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技師/士考點:幽門螺桿菌命名來源

幽門螺桿菌病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

檢驗技師/士考點:幽門螺桿菌命名來源

幽門螺桿菌是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羅賓。沃倫(n,Warren)和巴里馬歇爾(Barry,Marshall)從一個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檢標本中首先分離到的。

它是一種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菌體一端的鞭毛可以使細菌方便地穿過胃粘膜而定居至胃上皮細胞,又能產生大量尿素酶,分解尿素在菌體周圍形成一股鹼性的“氨雲”,可以抵抗胃中的酸性環境,免受胃酸殺死。

人是幽門螺桿菌的唯一自然宿主,人羣感染率很高,全世界人羣感染率高達50%.幽門螺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人與人的直接或間接接觸。

這種病原菌是通過人羣的消化道,即“口~口”、“糞~口”傳播的`。我國是幽門螺桿菌高感染國家,可能與共用食具而經“口~口”傳播有關,如母親將食物嚼碎再喂嬰兒的習慣也增加“口~口”傳播的機會。

幽門螺桿菌感染主要發生於胃、十二指腸。Hp主要引起慢性胃炎、胃潰瘍和胃癌。在我國胃癌的死亡率居各類癌症的第一位。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胃癌發生率在一些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的人羣中較高。而直腸癌、食管癌、肺癌等其它腫瘤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間無明顯關係,從而反證了幽門螺桿菌對胃癌的致病作用。世界衛生組織已把幽門螺桿菌列爲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研究顯示在胃癌組織中幽門螺桿菌陽性率爲69%~95%;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的胃癌發生率爲2.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