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學習習慣培養方法

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是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你能不能擔重任,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習慣有關。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和興趣一樣,都是最好的老師。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說過,國小階段,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學習,而是學習習慣的培養,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新入學的孩子,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於爲後繼學習打好基礎,爲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習慣這麼重要,因此我在接一年級的時候意識到必須注重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我主要從學生的以下七種學習習慣入手:

國小生學習習慣培養方法

1、提前預習的習慣。由於學前教育不均衡,剛入學的孩子學習的起點參差不齊。幫助學習“暫時落後”的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

2、及時複習的習慣。據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分三個階段: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上課時認真聽課就是把知識從人的大腦中由瞬時記憶變成短時記憶,及時複習可以使知識從短時記憶轉化爲長時記憶。

3 、主動識字的習慣。對大多數一年級孩子來說,學習的最大困難是識字,而大量、機械的識字不但枯燥乏味,還會使孩子失去學習語文的信心。多采用兒童詩識字、韻語識字、詞串識字、閱讀識字等途徑,能爲學生識字提供多樣的語境,有利於激發孩子主動識字的願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復現形式越多越新,記憶的效果越好。

4 、經常閱讀的習慣。當孩子有閱讀的願望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時機,儘可能提供一些適合孩子閱讀的材料,如兒歌、童謠、童話、故事及淺顯的五言古詩,也可以是幼兒園已學歌曲的歌詞、民歌、民謠和一些外國的優秀兒童作品、中國的《三字經》等。選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讓“閱讀”成爲“悅讀”。

5 、口語交際的習慣。家長或老師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有“教育“的覺悟和意識,引導孩子用普通話交談,說規範的語言,培養孩子準確把握語言的能力。

6、善於提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輔導孩子學習時,多啓發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對孩子的提問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給以鼓勵,逐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能着急。

7 、規範書寫的習慣。儘管電腦日益普及,但硬筆書寫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遞信息和知識的技能,寫一手好字或者寫一手規範的漢字仍是一個優秀人才應具備的素質之一。在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寫字的問題上,還要有書寫意識,一方面強調寫字姿勢、握筆姿勢;另一方面滲透一些必要的書寫知識,如字的基本構成、間架結構、佔格問題等。因爲兒童容易受暗示的影響,所以書桌整理得越乾淨,越能靜下心寫好字,減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錯字、別字、漏字等現象。

孩子壓抑心理的信號

不安的睡眠

夜晚對孩子來講是很難度過的。把嬰兒或咿呀學語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分開,他們會很自然地感到焦慮。假如你的孩子經常會失眠,那麼肯定是有什麼事情在困擾着他。所以父母應該在睡覺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用心交流的同時也給他一個機會說出心裏話,這有可能會改善他的失眠情況。

拒絕吃飯

很多兒童心理專家提醒家長注意孩子的飲食。如果出現厭食,那麼很有可能是孩子們的情緒出了問題,家長應認真對待。如果對此忽視,就有可能發展成飲食節律紊亂。作爲一個會會育兒的父母來說,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強迫你的孩去子吃飯,而是應該經常改變飯菜的種類,鼓勵孩子幫你做飯,幫你準備他們愛吃的飯菜。這樣會提高孩子的飲食習慣,如果他在飲食方面的不良傾向持續很長時間或體重減輕很多,應及時看醫生。

疾病反覆

如果你的孩子老是肚子痛或頭痛,但又沒有任何外在的症狀,那麼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就是精神緊張。曾經有一個父母正在鬧離婚的孩子表現得非常焦慮,他不斷去校醫務室檢查,說自己頭痛,校醫束手無策,於是請心理醫生會診。心理醫生得知到孩子家庭關係後才找到病因。

攻擊性行爲

每個人都知道咿呀學語的孩子也會發脾氣,但這些行爲總是古怪的。語言能力有限的兒童,減輕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咬、激怒或欺負他的玩伴。造成這種行爲的原因還有可能與電視上的節目有關係,但孩子的憤怒更可能源於心情壓抑,這就是說,你應該儘量少一點地告訴他做什麼以及如何做,否則只能增加他的壓力。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玩,所以就讓他盡情的玩,做自己想做的事。

過度憂慮

孩子看到電視裏颶風災難的報道後而害怕颶風是情理之中的事。同樣,學生害怕即將到來的考試也屬於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他們害怕所有的人和事就不正常了,他們越感到軟弱無助,害怕的東西就越多。

