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文學概論》章節複習題及答案

考生們在複習教材時,可以結合試題加以練習,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學概論》章節複習題及答案,供參考練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自考《文學概論》章節複習題及答案

第十三章 文學風格

概念:

1.文學風格:就是作品的整體話語特色,它由作家創作個性和作品的話語情境造成,具有獨創性、穩定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就是作家作品的風采、格調、氣韻等特點。)

2.創作個性與日常個性:日常個性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結構方面的獨特性。創作個性是作家氣質稟賦、思想感情、審美趣味、藝術才能等內在因素綜合成的習慣性創作方式,它是日常個性經過審美創造昇華成的獨特藝術品格。

3.風格外構成:文學風格是作品的有機整體中通過語言結構顯示出來的有魅力的獨特性。其構成的要點包括:1.創作個性是文學風格的內在依據;2.主體與對象的統一是風格存在的基本條件;3.文體特色言語組織是風格的外部特徵。

4.風格簡分法:分風格爲“剛”“柔”兩類,宋詞理論中稱作“豪放”和“婉約”,近人多稱作“陽剛”和“陰柔”。

5.時代風格:又稱風格的時代性,指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學風格,它是時代精神、審美要求在文學中的表現。歷史上的“建安風骨”“盛唐氣象”以及歐洲的哥特式風格、巴洛克風格等,都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6.流派風格:指一個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學觀念、審美趣味、取材範圍、表現方法、語言格調等方面表現出的共同特色。

問題:

1.如何正確理解“文如其人”,“風格即人”?

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說作品風格是作家說話辦事風格即氣質的表現和反映,而不是說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質和人格的反映。因爲“說什麼”的思想內容可以作僞,而“怎樣說”的形式不可作僞。不過,也不能說作品的內容與作家的思想完全沒有關係。事實上,偉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偉大人格的作家之手。當然,卑劣的作家永遠寫不出偉大作品

2.論述風格與創作個性的關係。

創作個性就是作家在創作實踐中形成並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它是作家氣質、性格、世界觀、審美趣味、藝術才能等綜合因素的整體顯示。文學風格就是作家創作個性的表現。時代、民族、地域等則是培植創作個性的土壤。

3.創作個性與日常個性的關係

日常個性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結構方面的獨特性。創作個性是作家氣質稟賦、思想感情、審美趣味、藝術才能等內在因素綜合成的習慣性創作方式,它是日常個性經過審美創造昇華成的獨特藝術品格。

4.風格的基本內涵。

文學風格是以作家個性爲主導,受創作對象的制約,在作品的有機整體中通過語言結構顯示出來的有魅力的獨特性。其內涵包括:①創作個性是文學風格的內在依據;②主體與對象的統一是風格存在的基本條件;③文體特色言語組織是風格的外部特徵。

5.爲什麼說風格是文體的最高範疇和體現?

風格是文體的最高範疇和體現(意思是說,使作品出現獨特的風格是作家的最高追求)風格使作品顯示出作家的個性光彩,以其獨特性獨樹一幟,給讀者以美感;它給文體的僵硬軀體注進了盎然生機,使其獲得了藝術生命。所以,風格是文體的最高範疇和最高體現。

6.風格有哪些特徵?(教材二次修訂時刪去該問題,但沒有修訂練習題。按舊版回答)風格的特徵有三:①獨創性,指一種風格總是獨特的,不與別人雷同,這是風格的生命;②穩定性,指作家風格一旦形成,會在一個較長時間基本不變;③多樣性,既指整個文學的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也指同一個作家風格統一中有變化。

7.文學風格的審美價值。不同的文學風格有不同的審美價值。雄渾剛勁的風格可以壯人胸懷,清新俏麗的風格可以舒人心脾,飄逸疏野的風格可以養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風格可以啓人思力……

8.如何理解文學的地域風格?

