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4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

在中國,傳統哲學對文化的影響十分巨大。朱熹認爲日月星辰和仁義道德都是實際存在的物,中國哲學這種把具體和抽象混爲一談,我認爲是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東西。其影響是各個領域的,在藝術上,中國的畫作往往是具體和抽象相結合,具體的山石草木都有特定的抽象畫法,中國人一看都知道是石頭,外國人不一定看得明白。而西方寫實的'畫作在中國卻不多見。中國的戲曲也是同理,很多抽象的東西代表了具體的東西。比如拿個馬鞭代表着騎了馬,在臺上轉兩圈代表着行了很多路程,幾個人的打鬥代表千軍萬馬。這在西方也是不多見的。再有就是漢語。中國人講漢語有很多虛無縹緲的話,以前問“你吃了嗎”,其實不是在問你吃沒吃,而是一種打招呼或者寒暄的方式。古詩,歌詞等語言特點就更明顯了。

外國的詩、歌往往直白,很多詩詞如果翻譯成中文像大白話一樣,索然無味,像西方很多史詩,簡直就是像在講故事了,有些東西很具體。而中國詩詞則極少如此,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講得既不是月亮也不是霜,而是在努力營造一種意境。還有服飾上,西方服飾貼合人身,褲子是雙腿形狀的,衣服是身體形狀的,很具體,而中國服飾則是寬袍大袖。所以文化這個東西,真的是渾然一體的。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2

《萬曆十五年》一書中的萬曆、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哪個不是經天緯地的人才,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結局都是悲慘落幕。

張居正大權獨握,挽大廈於將傾,其才幹和力挽逛瀾的能力不得不令人歎服。若沒有他,大明江山是否可以延續怕就是未知數了。張居正可能不是一個廉潔之人,但我不禁要問張居正爲什麼可以一手遮天並且沒有人可以扳倒他呢?在我看來原因是明朝制度和明朝的長期腐敗。

海瑞尊重法律,一生清廉節儉。他官至二品,死後僅留下二十兩白銀,不夠殮葬之費。他是傳統意義上的'清官,但一生仕途坎坷。由於他的耿直敢言,他廣受打壓,多年無升遷機會。耿直並不是他的過錯,但由於時代所限,他無力迴天。

戚繼光在我們心目中都是抗倭將領,民族英雄,但作者並未囿於世俗的評價,而是另闢蹊徑。一方面,戚繼光確實爲國家的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另一方面,戚繼光本人收受賄賂,沉淪迷信,善於政治周旋又是不爭的事實。這一矛盾的結合使得這一人物形象尤爲豐滿。

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等人的功過都是時代造成的,現在的我們無法去評說,也沒有資格去評說。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3

我先讀了明朝那些事,因爲筆法幽默輕鬆,所以是一氣讀完。讀的過程中查了很多資料,也偶爾百度,整個明史出場人物衆多,也讀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也有很多在歷史框架內左右掙扎,企圖掙脫時代的鐐銬,推進歷史政治軍事經濟的全面發展,卻始終領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歷史的發展受各方面影響的因數太多,黃仁宇個人經歷豐富,使他對歷史的認識有獨特的思考。萬曆十五年另闢蹊徑,企圖從大歷史的角度,節選幾個代表型人物,進行闡述。

以張居正爲文官集體中的異端代表,企圖調整腐朽落後的政治體制,推進法制改革。以海瑞爲道德文化堅守者代表,解讀了堅守陳例,缺乏法制規章的弊端。以申時行爲例圖維持現狀左右疏通代表,卻功虧一簣,陰陽即導致了國家機構運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體。

武將戚繼光的.改革之所以能成行,一是沒有從根本上動現有體制的手術,二是得到了張居正的鼎立支持,在保守中推行,但最後還是在張居正落勢後,隨着張居正改革的廢除,一同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藉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實的龐大羣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爲力,因爲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於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4

