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複習筆記

細目一:概述

關於中醫執業醫師中醫內科學複習筆記

一、噎膈的概念及源流

1.噎膈的概念

噎膈是指吞嚥食物哽噎不順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嚥之時哽噎不順;膈爲格拒,指飲食不下。 噎雖可單獨出現,而又可爲膈的前驅表現,故臨牀往往以噎膈並稱。

2.噎膈的源流

《臨證指南醫案》提出“脘管窄隘”。

二、噎膈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噎膈的常見病因

七情內傷,飲食不節,久病年老。

二、噎膈與氣、痰、瘀、虛的`關係

本病初期,以標實爲主,痰、氣、瘀三者交互搏結,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吞嚥格拒,飲食難下。久則氣鬱化火,或痰瘀生熱,傷陰耗液,病機由標實轉爲正虛爲主,病情由輕轉重。

三、噎膈的病機特點及轉化

噎膈的病位在食道,屬胃所主,與肝、脾、腎三髒有關。

基本病機爲食管狹窄,津液乾涸。

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虛指陰津損傷,嚴重者爲氣虛陽微。標實爲痰、氣、瘀阻塞食道。

細目三:診斷和類證鑑別

一、噎膈的診斷要點

1.輕症患者主要爲胸骨後不適,燒灼感或疼痛,食物通過有滯留感或輕度梗阻感,咽部乾燥或緊縮感。

2.重症患者見持續性、進行性吞嚥困難,嚥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嚴重時伴有胸骨後或背部肩胛區持續性鈍痛,進行性消瘦。

3.病人常有情志不暢、酒食不節、年老腎虛等病史。

二、噎膈與反胃的鑑別

兩者皆有食入即吐的症狀。噎膈多系陰虛有熱,主要表現爲吞嚥困難,阻塞不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多屬陽虛有寒,主要表現爲食尚能入,但經久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

三、噎膈與梅核氣的鑑別

二者均見咽中梗塞不舒的症狀。噎膈繫有形之物瘀阻於食道,吞嚥困難。梅核氣則系氣逆痰阻於咽喉,爲無形之氣,無吞嚥困難及飲食不下的症狀。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噎膈的辨證要點

臨牀應辨標本主次。標實當辨氣結、血瘀、痰阻三者之不同。本虛多責之於陰津枯槁爲主,發展至後期可見氣虛陽微之證。

二、噎膈的基本治療原則

三、痰氣交阻、津虧熱結、瘀血內結、氣虛陽微等證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1.痰氣交阻證

主症:吞嚥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情志舒暢時稍可減輕,情志抑鬱時則加重 ,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乾咽燥,大便艱澀,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

治法:開鬱化痰,潤燥降氣。

代表方:啓膈散加減。

常用藥:鬱金、砂仁殼、丹蔘、沙蔘、川貝母、茯苓、杵頭糠、荷葉蒂。

2.津虧熱結證

主症:食入格櫃不下,入而復出,甚則水飲難進。心煩口乾,胃脘灼熱,大便乾結如羊屎 ,形體消瘦,皮膚乾枯,小便短赤,舌質光紅,乾裂少津,脈細數 。

治法:滋陰養血,潤燥生津。

代表方:沙蔘麥冬湯加減。

常用藥:沙蔘、麥冬、天花粉、玉竹、竹茹、蘆根、甘草。

3.瘀血內結證

主症:飲食難下,或雖下而復吐出,甚或嘔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 ,肌膚枯燥,形體消瘦,舌質紫暗,脈細澀。

治法:滋陰養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湯加減。

常用藥:生地、熟地、當歸、桃仁、紅花、升麻、甘草。

4.氣虛陽微證

主症:水飲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腫,面白,形寒氣短,精神疲憊,腹脹,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

代表方:補氣運脾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蔘、白朮、砂仁、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熟地、山藥、山萸肉、附子、肉桂、鹿角膠、當歸、枸杞子、菟絲子、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