文學的地域風格指文學作品表現出的地域特色。在人類社會的不同地域中,環境條件、地域文化與民俗風情會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學中,就形成文學風格的地域性,即地域風格。

9.“風格”概念有不同層次。

“文學風格”是總概念,“作品風格”是基本層概念,再上是“作家風格”,再上是“流派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

10.試述風格的基本形態與風格分類的開放性品格。

本教材把風格分爲八個基本類型:簡約與繁豐,剛健與柔婉,平淡與絢爛,謹嚴與疏放。其實,風格分類向來就難統一,有人只分爲陽剛性與陰柔性兩類;有人分爲四類;更有人分爲幾十類。各種分法都是相對的,都有合理性,很難定於一尊。可見,風格形態的分類應該是開放的,無限生成的。

11.文學風格除表現爲作家作品的風格之外,還有哪些方面的表現和特徵。

文學風格除了表現爲作品風格、作家風格外,還表現爲流派風格、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等。流派風格指同一流派作家作品表現出來的一致性特徵,它是該流派作家共同性格特徵與藝術趣味的表現。時代風格指一個時代的許多作家作品表現出的帶有時代特點的共同特徵;它是時代精神在文學中的表現。民族風格是同一民族的作家作品的共同特色,它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現。

第十四章 文學消費與接受

概念:

1.文學消費:廣義的文學消費指讀者的閱讀,傳統稱作文學欣賞。狹義的文學消費指商品經濟時代以來,文學成爲一種特殊商品,人們對它的購買、收藏、贈送、閱讀欣賞等活動。主要仍指閱讀

2.文學傳播:兼指文學作品的出版和流通。(嚴格地說,文學傳播指文學生產者藉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文學信息和文學作品傳播給文學接受者的過程。它是溝通文學創作者和文學接受者的橋樑。)

3.大衆傳播媒介:指用於大衆傳播的物質媒介和技術手段,包括書籍、報刊、電視、電影、廣播、電腦等。(309腳註)

4.文化市場:有廣狹二義。狹義文化市場指爲實現文化商品流通、提供文化消費而設定的場所,如書店書市、劇場影院、歌舞廳、錄像放映廳等。廣義文化市場指文化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作爲整個商品市場的一個特殊領域,它既要按一般市場的價值規律運作,又要遵循國家有關的文化政策與法規。文化市場在文化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發揮着中介作用。

5.高雅文學:又稱純文學、嚴肅文學。指具有較高思想和藝術價值的文學。它服務於文學修養較高的社會階層。特點是內容深廣,藝術精美,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6.大衆文學:又稱通俗文學。指通俗、淺近、流行的文學。特點是內容淺近,形式通俗,適宜於消遣娛樂。多服務於文學層次較低的普通大衆。在商業社會,大衆文學又稱消費文學,具有贏利性與商業價值。

7.文學接受是一種以文學文本爲對象,以讀者爲主體,力求把握文本深層意蘊的、積極主動的閱讀和再創造活動。是讀者在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對作品價值屬性和信息的主動選擇、接納和拋棄。

8.文學欣賞指文學閱讀,但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明顯地具有儀式的、膜拜的、靜觀的審美性質。它是文學閱讀的理想狀態,(因而只能相對優秀作品而言。面對非優秀作品就無法欣賞)

9.文學接受的審美價屬性:指文學作品可以在情感上打動和感染讀者,給讀者帶來精神愉悅和美的享受。它來源於作品內容和形式統一而成的既源於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世界。文學的審美價值可分爲三個層次:即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它們分別指耳目感性快感,內心情感體驗愉悅,精神昇華感、自由感、超越感。(審美價值應該是來源於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容方面的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和作家的情感態度,形式方面的生動的形象、巧妙的結構、機智的語言等。)

10.文學接受的認識屬性:指文學作品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因爲作品通過生動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揭示人生真諦,並且有作家的評價,因而可以幫助讀者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高雅文學的認識屬性一般高於大衆文學的認識屬性。

11.文學接受的價值闡釋屬性:指文學作品包含着多種文化信息,可以滿足讀者對文化的理解和闡釋的需求。文學的文化價值除了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外,還有民俗學價值、歷史學價值、政治學價值、政治學價值、宗教學價值、哲學價值、道德學價值等等。他們可以供讀者理解、闡釋、評價各方面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以及作者的文化意向。

12.文學接受的交流屬性:指文學可以增進人們的相互瞭解、溝通和交流。無論是文學活動的“四要素”還是話語活動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文學的交流功能。事實上,文學從來就是人們進行思想情感、理想意志、生活經驗、審美趣味等交流的橋樑和媒介。

文學交流包括作家與讀者、讀者與作品人物、讀者與讀者、讀者與自然乃至整個人類交流四個方面。

問題:

1.文學消費與文學生產有什麼關係?