說謊和欺騙

5歲左右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會撒謊,但他們通常並不知道他們行爲的後果。隨着孩子的慢慢成長,也學會了辨別是非和說謊,這大多數是因爲他們受到外界的壓力。哭泣是由於飢餓或疲勞,但哭泣也是減輕壓力的一種自然方式。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吹噓自己停車沒付費,或撒謊以避開工作會議孩子聽。如果說謊已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你就應該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了。

孩子爲何在學校受委屈後不告訴家長

很多國小生在學校被捱打、受欺負之後,往往沒有回去跟家長說,而是憋在心裏。按理說,孩子在受委屈之後都會第一時間去找父母傾訴,這種把委屈憋在心裏的情況,到底有着怎樣的隱情呢?瞭解了事情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好地做好預防。

孩子不願意把事情告知家長的原因,大體可分爲以下幾種:

1、孩子沒覺得有多嚴重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的認識也不一樣。老師打罵學生,同學打罵同學,家長當然會覺得不應該,覺得很嚴重,因爲“窺一斑而見全豹”,這樣的行爲反映一個老師、一個班級的整體素質,反映師資的質量和教育機構的管理水平。但孩子看來,打罵行爲是具體的一次,即使多次,也是有數的,孩子還不能從具體事件分析事件的性質,不會做歸納總結,得出某個結論。因此,具體的事件孩子會忍,能接受,認爲過去了就行。

2、家長的教導

大多數家長都認爲,孩子到了學校就應該聽老師的,老師都是正確的。孩子當然會記得,因爲老師同樣會這麼強調,天天強調。於是,孩子會把老師當做最高標準、最高典範。只要是老師說的、做的,那一定是正確無比的,這其中包括老師的打罵和懲罰。

3、孩子的社交需要

孩子打人和被人打,是社交的常見行爲,沒經歷過這些的孩子學不會正常的社交。我們常常會發現孩子喜歡跟大些的孩子玩,因爲能得到指導,有機會模仿。大的打小的,能讓小的知道,孩子之間需要確立“秩序”,打罵和威脅也是方式之一。孩子跟不同孩子交往,有大有小,受大孩子的欺負,轉而欺負一下年齡更小的孩子。如此,孩子知道如何跟更強的同學相處,如何跟弱者相處。一個班級,總有弱小者,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負,有些孩子則不然,原因就是社交能力有差異,跟家長的教導,甚至教唆有關。

4、來自老師和同學的威脅

孩子還要在學校學習,如果告訴了家長,那麼以後的日子可能就不好過了,因此,面對來自老師、同學的威脅,孩子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之後,爲了還能在學校呆下去,他們就會選擇不告訴家長。

5、不願再提讓自己害怕的事

同樣的事情,即使同樣會對孩子和成年人造成影響和傷害,但效應並不相同。對孩子的傷害,常常是當時的影響。不像成年人那樣,是持續的,很難減弱和消除。因此,孩子確實更容易遺忘那些不快,甚至是悲傷。再次傷害來自於再次提及,而不是第一次的延續。所以,孩子們不願意提及過去的那些事情,以免再次造成不快和恐懼。當別人詢問時他們就不願意回答,更不願意自動提及。

家長永遠是孩子堅強的後盾。但在學校時,面對老師、同學,孩子肯定要學會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家長對學校的事情往往是鞭長莫及的。基於這樣的考量,孩子很多時候在學校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自己解決,而不會選擇告訴家長。如果選擇告訴家長,雖然能解決一時的困境,但以後說不定會受到更加不公的對待。所以孩子會更傾向於自己解決或尋求夥伴的幫助,而不會告訴家長。瞭解了國小心理的這些狀況,家長就可以據此尋求解決之道。

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方法有哪些

現在很多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家長們嘗試通過各樣方式來提高孩子們應付挫折的能力,這對父母來說,是做父母的有遠見、愛孩子的表現,對孩子來說也是提升自已能力重要表現。挫折是人面對一件事反映在人身上或內心的一種無可柰可的體驗,這種不一樣的感覺可能會出現焦慮、難過等。在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各種挫折,不同的人對挫折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有的人會退縮畏畏不前,有的人則會更加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然而這種對挫折感受程度差異性情況的出現,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知識經驗和心理準備是有着很大關係。

做家長無不疼愛自已的孩子,雖然不同的家長的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殊途同歸。家長們在對待幼兒挫折教育的問題上會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做家長們的又如何對自已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這些都是當下做家長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第一,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意識到幼兒期是個體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有意識地讓孩子品嚐一些生活的磨難和挫折,正確指引孩子,讓孩子懂得人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坎坷的,要學會在挫折中接受教育,這對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獨立意識、應付困難的勇氣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要了解挫折教育是貫穿在每一天中的,要注意那些小細節或小事,因爲那些在成人看起來是不起眼的小事進行,很好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應對挫折。

