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通用6篇)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1

1.理解並掌握加法、乘法交換律,知道減法和除法沒有交換律,能根據交換律解決簡單的問題。

2.經歷觀察、猜想、計算、驗證、聯想、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能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舉倒驗證)。

課前互動。

1.老師姓王,誰和我一樣也姓王。你屬什麼?屬雞,小王同學屬雞,那我猜你們都是屬雞的,我猜得對不對?(有不是屬雞的,我就不能說你們屬雞)那老師猜錯了。看來我問一個人,只能證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她屬雞!

2.那我再猜猜,你們這麼小,每天早上一定都有家長送你們來上學,我猜得對不對呢?我要想證明我的猜測,我可以怎麼辦?(什麼情況下,我猜的是對的?什麼情況下,我猜的是錯的)

(只要有一個不是家長送,就證明我是錯的了)

3.那我再猜一個,我猜你們平時都住在錦州。(所有人都住錦州,證明我的猜測是對的。)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這回換你們了,我最近喜歡上了一檔親子節目,湖南衛視的,猜猜是什麼?《爸爸去哪兒》。上期,joe和kimi一起做刨冰,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從圖中你能獲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joe做了5杯,kimi做了3杯)

數學課堂,一下子抓到了重要的數據信息,真棒!

3.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一共做了多少杯?)

這個問題都會解答嗎? 5+3=8

提個更簡單的問題,還記得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嗎?

還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嗎?

4.大家有沒有發現點什麼?得數相等,那我能這兩個式子變變形,改寫成一個等式嗎?

5+3=3+5

二、探究發現

1.猜想

觀察這一等式,你有什麼發現?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教師板書這句話)

1個算式就敢輕易下結論啊!那個只能算是一個猜想,既然是猜想,那麼我們還得——

2.驗證

怎麼驗證呢?(我覺得可以再舉一些這樣的例子。)

怎樣的例子,能否具體說說?(比如再列一些加法算式,然後交換加數的位置,看看和是不是跟原來一樣。)

3.舉例

(1)尋視發現問題:老師想給大家展示同學們在剛纔舉例過程中出現的兩種不同的情況。

(教師展示:1.先寫出12+23和23+12,計算後,再在兩個算式之間添上“=”。2.不計算,直接從左往右依次寫下“12+23=23+12”。)

比較兩種舉例的情況,想說些什麼?

爲了驗證猜想,舉例可不能亂舉。這樣,再給你們幾位一次補救的機會,迅速看看你們寫出的算式,左右兩邊是不是真的相等。

(2)你們舉了哪些例子,又有怎樣的發現?

7+8=8+7, 200+500=500+200

兩位同學舉的例子略有不同,一個全是一位數加一位數,另一個則有一位數加一位數、二位數加兩位數、三位數加三位數。比較而言,你更欣賞誰?

舉的例子更全面。舉例就應該這樣,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如果這樣的話,那你們覺得下面這位同學的舉例,又給了你哪些新的啓迪?

教師出示作業紙:0+8=8+0,6+21=21+6,1/9+4/9=4/9+1/9。

因爲我們不只是要說明“交換兩個整數的位置和不變”,而是要說明,交換——任意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看來,舉例驗證猜想,還有不少的學問。現在,有了這麼多例子,能得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個結論了嗎?

有沒有誰舉例時發現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換兩個加數位置和變了?這樣看來,我們能驗證剛纔的猜想嗎?

4.小結

回顧剛纔的學習,除了得到這一結論外,你還有其它收穫嗎?

5.再次猜想、聯想

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同樣可以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比如(教師指讀剛纔的結論,加法的“加”字予以重音),“在加法中,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那麼,在——

減法中,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差會不會也不變呢?

乘法中,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積會不會也不變?

除法中,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商會不變嗎?

如果把加法交換律中“兩個加數”換成“三個加數”、“四個加數”或更多個加數,不知道和還會不會不變?