二者是互動的關係。一方面,文學生產規定着文學消費。一指生產爲消費提供對象——文學作品。二指文學生產規定消費方式,即我生產文字型的書籍,你用閱讀的方式消費;我生產影視產品,你用既看又聽的方式消費。三是文學生產着新的消費者,即雅俗和質量高低不同的文學產品可以培養不同品位的消費者。另一方面,文學消費又制約着文學生產,表現爲:首先,文學消費使文學產品的藝術、社會、經濟的價值最終實現。其次,消費制約着生產方式、規模和方向——讀者喜歡的文學種類和內容形式才能多生產。再次,大衆的文學消費需求成爲文學生產的目的與動力,促使文學生產不斷進行。

2.文學傳播方式對文學的生產和消費有何影響?

文學傳播方式以傳播工具爲基礎,截止目前,主要有口頭傳播、書籍傳播、視聽傳播等。文學傳播方式直截影響着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比如,在口頭傳播、書籍傳播、視聽傳播的不同時代,這些不同傳播方式使得文學生產和消費的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的方式隨之多樣。(最初的口頭傳播方式難以擴大文學生產和消費。爾後的書籍傳播的方式中,初期的手抄本和後來的手工作坊印刷,產量和消費面仍有限。後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使得文學書籍大批印刷、發行,消費面迅速擴大,而且,文學作品開始與作家分離,主要聽命於讀者對它的閱讀、理解、闡釋、評價了。20世紀20年代以後,文學傳播方式呈現出口頭傳播、書籍傳播、視聽傳播並存和相互滲透的局面。這就大規模提高了文學生產的產量,文學消費也不再像手抄本時代那樣屬於少數貴族和文人騷客的特權,而日益成爲廣大平民階層精神生活的需要。)

3.文化市場對文學生產和消費有何意義?

文化市場大大促進了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及二者的聯繫。表現爲:(1)它引導藝術生產者樹立市場觀念和讀者觀念,按市場的需求進行生產。(2)它激發了藝術家的創造潛能,有助於藝術生產力的解放。(3)它使藝術資源得到合理配置,促進藝術的多元化,大大滿足了人民羣衆多方面的審美需求。(4)文化市場的競爭機制不斷推動藝術家對文學觀念與寫作方法的探索,促進文學生產的發展和繁榮。當然,文化市場對文學生產和消費也有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爲以贏利爲目的,導致文學消費娛樂性增強,感官刺激性的產品增多,對嚴肅文藝形成衝擊。

4.爲什麼說文學消費既是一般商品消費,又是特殊的精神產品消費?

這即文學消費的二重性。因爲一方面,尤其是近代文化傳播工業和文化市場形成以來,文學生產與消費必須經由商品流通環節才能實現,文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要受市場的調節和刺激,必須遵循價值規律,所以,文學消費是一般商品消費。另一方面,①文學消費主要是滿足精神需求,而非物質需求,因而,其消費價值和衡量標準在不同的消費主體那裏是不同的;②凝聚在文學作品中的作家的創造性勞動難以定價;③文學產品的精神含量“消”而不“廢”,具有永久的魅力。④文學消費更是一種文化信息的傳播與接受,並且往往具有再創造的性質,要求消費者的積極參與。所以,它又是特殊的精神產品消費。

5.怎樣理解文學消費與接受的意識形態性質?

簡言之,文學消費和文學接受就是包括作家、出版家、書商以及文藝管理機構等在內的文學生產者通過文學產品被讀者閱讀欣賞,傳播和再生產着特定階級和階層的意識形態觀念,最終可能轉化爲接受者的思想意識,因而它具有意識形態性質。

6.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二者的區別在於:(1)文學消費具有物質消費和精神享受的二重性,文學接受純屬精神活動。(2)文學消費包括閱讀行爲和只收藏和用以裝點門面而不讀、買書饋贈等非閱讀行爲。文學接受只是閱讀欣賞活動。(3)二者的主客體條件不同。文學消費除了閱讀能力等主觀條件,其客觀條件主要強調經濟能力、閒暇時間等。而文學接受需要閱讀能力外,更關心接受者的個性、經歷、文化修養、審美趣味、期待視野等主觀條件。其客觀條件主要強調文本對象和接受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沒錢可以借書讀。(4)文學消費研究具有商品生產與流通、精神享受等多視角的特點,文學接受研究只重審美視角。二者的聯繫在於:二者同時主要指文學閱讀與欣賞,基本意思是相近的。文學消費是低層次的文學接受,文學接受是高層次的文學消費。(怎能把文學消費和文學消費研究混爲一談)

