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中醫基礎輔導: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點

中藥學內容包括中藥、中藥學的概念,中藥的起源和發展;中藥的產地與採集,藥材的概念等。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的中藥學中醫基礎輔導: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點,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中藥學中醫基礎輔導: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點

 瘀血的形成及致病特點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又稱蓄血、惡血、敗血、蝦血。瘀乃血液停積,不能活動之意。所謂瘀血,是指因血行失度,使機體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這種病理產物一經形成,就成爲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而存在於體內。故瘀血又是一種繼發性的致病因素。瘀血證則是由瘀血而引起的各種病理變化,臨牀上表現出一系列的症狀和體徵。

一般認爲,因瘀致病的`叫“血瘀”,因病致瘀的叫“瘀血”;先瘀後病者爲病因,先病後瘀者爲病理。這種區別似無重要的意義,故統稱“瘀血”。

  (二)瘀血的形成

1.外傷:各種外傷,諸如跌打損傷、負重過度等,或外傷肌膚,或內傷臟腑,使血離經脈,停留體內,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出體外,或血液運行不暢,從而形成瘀血。

2.出血:或因出血之後,離經之血未能排出體外而爲瘀,所謂“離經之血爲瘀血”。或因出血之後,專事止澀,過用寒涼,使離經之血凝,未離經之血鬱滯不暢而形成瘀血。

3.氣虛:載氣者爲血,運血者爲氣。氣行血行,氣虛運血無力,血行遲滯致瘀。或氣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溢脈外而爲瘀,此爲因虛致瘀。

4.氣滯: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氣滯必致血瘀。

5.血寒: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感受外寒,或陰寒內盛,使血液凝澀,運行不暢,則成瘀血。

6.血熱:熱人營血,血熱互結,或使血液粘滯而運行不暢,或熱灼脈絡,血溢於臟腑組織之間,亦可導致瘀血。可見,寒熱傷及血脈均可致瘀。

7.情緒和生活失宜:情志內傷,亦可導致血瘀,多因氣鬱而致血瘀。此外,飲食起居失宜也可導致血瘀而變生百病。

綜上所述,瘀血的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由於氣虛、氣滯、血寒、血熱等內傷因素,導致氣血功能失調而形成瘀血;二是由於各種外傷或內出血等外傷因素,直接形成瘀血。

 (三)瘀血的致病特點

瘀血形成之後,不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養作用,而且反過來影響全身或局部血液的運行,產生疼痛、出血、經脈淤塞不通、,臟腑發生症積,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後果。瘀血的病證雖然繁多,但臨牀表現的共同特點可概括爲以下幾點:

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晝輕夜重的特徵,病程較長。

2.腫塊:腫塊固定不移,在體表色青紫或青黃,在體內爲症積,較硬或有壓痛。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夾有瘀塊。

4.紫紺:面部、口脣、爪甲青紫。

5.舌質紫暗:(或瘀點瘀斑)是瘀血最常見的也是最敏感的指徵。

6.脈細澀沉弦或結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膚甲錯、皮膚紫癜、精神神經症狀(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較爲多見。在臨牀上判斷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徵外,可從以下幾點分析之:

(1)凡有瘀血特徵者;

(2)發病有外傷、出血、月經胎產史者;

(3)瘀血徵象雖不太明顯,但屢治無效,或無瘀血證之前久治不愈者;

(4)根據“初病在經,久病人絡”,“初病在氣,久病人血”,“氣滯必血瘀”等理論,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療法外),雖無明顯的瘀血也可考慮有瘀血的存在。

 (四)常見瘀血病證

瘀血致病相當廣泛,其臨牀表現因瘀阻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異。瘀阻於心,可見心悸、胸悶心痛、口脣指甲青紫;瘀阻於肺,可見胸痛、咳血;瘀阻胃腸,可見嘔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於肝,可見脅痛痞塊;瘀血攻心,可致發狂;瘀阻胞宮,可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色紫色成塊,或見崩漏;瘀阻肢末,可成脫骨疽;瘀阻肢體肌膚局部,可見局部腫痛青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