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從提問中獲取智慧

“學問,學問 ;要學就要問。”“有問纔有思,有思纔有學。”學習的過程應當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記得每個人在孩提時代,總愛刨根問底地說:“爲什麼”。但是如今在化學課堂上更多的是操作,機械模仿的成分佔據了絕大多數的時間,靈活應變的問答練習相對薄弱些。

如何培養學生從提問中獲取智慧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於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化學課堂怎樣通過靈活的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智慧,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化學學習,成爲學習的主動求索者呢?

通俗普遍的教師提問,就是以師問生答爲主要形式的教學形式。教師提問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提出方法的過程。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解答是對思維能力的訓練,問題的提出和解答,能夠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教師的課堂提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承上啓下就是在新課的開端,先溫故已學過的知識,可以使學生把前後所學知識銜接起來,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使學生胸有成竹地走進課堂。教師可以針對上節課的內容,設計一些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問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新課的開端用問題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如:第三單元課題1講到了原子的結構,有誰還記得原子的構成?有學生們回憶得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那麼有誰能形象的回憶出原子內部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的空間結構?同學開始嘰嘰喳喳的討論,有的同學就想到了老師講過如果原子是地球,那麼原子核就像一個足球,只佔據原子的極小的空間,那麼原子核外的空間都留給了誰呢?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是“電子”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核外電子的運動規律。這種前後銜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而更生動地“溫故知新”,更積極地走進課堂。

課堂提問是爲達到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師設計的問題構思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如認知目標是通過問題讓學生掌握和鞏固語言知識點,能力目標是通過這些問題將提高學生的哪些能力,情感目標是通過這些問題能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等。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象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講的就是:教師應考慮不同學生的心理因素,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由於國小生的英語知識容量較小,如果教師提出過於深奧的難題,他們只會無言以對。教師在提問時應該遵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關注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能夠注意難易搭配,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有話可說,遵照因材施教的原則,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投入到問題中去,絕不能讓一小部分後進生成爲“旁觀者”。

課堂教學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教師給學生留一些疑點,留待他們課後進行探討,會給他們較多摸索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在下課前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查找資料、探究答案的能力。這樣化學學習就很自然地延伸到課後,使每個學生都有探索的機會,從而使問題得到較爲具體、妥善的解決。

可持續發展是經濟學、社會學範疇內的一種全新發展觀念,也是21世紀最爲流行的術語之一。讓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一個無限長的時期內,通過適當的努力,永遠保持下去,並且“系統的內外不僅沒有數量和質量的衰減,甚至還可以有所提高。”在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的趨勢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引入到教育領域已成爲必然。所謂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指通過學校學習,習得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不斷提高全面素質,培養學習能力,併爲其終身學習服務。

師問生答是通俗普遍的課堂問答方式,一貫以來,教師注重教學生如何回答問題,而

很少教他們如何提出問題。其實,開放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大批勇於提出問題的開拓型人才。只有能夠積極提出有意義的問題,然後努力探索、尋找答案,纔是真正具有創造能力的表現,這樣的人才能真正造福於社會。教師應通過這種新型開放的問答方式,把學生推到主動學習的位置,讓學生由生疑、質疑,再到思疑、解疑,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充分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能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者。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要注意以下幾點:

《如何培養學生從提問中獲取智慧》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