7.怎樣理解文學接受是一種審美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審美體驗活動,文學作品可以在情感上打動和感染讀者,給讀者帶來精神愉悅和美的享受。它來源於作品內容和形式統一而成的既源於打動和感染讀者,給讀者帶來精神愉悅和美的享受。它來源於作品內容和形式統一而成的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世界。文學的審美價值可分爲三個層次:即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它們分別指耳目感性快感,內心情感體驗愉悅,精神昇華感、自由感、超越感。(審美價值應該是來源於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容方面的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和作家的情感態度,形式方面的生動的形象、巧妙的結構、機智的語言等。)

8.文學接受是一種認識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認識活動指文學作品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因爲作品通過生動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揭示人的內心世界,揭示人生真諦,並且有作家的評價,因而可以幫助讀者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認識自己。

高雅文學的認識屬性一般高於大衆文學的認識屬性。

9.文學接受是一種文化闡釋活動。

文學接受是一種文化闡釋活動指文學作品包含着多種文化信息,可以滿足讀者對文化的理解和闡釋的需求。文學的文化價值除了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外,還有民俗學價值、歷史學價值、政治學價值、政治學價值、宗教學價值、哲學價值、道德學價值等等。他們可以供讀者理解、闡釋、評價各方面的文化內涵和意義以及作者的文化意向。

文學的文化價值來源於文學對象的多方面性,來源於文學的人文關懷。

(文學文化闡釋的要義是,闡釋主體站在自己的文化視野上,與作品所蘊涵的文化意向進行對話和交流。)

10.文學接受是一種交流活動,具有交流價值。

指文學可以增進人們的相互瞭解、溝通和交流。無論是文學活動的“四要素”還是話語活動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文學的交流功能。事實上,文學從來就是人們進行思想情感、理想意志、生活經驗、審美趣味等交流的橋樑和媒介。

文學的虛構性、符號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文學交流不同於日常交流,它如朋友間交流那樣平等和投緣,還可打破時空的限制。

文學交流包括作家與讀者、讀者與作品人物、讀者與讀者、讀者與自然乃至整個人類交流四個方面。

第十五章 文學接受過程

概念:

1.期待視野:讀者據以閱讀文本的既成心理圖式(基礎),它源於讀者的人生觀、世界觀、文藝修養、生理機制的先在欲求和經驗。

2.接受心境:就是閱讀文學作品時的情緒狀態。可分爲欣悅、抑鬱、虛靜三種情況。一般而言,欣悅心境最有利於閱讀;虛靜心境次之;抑鬱心境不利於閱讀。

一種心境的形成,既與主體的社會生活狀況和當時境遇有關,也與身體和天氣狀況有關。

3.隱含的讀者:即作家寫給的讀者,或曰作家寫作時預想的作品問世後出現的和應該出現的讀者。如兒童文學的隱含的讀者即少年兒童。隱含的讀者的存在,由作家的創作動機、文本的思想內涵、以及選材、文體等決定。

4.誤解、正誤與反誤:誤解又稱誤讀,指對作品做出與原義相悖的理解。可分爲正誤與反誤兩種情況。正誤指讀者的理解雖非作家本義,但可從作品中找到客觀依據,所以具有合理性。反誤指毫無根據的、穿鑿附會的曲解。

5.共鳴:共鳴是文學接受的極致狀態,指閱讀時,讀者被作品的思想感情、理想願望或人物命運所打動,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激動的狀態。這是讀者與作家作品的共鳴。也有人把不同的讀者閱讀同一部作品共同產生了情感激動稱作共鳴,這是讀者與讀者的共鳴。

6.淨化:就是讀者通過文學閱讀而達到去除雜念、趨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7.領悟:指閱讀文學作品時和之後,通過靜思默想,領會了宇宙的奧妙,體悟到人生真諦的心理狀況與過程。它是文學接受的最高境界。

8.延留:指讀完作品之後,作品的意義、意味、情景仍留存在讀者的腦海,使其不斷回味的心理狀態。正所謂回味不盡,餘味無窮。

問題:

1.讀者的閱讀期待視野是怎樣形成的?