現在,同學們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這些猜想對嗎?又該如何去驗證呢?選擇你最感興趣的一個,用合適的方法試着進行驗證。

6.學生舉例驗證

(學生選擇猜想,舉例驗證。教師參與,適當時給予必要的指導。然後全班交流。)

哪些同學選擇了“猜想一”,又是怎樣驗證的?

8-6=2,但6-8卻不夠減;3/5-1/5=2/5,但1/5-3/5卻不夠減。所以我認爲,減法中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差會變的,也就是減法中沒有交換律。

們剛纔所提到的符合猜想的例子,數學上我們就稱作“正例”,至於不符合猜想的例子,數學上我們就稱作――反例。

只要能舉出一個反例,那我們就能肯定猜想是錯誤的。

關於其它幾個猜想,你們又有怎樣的發現?彙報

三、創新應用

1.簡算

(1)乘法交換律

10 ×5 = ()×() ()×△=()×☆

C ×()= F ×() 25 ×18 ×4 =25 ×()×()

(2)加法交換律。

想不到Joe和kimi的刨冰給咱們帶來了這麼多思考。當時做刨冰的可不只他們兩個,還有多多姐姐呢!看!

5+3+5 怎麼算得這麼快?你是怎樣進行計算的?

2.驗算,你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釋下現計算的道理嗎?

78*455=

2.村長有任務下達了!

(教師出示:20-8-6○20-6-8 ;60÷2÷3○60÷3÷2)

觀察這兩組算式,你發現什麼變化了嗎?

第一組算式中,兩個減數交換了位置,第二組算式中,兩個除數也交換了位置。

交換兩個減數或除數,結果又會怎樣?由此,你是否又可以形成新的猜想?利用本課所掌握的方法,你能通過進一步的舉例驗證猜想並得出結論嗎?這些結論和我們今天得出的結論有衝突嗎,又該如何去認識?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書中把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我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加法交換律,然後在學生掌握加法交換律的基礎上遷移過來。讓孩子們大膽猜想,進而驗證,得出乘法交換律。

2、加法、乘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本單元所學習的幾條運算定律,不僅適用於整數的加法和乘法,也適用於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隨着數的範圍的進一步擴展,在實數甚至複數的加法和乘法中,它們仍然成立。因此,這些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爲“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換律又是這數學大廈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爲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爲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再有,學習方法比學習知識更爲重要。不要簡單地讓孩子們學習運算定律,而是重在滲透給他們去猜想、驗證並得出結論的數學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去驗證,經歷得出結論的過程。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爲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乘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

(3)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4)滲透給學生用“舉例驗證法”來驗證規律存在的真實性數學學習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乘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換律。能根據加法運算定律展開猜想,並能進行舉例驗證。

二、說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知識點本身的學習並不應“濃墨重彩”去渲染,我們的國小數學教學不僅應該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爲什麼”和“爲什麼這樣做”,這樣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

二是重視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定律的發現過程,大致應該經過以下幾步: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得到規律。

三是給學生提供機會經歷“具體事物——學生個性化的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地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分三部分教學。

(一) 複習引入,得出加法交換律。

(二) 知識遷移,得出乘法交換律。

我以爲,教學運算律主要讓學生經歷不完全歸納的過程,只注意讓學生舉出實例進行驗證,而忽視了能否找到反例的問題。對於不完全歸納法來說,舉出的正例越多,則意味着結論的可靠性越大;但若發現了一個反例,則可推翻結論。因此,我預設了“剛纔老師和同學們舉了這麼多例子,有沒有不符合這個規律的例子?”這個問題,學生通過無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對結論可靠性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和體悟到科學研究方法的嚴謹性。

(三) 鞏固練習,深入理解交換律。

四、類比拓展

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同樣可以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

猜想一:減法中,交換被減數和減數的位置差不變?

猜想二:乘法中,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猜想三:除法中,交換被除數和除數的位置商不變?

