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將自己歸於新聞人,或許是因爲專業使然吧,或許只是單純的心理上的慰藉。雖說自己還不稱職,但姑且就這樣叫吧。於是手中就經常多了些有關新聞的東西,久久的也不乏幾本著名新聞人物的自傳。瀏覽着他們的過往,偶爾也開點小差暢想一下自己作爲新聞人的未來,這又何樂而不爲呢?

《痛並快樂着》讀後感

最近,頭腦中總盤旋着“痛並快樂着”這5個有點矛盾的字,這是一本書的雅名,也稱得上是一段不錯的人生吧。作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新聞人,幹過4年的報紙,現如今在電視也混得蠻開。趕上了名人出書的熱潮,也便出版了自己的自傳,小小地總結了自己的前半生。與當下名人出的書相比,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文筆是很好的,平淡的描述也總能讓人泛起感情的漣漪,這點在出書大軍中是少而又少的,加之他特殊的身份,自己對他的偏愛也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

記得書中曾提到過這樣的話,自己認爲挺經典的也便記下了。想想等以後老了,也有機會在孫子面前談談自己年少時的“豐功偉績”了。話是這樣的:不管是怎樣的日子,不管是不是你主動選擇的日子,只要在你生命中留下痕跡,回憶時便總是夾雜着一種溫情。這是作者回憶自己大學4年生活和剛走上社會那段艱酸日子時寫下的感想,如今在我們的眼裏看似平淡,細細地咀嚼也難免有那麼一些道理。道理也便是有了,但怎樣理解也便看每個人的造化了。至少那時我是這樣想的:日子還是得過的,不管此時你是正和家人分享着幸福的喜悅,還是躲在陰冷的地下室裏盯着發黴的麪包發抖,日子是不管怎麼樣的,人活着也便活着,除非他真的想死,要不然他依舊還是活着,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而已,活着也便有了以後的希望,有了個暢想的餘地,這也正是“好死不如賴活着”的道理,當你回首活着的路時,感慨也便奪眶而出。有朋友的日子也總是美好的,因爲有了聊天的對象總比光吃飯的日子來的有勁,幹什麼也總有個人罩着,膽子也便大了些。在大學男生不談戀愛是不行的,但談了戀愛而無炫耀的對象又是萬萬不行的,於是溫情一詞也便擺上的餐桌,等着較感情化的人去宰割了。

話是多了,因爲當時自己也便這樣想着,話匣子一開也就關不住了,但這是在遇到有感觸的話題下,沒感觸的也便是強逼着也開不了口的。書中還有過這樣的一段話,自己也是有感觸的。“如果說,被污染破壞的是我們的生存環境,那人心的被污染,破壞的則是我們生存的理由”淺看之下,這句話只是作者埋怨了中國的環境污染之後又對人性提出了質疑,但仔細考究還是能從中得到些什麼的。得到的也正如那句老話“因人而異”吧。但讀後沒有一絲感觸的靈魂可以想象已經空虛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也便如作者所說的,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天天守着幾畝薄田的老百姓的日子是越過越火了,引用現在一句流行的話也便是家家戶戶都奔小康了,但富了的背後是給人警醒的。當平日裏靠山吃山的窮鄉親們爲了那幾把票子,活生生地把一座大山的衣服給扒了,那靠水喝水的父老們正拎着幾隻金桶排隊去等水接濟時,這又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啊。想想一個偌大的中國,有那麼一天,13億人一同哀悼死掉腥臭的環境,那場面是多麼的宏大啊,想必也能評個吉尼斯記錄吧,也難怪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扯也便扯到了這,還有很多廢話也沒得說,不過書中是有很多地方是值得人回味的,自己還依稀記得這樣的幾個情節。作者採訪了一個貧窮的小女孩,女孩是被父母遺棄而被一對盲人夫婦收養的孩子,可憐的身世也便具備了,接下來要發生的也便如諸多電視劇裏演的一樣,女孩很用功,品學兼優,深受大家的喜愛,作者在一把鼻涕一把淚後就幫了女孩的忙,在電視機前爲她呼籲了一把,剩下的便是大把大把的票子從那些所謂的慈善家的口袋裏飛來,說到這故事也該完了,但故事的跌宕起伏也便體現在這,女孩在得到衆人的`幫助後性子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進而離家出走。作者爲之發了很多感慨,譬如作者呼籲社會要加強對弱勢羣體的幫助,但幫助又必須是平均的,免得有人得了就得意忘形,沒得的只有等死的份。其次,作者也對人性展開了一大串剖析,雖說數落了人性的諸多黑暗面,但總體上還是相信人性是光明的。作者還在書中提到了貧窮,或許貧窮這一問題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癥結,過去有,現在也有,雖說該改的也改了,世貿也入了,那外匯也是大把大把地賺,但在這繁榮的背後,也總有那麼幾個衣衫襤褸的身影讓我們記住現實的殘酷。我們只是憑主觀去意想一個完美的世界,或許有人會說“就連美國也可以大喊人權,爲什麼我們中國就不能構造富裕呢?”話是沒錯,現如今的中國算是平步青雲,也便有了大國之勢,但輝煌的背後總有沒落,這便是爲什麼我們能在北京這樣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看得到“貧民窟”的原因,這樣一個改革開放的先驅陣地爲什麼有又那麼多雙渴望讀書又走不進校門的眼睛。

這便是我讀完這本書後的感慨,有句話也正如作者說的“痛並快樂着”,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先經歷了苦難,讓你在萬念具灰的情況下又給了你生的希望,很多事讓你在痛中品味着勝利的喜悅,生活中的很多事又何嘗不是這樣。而微小的我們也只能去學會適應,因爲這是現代社會的生存規則,更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十字路口,走好了,剩下的也便一路風順了,但走錯了,開始的付出也會伴着喜悅轉瞬即失,重新再來又有多少人能揹負這麼大的勇氣,我們能做好的也只有現在了。痛,並快樂着,我們也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