第三,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孩子得到各方面的鍛鍊,即讓幼兒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在體驗中學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蘇格拉底對待打破玻璃的孩子的做法是:讓犯錯誤的孩子獨自呆在房子中,讓其體驗寒冷、體驗孤獨,使其發現自己的錯誤繼而改正。

第四,父母既要有把孩子至於艱苦和困難中的勇氣,又要有引導孩子走出挫折和困惑的耐心。一方面家長要注意幫助孩子獲得戰勝困難的成功體驗,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增強自信;另一方面,要讓孩子明白,有些挫折的產生無法通過個人的主觀努力來阻擋、迴避。對待它們,我們要教孩子合理運用一些心理防衛機制來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比如孩子長得黑且受人嘲笑,家長就可以安慰孩子:“皮膚黑更健康呀,我覺得你也很可愛。”

第五,家長對孩子應有適度的期望和正確的評價。過高的期望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預計不足或對困難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從而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對自己失去信心。要注意從孩子自身的特點出發制定適度的目標,使孩子有足夠的勇氣面對困難,努力取得成功。

在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中,任何事情無論孩子做事是取得成功還是失敗,都要給予孩子正確的評價,使孩子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哪些是美的,哪些是醜的,要指出孩子存在的不足和錯誤,錯在哪裏,要如何去努力去改進,使孩子逐漸明白是非標準,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抗壓力,從容能夠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

第六,要使孩子對挫折有更強的承受力,家長要自己冷靜、客觀、積極對待生活中的各種事情,不能在孩子面前即使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和困難,也不要輕易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消極頹喪的情緒,以免讓孩子形成一個壞的模範。

國小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容易形成積極樂觀的情緒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敢於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而缺乏自信心的人容易沮喪、灰心,在困難面前猶豫不決、甚至逃避。

培養學生從根本上樹立自信心,作爲老師,首先自己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學生的信心與教師的'關心、尊重和愛是離不開的。在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過程中,教師要充滿愛心,要用真誠的心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感受,時刻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以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對待學生的不足,並以多種途徑進行引導,促進其不斷地進步。只有教師充滿愛心,並且把這種對學生的發自內心的愛潤物無聲的播撒到平時的教學中,並且輔以一定的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質。

那麼應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

一、環境造就人的心靈

要想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地發展,使孩子充滿自信心,溫馨、和諧、典雅的外部育人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正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萊伯特所說:“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便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在敵視中,他便學會好鬥;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懼中,他便會憂心忡忡;而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人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周圍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中。”爲此,學校爲學生營造了幽雅、整潔、富有教育性的校園環境。教室中也注意了文化氛圍的建設,既保持了良好的教室衛生,還在牆壁四周張貼名人名言和一些學生的優秀作業、書法作品等,並充分利用黑板報進行宣傳激勵,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如在班裏的牆壁上總是有幾塊固定不變的專欄,這些專欄的最前面,是班裏優秀學生的大照片,顯而易見,他們是班裏的驕傲,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但在這些優秀學生專欄的旁邊,也會及時出現一些在各項活動中爲班級取得榮譽的學生的照片。使他們不斷揚起自信的風帆。

二、表揚代替批評

1.表揚的魅力。

林肯說過:“每個人都喜歡讚美”。我國當代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也指出:“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人們的良好思想和行爲做出肯定的評價,能使人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受到鼓舞,激起更大的自信心,學生尤其如此。當學生受到表揚時,他會感到老師和同學都很器重他,愛護他。一些後進生正是通過老師適當的表揚,燃起了自信的火花,從感情上信賴老師,接近集體,產生積極向上的願望。

2.發現閃光點

在學習上每個學生的智商相差不大,學生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困難阻礙,如果簡單粗暴的指責,就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自信心,後果不堪設想。在這種情況下,認真地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運用激勵教育,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3.多給學生成功的機會。

挫折雖然會使人失去信心,但另闢積極的途徑卻可使它轉化。蘇霍姆林斯基對四年級以下的學生從不打不及格分數,而讓他們重新做失分的題目,讓他們在進步中得到好成績,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力量。成功體驗對於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說非常重要。

教師要在教學中,活動中不斷地虛擬成功的機會讓自卑的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當中來享受成功的快樂,獲取足夠的自信心,如果學生在創設的機遇中沒有把事情做好,老師就加以指責,甚至挖苦、諷刺,這不僅會使學生失去信心,而且會跟你對立。