《萬曆十五年》:個人認爲這不算是一本歷史書籍,因爲我用了四年時間,每看必有新的收穫。總體來說,講述了萬曆皇帝長達幾十年不上朝的一個心理描寫,並根據這個鋪展開來,講述了有明一代,封建官僚暨知識分子在面對孔孟之道、朱熹之理和紛繁複雜的現實時,是如何抉擇的。而這其中,海瑞選擇了道德的高尚,一生清貧,卻屢遭排擠;首輔申時行選擇了中庸之道,極力緩和,調節各方面的矛盾,晚年卻被彈劾回老家;一代名臣張居正選擇了改變,卻在死後遭遇了抄家和鞭屍。孤獨的.名將戚繼光面對腐朽的明朝軍事財政制度,選擇了依靠張居正來完成自己畢生夢想,最終張死後被棄而不用;而李贄,選擇了面對選擇了坦白,讀書就是爲了做官,就是爲了榮華富貴,就是爲了封妻廕子,哪有那些道德君子所講的,匡扶天下,救濟黎民百姓。他們所有人都是悲劇,無一例外沒有我們現在人意義上的成功。在他們實現各自政治理想的一生中,採取了不同的方法,也許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感悟。黃提出“大歷史觀”,就是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去思考歷史事件,而萬曆十五年貌似寫的是1587年,其實是從這個長久以來的封建統治制度來書寫這一年,而60年後明朝即亡。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5

讀到《萬曆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值》這一章,從標題可以看出,作者對海端懷有散意,但卻不大讚同他的作爲。海瑞作爲這樣一個模範官僚,與當時的體制格格不入。

無疑,海瑞的道德責任感極高,嚴格按照四書五經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處事古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對於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斷標準是,“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守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屬刁頑。”用這樣的精神來判案,顯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貧,敢於直言上諫,大膽對抗上級。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責他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這種疏奏簡直是史無前例的,但海瑞取做,並且做了,並贏得了百姓的稱讚,成爲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場仕途幾經沉浮,由於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職一方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然不顧地方勢力與個人生死,最終因觸及大批人的利益捲入紛爭,他孤軍奮戰,終是寡不敵衆。在君子的.世界裏,出任做官是爲國家盡忠,爲百姓辦事,以這個標準來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輾轉各方,鐵肩擔道義,爲百姓奔走呼號,始終堅持自己內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執拗,是官員眼中的難纏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6

萬曆即位之初被認爲是明朝中興的開始,萬曆皇帝的勵精圖治給了所有人希望,可是萬曆的兢兢業業好像並不是由他自己內心驅使的,而是被張居正的道德批評和皇太后的廢帝恐嚇而驅趕成的。當太后不在,張居正表裏不如一的現實被發現時,萬曆內心應該是充滿憤恨的。對於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充滿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統太過龐大,上下層組織系統處於一種混沌低效的傳統狀態,將道德而不是法律作爲治國之根本。爲了維護現狀,保全自己的名聲,申時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現出和稀泥的姿態,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爲了不步張居正的後塵而已。

張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爭議,有自己的宏圖大志,想要改變明朝已有的系統,卻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裏如一,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信卻肆意放縱,直接導致自己道德名師的形象在萬曆心中坍塌,結果落得個死後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國疑時的.權臣、改革家沒有做出巨大貢獻,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繼光因張居正而起,因張居正而落,雖然的確是一個將才,但是和張居正一樣,有陽有陰,總有一些東西不能見光。反觀海瑞,他雖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國嗎?只能充當朝廷的門面罷了。沒有完善的底層系統,再厲害的官員也無回天之力,張居正海瑞如此,蔣公亦如此,還是龍媽聰明,學習我黨方略,從建立底層系統開啓豐功偉業。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7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別。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定的形象。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徵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寄託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係,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爲張先生的安危着想,也許只是爲了巴結張先生。但後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係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爲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節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我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牢牢地刻入骨子裏,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爲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8