閱讀期待視野即據以閱讀作品的既成心理結構圖式。它形成於主體的全部條件,首先是世界觀、人生觀、生活經歷、政治態度、情感傾向等。其次是藝術修養、文化習俗、審美趣味、欣賞經驗等。再次是年齡、性別、氣質等生理條件及工作性質等。第四,閱讀對象的有關信息,諸如作者名氣、社會反響、出版單位的檔次、印刷質量等也會成爲期待視野的構成。(簡言之,由讀者的人生觀、世界觀、文化修養、生理機制形成)

2.文字接受的主要動機是什麼?

文字接受的主要動機有五:一是審美動機,即求得審美愉悅;二是求知動機,即求得社會人生、歷史文化等知識;三是受教動機,即獲得人生啓迪、道德淨化、精神鼓舞等教育。四是批評動機,即爲了評價作品而閱讀。五是借鑑動機,即爲了學習、借鑑作品的藝術技巧。上述動機並非完全存在於每個讀者的閱讀活動中,而是以部分組合的方式存在的。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與接受效果的關係?

二者是相互影響的關係。一方面,接受心境影響欣賞效果。心境好時,閱讀興趣濃厚,能得到充分的審美享受。心境抑鬱時,難得充分享受,甚至心煩意亂,讀不進去。而虛靜的心境,有利於閱讀的潛思默想。另一方面,閱讀效果也會影響、改變心境。諸如,進入藝術世界而忘掉俗務的煩惱;進入悲劇世界而引起心情的悲憤,使虛靜的心境掀起感情的波瀾。

4.隱含的讀者是怎樣形成的?

隱含的讀者的形成:隱含的讀者由作家的創作動機、文本的思想內涵、以及選材、文體等決定。

(隱含的讀者總體上由作家有意無意預想的。具體而言,首先由作家的創作動機決定,即作家想把作品寫給哪一類讀者看。其次由文本的選材和思想內涵決定。即文本的材料與思想內涵最貼近哪些人,從而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再次,由作品的文體特點決定,即哪類讀者喜愛這種藝術形式。)

5.文學接受爲什麼需要“填空”“對話”與“興味”?

填空、對話、興味實即“再創造”,其根源在於主客體兩方面。主體方面,讀者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他必然要發揮它,與作品進行對話。客體方面,一是文學文本乾枯的語言符號只有經過讀者的想象、填空等再創造,才能還原成生動的形象畫面。二是文學描述性的語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只有經過讀者的填空、對話興味,才能明晰與豐富起來。

6.文學接受中爲什麼會產生異變?

變異包括形象異變、情感異變、思想異變等。指作家寫進作品的形象含義、思想與情感,在讀者那裏得到不完全符合原義的理解。文學接受中“變異”的根源主要在於讀者個性化的期待視野。具體而言,讀者的政治觀念、文化觀念、個人經歷、欣賞能力等個體條件不與作者相同,理解到的東西就會有所不同。

7.如何看待文學接受中的誤解?

誤解又稱誤讀,就是讀者做出與作品原義相悖的理解,又分爲正誤與反誤。正誤即讀者的理解雖非作者原義,但卻能在作品中找到根據,因而含有合理性,可以說是對作品的填空與補充。反誤指穿鑿附會的曲解。這是有害閱讀的。誤解的根源在於讀者期待視野的存在,即主觀能動性的存在,因而常不可避免。我們提倡正誤,反對反誤。

8.試述期待遇挫與藝術魅力之間的關係。

閱讀中,讀者的閱讀期待與作品展開之間常呈現順向相應與逆向遇挫兩種情況。當作品情節、意境等的展開符合預測期待,即爲順向相應。這種情況中,由於文本沒有超出讀者的預測與期待,作品一般平庸而缺乏藝術魅力。與之相反的則是期待遇挫,又分兩種情況,一是作品艱澀或完全不適應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無法介入,期待完全遇挫。這種情況中,作品價值無論如何,都難以實現;二是作品富有藝術創新與魅力,超乎讀者的期待預測,造成期待部分遇挫。這種情況中,讀者會因意想不到而略感不適,但接着會因其藝術魅力而振奮,會因豐富了期待視野而喜悅與滿足。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遇挫),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可見,藝術魅力會帶來期待遇挫,而部分期待遇挫有時(不是全部)可以反證作品有藝術魅力。

第十六章 文學批評

概念:

1.文學批評:即對以文學作品爲中心兼及一切文學活動和文學現象的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

