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通用8篇)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是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3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的難點在於,學生剛接觸立體圖形,空間觀念不強,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 ,自主探究等方式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考慮到班級學生較多,所以活動主要以小組進行。思路主要是沿着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長方體的表面積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一條線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爲重要。如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和再乘2,但是有的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另外的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另外在讓學生做當堂檢測第三關時,我發現有學生做錯了,只是把錯題通過投影儀呈現了出來,由於受條件限制,未能結合原題給學生好好評講,這一點比較遺憾。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纔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1、鼓勵大膽猜想,誘發探究意識

關於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於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爲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乾盒、木箱),要學生說說“對於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臺,挖掘思維潛力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棱?”“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棱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爲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提供交流機會,實現合作互動

由於學生之間存在着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計算的開始,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我通過演示課件,加強動手操作和實物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總結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讓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

本節課我創設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紙板這一情境來引發學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紙板”就必須知道長方體紙盒的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及時我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爲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求這個長方體紙盒的表面積,最後以小組爲單位交流想法並把方法與結果記錄下來,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巧編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優化思維和歸納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我沒有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求長、寬、高都是3釐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學生在探討算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在學生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聯繫實際,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到許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通過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的,學生深刻地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繫的。爲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火柴盒,讓學生分別求一求火柴盒的內盒和外盒的表面積,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教學本着“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創設情境以“疑”激趣問題是思維的起點,課的開始我以問題:

店員阿姨做一個生日禮物包裝盒需要多少包裝紙?引入課題,學生帶着疑問觀看實物,並討論。通過思考與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教師因勢利導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着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爲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

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裏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着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爲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爲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

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

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

對於今天金校長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

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學生已經對長方體特徵及其展開圖有了較深的瞭解基礎上,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及其計算的。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自主探索爲主,教師適時點撥。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及其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難點是正確建立表面積的概念.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關鍵是找出每個面的邊長(長和寬)。上課的時候直接揭題並板書本節課的內容。然後學生完成書第8頁的第一題,通過這題,學生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各邊之間的關係,爲計算各個面的面積作了準備。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但不能上升到公式化的高度。這時,通過例4的學習後,學生根據前面的知識,就歸納出長方體的表面的計算,可以用長方體的長、寬、高來表示出來。這節課的學習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要求。但在一些細節方面還需要做改正:如對長方體表面的概念這一環節的教學,在講完這個概念後,應該讓學生拿出他們的長方體紙盒來摸摸以加深理解和印象,有在歸納出長方體表面的公式後,應該回到一開始的圖上,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部分求什麼,以達到加深學生理解的目的,這些都是在以後備課和上課中要注意和更細緻一些的地方。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由平面計算擴展到立體計算的開始,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應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教學方案。本節課教學本着“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貫穿於課的始終”的原則,讓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研究、討論、操作,從而得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1、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

這節課是在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從實際出發設置情境提出問題——引出表面積概念——當直覺無法判斷時需要計算表面積——學生嘗試求表面積——總結求表面積的方法、條件和規律——學生獨立解決正方體表面積——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樣設計,層次清楚、結構嚴謹、學生主動建構,積極回憶聯想,使教材結構與學生的認知結構達到和諧的統一,真正做到“凡學生能想的,應該認學生自己去想”,從而使學生在獲得真知的同時,也學會了怎樣學習,個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整堂課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合作討論交流,積極主動參與探究,體現了“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理念。

2、注重多種教學手段優化組合,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的空間念是空間與圖形教學的重要任務,而求長方體表面積必須具備長方體每個面是由哪兩條棱相乘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爲此,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充分運用電教手段,精心設計各種投影片(立體圖),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顏色有規律地襯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與棱的關係,從而較好地化抽象爲具體,克服了學生空間想象中的困難;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實物、立體圖,將紙盒展開再還原整合,動手觸摸長方體的面與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爲獨立探索長方體表面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通過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學方法、途徑是各種各樣的,教師自己要摒棄唯上、唯師、唯本的傳統理念,不迷信靜態的教材和傳統的經驗,將"已完成"的數學當成"未完成"的數學來教,使教師自身思維放開,富於創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思維,而應"蹲下身子",以兒童的眼光去欣賞數學,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尤其是對於學生"異想天開"的答案,不要過早作出簡單的判斷,更不能嘲笑、譏諷學生,而應耐心傾聽,積極肯定,小心呵護學生剛剛萌發的創新意識。

再次,教學不應圍着自己的"教"轉,應多爲學生的"學"服務。應積極倡導延遲評價,多給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尤其是當學生的答案"離奇古怪"時,教師不應急於主觀猜測、簡單評價,草率收場,而應真誠地多問幾個"爲什麼?""你是怎樣想的?"或許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火花就會隨之迸發而出。這時你會驚歎,學生的創造潛能是難以估量的,而課堂也會因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而變得精彩。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7

1、側重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以前我在上這節課的時候,第1課時是沒有教學實際問題中求五個面的情況。我發現在第1課時就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的問題有兩點好處:一是如果第一課時都是讓學生求長方體、正方體六個面的,再讓學生去解決實際生活中求五個面、四個面的問題,難度會增加。因爲學生會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二是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一個正方體的木箱,棱長4分米,做這個木箱至少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和3、老師想做一個玻璃魚缸,它的形狀是正方體,棱長3分米。製作這個魚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這兩題讓學生一起去做,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能提高他們的審題、辨題能力,也是學生思維的操練。

2、舊知的必要複習,爲學生新知的學習打好基礎

讓學生介紹手中的長方體,從而複習長方體的特徵。再通過讓學生摸長方體的各個面、閉上眼睛想長方體在學生頭腦中建立模型。最後讓學生摸長方體的每個面,說出求每個面面積的方法,找出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係。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使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水到渠成。

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8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知識和把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形展開的平面基礎上,過渡到初步的立體圖形上學習的。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體現“立體——平面——立體”循序漸進的教學思想,並通過展形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聯繫,培養和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能力。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活動過程,因此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錘鍊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所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一課,就從這一思路出發預設、生成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實際引入新課

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要提供豐實的現實背景”任何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生活數學與數學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在生活中做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設計爲捐款箱包裝外表,讓學生明確學習求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積極實踐操作,以動激思

數學知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們要多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時,我打算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解剖”以長方體,展示出6個面。通過比較分析深刻地體會長方體各個面積之各就是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以及長方體6個面之間的關係,抓住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關鍵,然後再讓學生測出自己的長方體的長、寬、高,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設計是如此,但在教學中因爲擔心把學生一放開就收不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就臨時改變了教學方法,由教師統一指引下進行學習,使“以動激思”變成了“以師爲主”。

三、以練帶學,自主學習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不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由學生在算式說意義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在師生共同參與和評價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