《萬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範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羣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曆十五年,是明代二百六十七年曆史中平平無奇的一年。但黃仁宇卻認爲這一年發生的那些事情,可以深刻地反應明代制度的癥結,也能夠預示了半個多世紀後明代滅亡的種種機緣。爲此,黃仁宇選擇了萬曆十五年前後,影響了明代歷史的人物,分析他們的`思想和行爲,把他們放在有着更長曆史的明代制度之下進行考察,揭示了這些人無法超越自己時代的悲劇命運。這六個人,就是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還有軍事家戚繼光和思想家李贄。

黃仁宇筆下這六個人,他們各司其職,但都因爲制度的剛性,未能遂願,雖然有些人迎頭而上,有些人退縮不前,但這個運行了200年的制度成了一切人表達自己的障礙,《萬曆十五年》也就成了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9

《萬曆十五年》講的萬曆年間一個很普通的年份,敘述的人是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面舉足輕重的人物,它把明朝的官僚機構的“陽”和“陰”說的極爲透徹,不禁讓人冷汗涔涔,其實每年都可以是萬曆十五年。年份固然尋常,但早已埋下了衰亡的伏筆。

作爲一部明史經典著作,它很好讀,一點也不生澀難懂,彷彿在看小說一樣。主要人物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人揪心,心理活動也特別真實可感,可能會有嚴苛的歷史學家不屑於這種講述,但平心而論,對歷史的解讀很多時候都是作者的主觀思考,既然如此,何必力求表面上的客觀。直接拋開那些顧慮,將文字寫得精彩些,觀點闡述得深刻些,脈絡梳理得清晰些,這樣纔是讀者的幸事,也爲作者解開了傳統的枷鎖,便於作品的.廣泛流傳。

《萬曆十五年》提出的主要是一個觀點,即“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是一切問題的癥結”,這個觀點特別震撼,書中也給出了很多論述,十分令人信服。

當我們看着書中那麼真實可感的人物一步步走向各自衰落的結局時,才真正明白:事件改變命運,命運改變人,人改變歷史,時間改變一切,永遠都是這樣。

讀史可以明智,關照着他們的命運,我們可以看懂很多事情,也能更好地爲自己的人生做出“對”的選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0

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觀集會考察明朝歷史,通過前期大量閱讀史實資料及學術研究資料,綜合個人歷史研究成果,一舉將明朝興衰的前因後果擺在一起斟酌,最終將明朝的歷史節點聚焦於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暗藏玄機的萬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這一年是無關緊要的,卻在黃仁宇先生從不同角度對關鍵歷史人物的融會貫通地剖析之下,顯示着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個關鍵歷史人物最終不幸的歸宿,暗示着明朝最終歷史走向——文官集團以孔孟道德作爲立國之本,越來越僵化的'政治體系與落後的法制體系,社會發展尋求不到創新的途徑,即使有,也總是被大環境所扼殺:

萬曆皇帝因個人之力無法抵抗固化文官體制而不再熱衷於國事的退變、張居正鴻鵠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與策略的落空與死後被反、申時行勉力維持文官之間平衡的無奈、海瑞作爲最廉潔最死板清官獨自硬抗沒有法律支撐的土地糾紛、戚繼光有志規整強化軍隊建設卻屢遭文官壓制的無力、李贄欲尋求個人自由卻始終受限於傳統道德的壓抑,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證明代的社會思想之僵化,終將終結爲努爾哈齊及其兒子所取代。

還有點奇怪當時的傳統觀念會認爲文化與政治與生活不能同時繁榮?有一個很獨特的歷史觀點,“文”與“質”的關係。哲學家李贄發現文極必亂,亂而後治,由重文轉重質(“質”保障人民生活質量)。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1

提筆即是練字時,寫下即永恆!