2.倫理批評:又稱道德批評,它以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倫理關係爲規範,以善惡爲基本範疇,着重對文學的道德意義進行闡釋與評價,實現作品的倫理價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點有三:第一,它具有歷史的長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標準具有不同階級、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多樣性。第三,不同的評價結果具有差異性乃至對抗性。道德批評的不足在於往往只強調作品的道德內容,而忽略藝術的靈性與創造性。

3.社會歷史批評:又稱社會批評,它強調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係,認爲文學爲一定社會歷史所形成,文學是生活的再現,其價值主要在於社會認識功能與歷史意義。其基本原則是,總是將作品與其產生的時代歷史及作家的生活經歷聯繫起來進行分析、闡釋與評價。社會批評源遠流長,其理論奠基人是19世紀末的意大利人維柯,後來法國的丹納提出了神族、環境、時代三元說,更確立了社會批評的地位。中國古時義理、辭章、考據批評也屬於社會批評。

4.審美批評:審美批評着眼於文學作品美的構成及其審美價值,強調作品暢神、娛樂、動情等作用,往往聯繫作品對讀者的美感程度品評其優劣高下,具有賞析式評價的性質。其特點有三:第一,它是一種情感評價,常着眼於作品情感的性質、強度及其對讀者情感調動的程度。第二,它常具有超功利的性質,強調審美體驗與靜觀。第三,它是一種形式或形象的直覺批評,強調形式是否完美和諧,形象是否生動獨特。我國古代強調作品的滋味、神韻、意境、言外之意等,都包含審美批評的因素。

5.心理學批評:心理批評泛指運用現代心理學理論進行的文學批評。它們共同的特徵是:用現代心理學分析作品人物的心理,竭力探求作品的真實意圖,即作者的創作心理、意識和無意識,再轉而對作品爲什麼要用這樣的形式技巧與語言符號做出解釋。其派別之一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評重在挖掘人物的性本能及其與作家的關係。格式塔心理批評側重文學的整體完型結構的評價。

6.語言學批評:又稱形式主義批評。包括俄國形式主義批評、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批評等派別。他們的共同特徵是:認爲文學作品是一個獨立自足體,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作品的意圖只需從其內部去尋找。語言的語境、語義、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構成形象、形成結構的重要因素,因而重在作品結構和語言的分析。

7.文化批評:現代意義的文化批評,是在審讀文本的前提下,聯繫文學外部諸文化現象的批評,尤其是聯繫權力和文化關係的批評。它首先關注文化生產者的話語權力,特別強調工人羣衆、平民大衆、婦女和種族中的弱勢羣體的文化權力,注重當代文化、大衆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邊緣文化和亞文化,如工人文化、女性文化、被壓迫民族文化等等。而不象其他批評模式那樣關注歷史經典、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同時,文化批評所注重的文化對象,有消解主流文化、對抗文化霸權的指向。文化批評是一種泛文學的批評,即它的對象不侷限於文學而是廣泛的文化現象。它又是一種泛學科批評,即它的批評理論不侷限於文學學科,而是多學科的理論並用。這一切,使得文化批評具有批判色彩、對話色彩和平民色彩,拓寬了不同話語的共存空間。

8.文學批評的標準:就是一定時代、一定階級的人們據以分析評析文學作品有無價值及其大小的尺度與準繩,常包括思想標準與藝術標準兩個方面。

9.文學批評的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這是文學批評標準的兩個方面。思想標準是衡量文9學作品思想性正誤強弱的尺度,藝術標準是衡量文學作品藝術性高低優劣的準繩。不同階級、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思想標準與藝術標準有所不同。

10、文學批評形態:在文學批評中,不同的學派由於所持的文學觀點不同,批評時就有不同的側重和不同的原則與方法,於是,形成各自文學批評的特點。這種有自己的特點的文學批評是文學批評形態。如社會歷史批評、倫理批評、美學批評、心理批評、語言學批評等就是不同的文學批評形態。

11.文體批評:是對文學作品進行藝術性批評的重要方面。文體是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表現手法等形式要素的總和。文體批評就是分析評價這些方面是否符合形式美的法則,是否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和表現力,諸如語言的韻味、節奏,結構的奇妙和諧,表現手法的獨特表現力等等。

問題:

1.怎樣理解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性質?

