抗原)及H抗原(鞭毛抗原),其中血清學分類上有意義的是前兩者:O抗原有13種血清羣,K抗原有65種血清型。

進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學鑑定時,可用O抗原分羣,將18-24h的培養物,用3%食鹽水作成較濃的'菌懸液,121℃高壓1h或100℃煮沸後,用此菌懸液進行O抗血清玻片凝集試驗,同時用無菌生理鹽水作對照,如O凝集反應陽性時,可用不經加熱的菌懸液進行K抗血清玻片凝集反應分型判定。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的診斷血清產品覆蓋了該菌所有的O血清羣及K血清型。

  核酸擴增試驗

所有副溶血弧菌分離株都含有不耐熱溶血毒素(TLH),這種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所特有的,因此它的編碼基因tlh基因常被用作檢測副溶血弧菌的靶基因。而tlh並不是一個毒素基因,真正與致病相關的是副溶血弧菌的耐熱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關溶血素(TRH),因此它們的編碼基因tdh、tlh基因常被用作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檢測的特異基因。基於此,天津生物芯片推出一系列常規PCR試劑盒及熒光PCR試劑盒。

1)常規PCR:鑑定標準是通過電泳來判斷是否有擴增的核酸片段以及擴增產物的大小是否正確。

2)實時熒光PCR:通過對實時熒光PCR反應的每一個循環產物進行熒光信號的實時監測來判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