看完了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後,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治者萬曆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範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羣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曆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選取了明朝萬曆十五年作爲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通過對關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的歷史,也即“從技術的角度看待歷史”。

《萬曆十五年》以1587年爲關節點,在歷史的脈絡中延伸,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着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爲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曆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折點,是歷史的關節點。

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2

改革進入深水區,我想我是支持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對待張居正,我認爲:一條鞭法若富強,首輔貪墨又何妨?三秦御宇感衛鞅,靖康不見荊公王。

幾個關鍵人物都是悲劇的。

張居正私德有虧但大節無損,最終人亡政息;

在意識到自己是江南地主官僚集團的虛君和紫禁城的囚徒之後,萬曆從此不早朝,無聲地對抗着“我之所愛不能爲後,我之所鐘不能立儲”;

戚繼光點滿了人情世故和軍事素養的技能,放到現在可以身兼CEO和CTO了,卻也在靠山張居正倒臺後,被迫去國還鄉,他的戚家軍也在他死後三十年,葬送在了薩爾滸之戰;

海瑞鐵面無私(情商偏低),上位者用好了是黨同伐異的反腐利器,用不好也容易扎到自己,在他治下,百姓應該過得還行,不過官不聊生的狀態讓他最終被束之高閣,在應天府(陪都南京,相當於人大/上議院)高高掛起,自己的.家庭也分崩離析。

這些人輸了,只有官僚集團贏了,他們帶着制度慣性裹挾着大明王朝走向最後的深淵,而之後經歷了嘉定三屠剃髮易服的他們也輸了。

曾經是羈縻制度下毫不起眼的子,之後只靠幾萬女真人的基本盤成功入關的大清,成爲最後贏家。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3

結識這本書,但這種偏學術的歷史類作品對我這個歷史渣渣很不友善,所以就擱置了。最近因爲熱播綜藝節目一本好書,王勁鬆老師實力演繹萬曆一生,重又讀起這本書。是爲緣由。

毫無疑問本書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好書。作者客觀公正的用大歷史觀的陳述方式敘述了明朝中這一段由細節入大局的歷史。

全書以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講政治,以海瑞講經濟,以戚繼光講軍事,以李贄講思想,以無關緊要的1587年爲時間線,客觀公正的`陳述了本朝的歷史及文官們的官僚政治,和對本朝後期發展的潛在影響,把當朝的全局狀況以一種新的視角清晰的展現出來,讀者可以清楚的瞭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並且通過讀者晦澀的暗示理解後朝的發展及影響。

全書在每一段陳述中,以人和人心爲主,用事和細節說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普通而又具備歷史必然性的存在。例如在寫戚繼光的時候,先是描寫他武治一等,文學造詣也極高,接着又描述他三個老婆可以被戚相瞞而彼此不相知,作者不表達觀點,但一個真實立體多重角度觀察的人物就出現在讀者面前了。

全書讀起來的感覺很爽,因爲歷史點非常多,感覺作者參照了很多很多歷史文獻,敬佩崇拜的同時又深刻的覺得自己瞭解的太少。可以感覺到作者涉獵之廣,表達之深,值得反覆閱讀。

不過明朝的皇帝很多都很任性很奇怪啊,哈哈。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4

通覽全書,萬曆的成功在於仁慈,終萬曆一朝,他沒有用凌遲,也沒有任用一個大太監。失敗在於懶政,歸根結底是對鄭貴妃的寵愛和在立嗣問題上的爭執。

申時行的成功在於圓滑,他既不得罪皇上,也不得罪同僚。失敗在於無爲,但是通覽全書,他的下場最爲美好。海瑞的`成功在於清廉,他能夠嚴於律已,嚴於律人。失敗在於極端,須知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安守清貧。

戚繼光的成功在於務實,他放棄了俞大猷使軍隊現代化的建議。失敗在於爲時代所不容,畢竟明朝重文輕武,不允許武官作大。

李贄的成功在於真誠,同時他結交了大量的豪門貴族。失敗在於妖言惑衆,有些事看破不說破,特別是在以一個以孔孟禮教爲意識形態的農業國。

通覽全書,本書既講政治,又講經濟,講了軍事,還講哲學。好像什麼都講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講。

我懷疑作者是理科生,他對歷史的理性分析大於感性認識。對技術的研討大於對善惡的見解。雖然篇幅甚短,但是整體架構要比明朝那些事兒成熟的多,不愧是博士生導師。

要研究明史,還是要看明實錄,然而那個太長了,我決定還是先看錢穆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