文學批評是一種意識形態評價。這一屬性是由其對象的性質和自身效能決定的。

首先,從對象看,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文學作品是一種意識形態話語,它決定了文學批評必須對作品的意識形態價值做出評價,從而對社會意識形態產生影響。

其次,從文學批評的效能看,第一,文學批評總與一定的意識形態相聯繫,力求確定自己所屬的意識形態的主導性與權威性。第二,文學批評對文學思潮、文學運動等文學現象的評價,對文學批評自身的檢討,實質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論爭,是社會的思想鬥爭在文學領域的反映。第三,文學批評通過特定的價值取向造就自己所屬的意識形態的文學新人和批評隊伍。

2.爲什麼說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對批評的總原則和方法論?

美學的和歷史的觀點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總原則和方法論,因爲它既反映了文學作爲意識形態的普遍規律(反映生活),又體現了文學作爲審美意識形態的特殊規律(審美活動)。具體說來:第一,一切文學作品都應是審美的,因而就應用審美的觀點去審視和評價。同時,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關係的產物,就應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它的根源,評價它的歷史價值。第二,對一切作品的微觀分析和評價,只有在美學的和歷史的宏觀視野下才可能準確把握。第三,美學的歷史的觀點可以指導一切批評方法的運用,即對一部作品可以作倫理的、社會的、心理的、語言符號的批評,但都不能脫離批評對象的美學構成及其歷史背景,更不能脫離批評者的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

3.怎樣理解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的具體內涵及兩者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標準包括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兩個方面。思想標準是用來衡量作品思想性正誤強弱的尺度。藝術標準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優劣的準繩。具體而言,首先,運用思想標準,一要看作品反映社會生活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實性;二看作品的思想與理想是否具有進步的傾向性;三看其是否具有積極健康的情感性。其次,用藝術標準,一看文體構成是否完美;二看形象創造是否鮮明生動;三看意蘊表現是否深刻。再次,思想標準與藝術標準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1.倫理批評又稱道德批評,它以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倫理關係爲規範,以善惡爲基本範疇,着重對文學的道德意義進行闡釋與評價,實現作品的倫理價值和道德教化作用。特點有三:第一,它具有歷史的長久性。第二,它使用的道德標準具有不同階級、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多樣性。第三,不同的評價結果具有差異性乃至對抗性。道德批評的不足在於往往只強調作品的道德內容,而忽略藝術的靈性與創造性。

4.立足中國社會歷史語境,簡述文化批評出現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答:現代意義的文化批評,是在審讀文本的前提下,聯繫文學外部諸文化現象的批評,尤其是聯繫權力和文化關係的批評。它首先關注文化生產者的話語權力,特別強調工人羣衆、平民大衆、婦女和種族中的弱勢羣體的文化權力,注重當代文化、大衆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邊緣文化和亞文化,如工人文化、女性文化、被壓迫民族文化等等。同時,文化批評所注重的文化對象,有消解主流文化、對抗文化霸權的指向。

現代意義的文化批評,在中國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究因原因:一是市場經濟帶來通俗讀物、快餐文學、流行歌曲、卡通等的興盛,使文學批評的視野不能再侷限於正統的狹小圈子,而採取宏闊的文化視野。二是受西方文化研究與後現代文化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文學研究與批評接受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掀起文化批評熱潮。三是中國文學批評理論的根底薄弱,易於盲目崇外和追求時髦,因而當作“前沿”對待而掀起的文化批評也是良莠混雜,在實踐中有待深入。

【拓展閱讀】

文學概論試題及答案

一、單選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1、中國古代"現物取象"的見解,強調文學作品與世界的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一觀點與西方的(C)最爲相似。

A、意志論B、信息論C、摹仿論D、反映論

2、文學"四要隸"理論,是指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藝術家與(D)。

A、文化B、觀衆C、文采D、情感

3、讀者接觸文學,往往首先接觸具體的文學文本,文學文本的主要特徵一般包括語言系統、表意、(A)、閱讀期待、開放。

A、象徵B、蘊藉C、假設D、模傷

4、以暗示方式披露隱含的哲理的文本是(B)文本。

A、象徵型B、表現型c、再現型D、創意型

5、文學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辭性特點,主要表現在涉義性、物質性、中介性、(D)。

A、意識性B、表象性C、表情性D、語境依託性

6、在研究長篇小說的文體語言的時候,俄國學者(C)創造了"雜語"這個概念。

A、車爾尼雪夫斯基B、高爾基C、巴赫金D、什可洛夫斯基

7、唐代出現了(A),有人物、情節,已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具備了小說的形態,對後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A、傳奇B、話本C、志人志怪小說D、章回體小說