三、適當的挫折教育

在當今的一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着兩種不同形式但本質相同的現象,一種是家庭中爲數不少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代替包辦一切,對孩子惟命是從,這種教育的後果只能使孩子變得懶惰、軟弱、任性固執、嬌氣,遇到事情束手無策,向家長求救;而另一種現象在學校表現尤爲突出,在班裏有幾位學生,因爲學習紀律等各項活動表現都不錯,老師和同學對他們另眼相看,“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等榮譽總是光顧他們,他們看到的是別人的笑臉,聽到的是老師家長的讚揚。久而久之,他們變得傲氣十足,目中無人,一點小小的挫折也經受不住,聽到一點批評就忍受不了,想到的是“老師是不是故意給我鬧難看,這點小事值得說嗎?”

自信心是成功的力量源泉,它能給人以積極進取的勇氣,激勵人發揮最大的潛能。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可以幫助其樂觀地面對生活,勇於承受生活中的挫折,樂於向困難挑戰。

國小生跳樓凸顯心理承受能力差

現代社會是個壓力叢生的社會,不但成年人面臨着各種壓力,小孩子的心理壓力也不小。從國小心理的特點來看,國小生對壓力往往缺乏正確的應對方法,如果壓力長期得不到釋放,國小生難免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國小生明仔(化名)爬上5樓護欄,揚言要跳。經過老師家長1個多小時苦勸,他終於放棄了輕生念頭。事件起因,懷疑是明仔與同學發生口角,情緒不穩。

據五年級5班的單老師回憶,當時他正在佈置作業,突然從外面跑來幾名學生說:“老師,不好了,明仔上五樓要跳樓了!”單老師立即往5樓走廊跑去,只見明仔正坐在護欄上面,離地面有15米高。據一些知情同學表示,下課以後,明仔就一個人不聲不響地直走到5樓走廊,翻過盥洗池,坐在護欄上面。

“他要我退後,否則,他就要跳下去。”單老師說,爲了安定明仔的情緒,他一邊慢慢地後退,下了幾級臺階,一邊打電話通知明仔班主任和校長,而且時刻注意明仔情緒的變化。

接到通知後,校方立即啓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迅速通知海珠區教育局和明仔父母,並報110、120。據方校長介紹,校方立即組織老師疏散學校操場上的學生,並開始試着與明仔交談。

隨後,明仔父母趕到,並與校長及班主任逐個上前,耐心勸說明仔。據校方表示,區教育局相關領導也趕到現場。消防員還在一樓空地鋪設氣墊。經過1個多小時的耐心勸說,中午1時40分許,明仔情緒由牴觸慢慢地恢復平靜,最後終於雙腳翻過護欄,自行回到老師和家長身邊。

事後,明仔並沒有表現驚惶。老師對明仔說:“你中午沒有休息,下午跟父母回家休息一下,課,我們另找時間再補上。”但明仔卻表示,他自己不想缺課,想繼續上下午的課,而且向老師詢問下午的作業。明仔懸坐在15米多的高空,讓在場的人捏一把汗,經過老師及其家長的1個多小時的勸說,明仔才平安無事地走下來。

爲什麼明仔有這些反常的行爲?明仔的同班同學透露,當時上午的時候,明仔曾將硬幣投入水瓶裏喝水,有些同學笑話他這種行爲。班主任老師教育他不要這樣做。直到上數學課的時候,明仔的情緒一直不太穩定。

校方表示,明仔當時的確將硬幣投入水瓶之中,班主任跟明仔說這種做法不衛生。但明仔卻說是情緒不好,主要是由於與班上同學發生口角。

“明仔這個學生的情緒比較容易激動。”單老師說,記得學校有一次組織春遊,明仔的一瓶汽水被同學搖了搖,而後噴灑出來。這原本是同學與他開玩笑,但明仔發了很大一通脾氣,把隨身帶的零食和飲料亂扔。

對明仔想要跳樓這件事,心理諮詢師分析,事發原因,無論是被老師教育,還是與同學口角,都只是導火索。明仔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證明在心理上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的問題。

由於家庭教育上的問題,現在部分小孩子存在“以自我爲中心”、“生活自制能力差”、“不考慮他人感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毛病,導致遇到問題的時候,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解決。

針對國小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心理諮詢師表示,培養國小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很重要,如:明仔是從外地轉到這裏讀書,如何適應周圍的新環境?如何與周圍的一些新朋友交往……這需要家長特別留心,也需要學校做心理輔導。

國小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除了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外,學校教育的不恰當也是原因之一。對國小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問題,需要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