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國小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國小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啓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觀察的活動。在觀察和實驗的探究實踐活動中,觀察是實驗的基礎,因爲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動中,首先要在認真觀察周圍常見事物的基礎上發現問題,然後經過思考,再通過實驗驗證,最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而在實驗的過程中,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地觀察又伴隨着實驗的每個細節,才能得出科學的、正確的結論。所以,觀察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着其他能力的培養,值得所有科學教師重視。

國小低年段學生,他們的思維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他們對事物外部的形象、具體的特徵特別敏感。所以,在低年段科學課的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尤爲重要。

一、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級教材的內容中,其中重點培養觀察能力的課時佔總課時數的50%。這說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內容是佔首位的。如:觀察植物(葉、花、根、莖)的外部形態;觀察動物(蝸牛、蚯蚓、螞蟻、金魚、蠶)的外部形態和生活方式;觀察水和空氣的物理性質等等,都是以培養觀察能力爲重點的教材內容。因此,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進行正確的觀察方法的訓練,觀察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激發動手探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觀察水平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也是國小生初步認識自然事物、進行科學啓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國小生對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利用兒童的這一特點,讓他們親自去接觸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觀察到的都讓他們親自去看、去聽、去摸、去感受,積極爲他們創造觀察的條件,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觀察的材料以外,還可以找些當地常見的、學生熟悉的物體進行觀察,以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同時,在指導學生認識各種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在興致勃勃的情緒中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如《植物的葉》一課,課前,師生可共同採集各種植物的葉子;課堂上,通過做“給葉子找媽媽”的遊戲,讓學生認識這些葉子都是什麼植物的葉,激發學習的興趣;然後觀察這些葉的形狀像什麼,比較這些葉有什麼不同。學生學習興致盎然,不但認識了教材中的幾種葉形,還可以認識當地其他常見植物的葉子。再如《觀察螞蟻》一課,課前佈置學生觀察螞蟻住在什麼地方,瞭解螞蟻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上課時,讓學生充分講述自己瞭解的螞蟻趣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教師可抓住機會提出問題:“螞蟻長得什麼樣?它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各個部分又是什麼樣的?請用放大鏡按從前往後的順序仔細觀察。”學生會立刻對螞蟻的身體產生濃厚的興趣,仔細地觀察起來。所以,根據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觀察自然事物的興趣,是使學生學習正確的觀察方法的極好機會,從而培養其觀察能力。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

三、加強觀察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讓學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膚)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用各種感官進行正確的觀察的方法。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同樣非常重要,在科學教學中應該教給低年段學生明確的觀察方法,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

怎樣才能讓學生觀有法、察有序呢?“觀有法”就是指對方法而言,是指學生用感官去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樣去觀察?觀察重點是什麼?運用哪種具體方法?“察有序”是指觀察的先後順序,即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觀察中比較什麼,觀察後討論什麼,總結什麼。

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大致可分爲兩種觀察方法:一是從整體到部分的有序觀察;二是用比較的方法進行觀察。如《金魚》一課中,培養學生“把整體分成部分按順序地觀察”的方法。學生看到金魚後,對它美麗的顏色很感興趣,教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提問:“金魚漂亮嗎?你喜歡嗎?它爲什麼會在水裏遊?”然後,及時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正確的觀察軌道上來:“你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細看看,魚的身體像什麼形狀?”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觀察的重點上來。接着引導學生按順序地觀察:“魚的身體分幾部分?每部分上都長有什麼?你能按從前往後的順序進行觀察嗎?”這樣,觀察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步驟具體,方法適宜,學生就能慢慢習慣進行有順序地觀察,從而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學教學中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來認識事物,是學生認識的又一方法。對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觀察的過程中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特徵。

《國小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