8、在西方典型理論的背景下,其文學文本大多在情節豐富的故事中塑造性格鮮明又複雜的典型形象,在(C)中塑造典型,追求那種細膩感和真實感。

A、細節B、語言C、人物D、情節

9、文學寫作的雙重屬性是指文學寫作兼具(A)與機構製作特點。

A、個人創造B、商業運作C、集體行爲D、歷史演繹

10、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以(C)爲中心的特定文學現象富於理性的具體分析和評價。

A、文學流派B、作家C、文學作品D、文學思潮

二、多選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1、關於文學觀念的諸多認識中,體驗論的觀點較之於摹仿論、實用論以及表現論而言有其獨特的文學主張,主要是(ABCDE)。

A、文學不是對於世界的摹仿B、文學不是對於世界情感的表現c、文學創作的任務不是忠實地記錄客觀感受或主觀情感D、文學作品的價值不在於所傳達的體驗本身的特異性或神祕性E、讀者閱讀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賦予其中的體驗

12、文學文本通常包含這樣一些層面:(ACD))餘意層、衍意層。

A、語言層B、語音層C、意蘊層D、形象層E、文法層

13、高雅文化文本是體現知識分子的個體理性沉思、社會批判或美學探索旨趣的文學文本。它往往具有如下特徵(ABC)。

A、語言形式創新B、社會關懷C、個性化趣味D、觀賞的日常性E、文體的模式化

14、再現型文本是文學文本的呈現類型之一,其特徵表現爲(ACE)。

A、客觀性B、寓意性c、細節逼真性D、象徵性E、理智性

15、口語媒介是最早的一種媒介形式,是語言的一種最初形態,與文字媒介不同的是:它(ABDE)

A、簡便快捷B、真切生動c、易於保存D、與身體語言相伴隨E、與原始禮儀相伴隨

16、意境理論是一個不斷髮展和豐富的理論。古典文學中的意境的審美形態(ABC)

A、較爲單純B、情感抒發較爲含蓄C、呈現空靈的追求D、顯得意味多樣

17、喜劇以(ABCE)等手法,揭露落後醜惡人物和現象的醜陋庸俗、虛僞荒謬。

A、誇張B、幽默C、變形D、衝突E、諷刺

18、以勻速敘述爲標準,如果要在較短的敘述語言中講述較長時間中發生的事,小說家就要採用加速敘述的語言策略:(AC)。

A、省略B、減緩C、概略D、停頓

19、一般來說,文學缺乏繪畫所具有的(ACD)等自然符號的具體性而帶有一定的抽象性。

A、色彩B、語言C、線條D、形體

20批評者的主體條件是多方面的,主要應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ABD)。

A、審美感受力B、理性分析能力C、語言感受力D、文學史眼光E、藝術想象力

三、判斷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1、文學的原初含義就是指今天意義的詩歌、抒情散文等。(×)

22、文學的狹義理解,即一切語言性符號。(×)

23、與視覺藝術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學藝術的形象性具有間接性。(√)

24、在文學中,語言通常被視爲最基本的"媒介"。(√)

25、在文學文本語言中,如果出現一種語言內部蘊含其他語言的現象,就有了雜語或者互文性現象。(×)

26、文學意境是"這一個",具有獨創性。(×)

27、戲劇通過借鑑小說的"場面"來增強自身的具體性和真實感。(×)

28、文學寫作的個體體驗,是指作者自身在現實世界中的境遇。(×)

29、文學閱讀具有消費功能,是讀者在文學閱讀過程中把文學文本當作與其他商品相同的文化物品來消費。(√)

30、要對文學批評對象做出科學評價,就要善於抓住對象的共性特點以找到展開批評的突破口。(×)

四、簡答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

31、簡要闡釋文學的基本屬性,並對其中某一屬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答案要點:文學呈現爲語言蘊藉;文學表現個體生存體驗;文學再現社會境遇。闡述解釋與談看法(6分)

32、簡要闡述文學閱讀的一般過程,結合自己的閱讀過程談點感受。

答案要點:發生階段;發展階段;高潮階段;後效階段。闡述與解釋(6分)

五、論述題(共24分)

33、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文學批評論文寫作的基本程序。

答案要點:反覆閱讀文本。尋找突破口。條理化。確定結論。文字表述。評閱參考:觀點提出:5分;論述過程:15分;結合實際: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