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用合適的方法試着驗證。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3

在數學中,研究數的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之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通常稱爲“運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爲“數學大廈的基石”。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反映這五條運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別是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性和結合性,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

成功之處:

1、整合教材內容,便於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在以往教學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編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學加法運算定律的教學,再進行乘法運算定律的教學,最後對比加法、乘法運算定律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雖然感覺教學有條不紊,但是總感覺缺失點什麼,總感覺有這樣一雙手在禁錮自己的思想。如何讓教學更能適應新形勢下課改教學的要求,以學生爲本,順應學生認識發展需求,減輕學生背誦記憶的難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學中,我大膽改變了教材的編排程序,改變爲加法、乘法交換律放在一課時進行教學,加法、乘法結合律也是如此。通過教學,有利於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非常輕鬆的認識了加法、乘法交換律,記憶非常深刻牢固。

2、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學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發學生猜想,通過舉例驗證得出: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的結論,然後又再次引發學生從結論進行猜想,讓學生不僅知道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從已有的結論中通過適當變換、聯想,同樣可以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獲取結論的方法。通過結論引發猜想,學生很自然列舉了例子進行證明,從而得出在乘法中,兩個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結論。結論的得出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實感悟到了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處:

習題的處理欠妥當。練習五1題只是要求學生將計算結果填入表中,沒有讓學生說說表中數的規律:可以以加號所對的那條對角線爲對稱軸,對應位置上的兩數相等。這樣在計算中可以利用這個規律,算出對角線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設計:

1、注重習題的備課,減少低效教學流程。

2、注重對加法、乘法交換律的證明過程,可以通過集合圖和點子圖,讓學生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

教學目標:

1.經歷教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探索過程,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培養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通過列舉生活實例解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過程,認識運算律豐富的現實背景,瞭解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用途,發現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經歷觀察、歸納、猜想、驗證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

滲透歸納猜想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難點:

歸納猜想的數學思想方法滲透。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出示主題圖,向學生介紹“愛心助學大行動”,某商店爲幫助貧困山區學生特別舉行義賣活動把營業額全部獻給希望國小。看,小胖和小亞也來幫忙了

問: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探究階段:

1.投影演示:(果汁)師:小亞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來桌上有幾罐果汁?誰能列式計算?

師:誰能說出兩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提問:仔細觀察一下,這兩個算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是兩個加數分別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處只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同)

師:因爲8+18=2618+8=26所以8+18=18+8

師:有誰能模仿這道題目的形式舉出類似的例子?同桌兩組相互交流。

(1)根據我們舉的例子你發現了什麼?(小組交流)

提示:這些例子都是幾個數相加?兩者之間發生了什麼變化?結果怎樣?

歸納: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的和不變。這叫做加法交換律。

(2)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啓發學生用符號或字母)

例:◆+●=●+◆甲數+乙數=乙數+甲數a+b=b+a這裏的a、b可以是哪些數?

加法交換律用字母表示:a+b=b+a

(3)豎式計算74+641

師:運用加法交換律,我們還可以驗算加法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

74驗算:641

+641+74

715715

小結:驗算時,可以將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後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來的豎式,把每一位上的數從下往上再一遍。

2.投影演示:

(1)圖中小箱裏共有幾罐果汁?6×3=183×6=18

師:請學生分別讀一下以上兩個算式,因爲這兩個算式計算結果相等,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兩個算式用等號連接。

(2)根據我們舉的例子你發現了什麼?(小組交流)問題:等式左邊各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每一組等式的左右兩邊又有什麼聯繫?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乘法交換律。剛纔同學們已經用自己的話歸納了一下,那麼什麼是乘法交換律?(出示結論)

小結: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3)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數,那麼乘法交換律用字母可以怎樣表示?仿這道題目的形式舉出類似的例子?同桌兩組相互交流。

(4)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數,那麼乘法交換律用字母可以怎樣表示?

板書:a×b=b×a

三、運用階段:

1.根據加法交換律填數

()+270=270+80400+500=()+()()+56=()+44a+()=b+()

2.根據乘法交換律,在()裏填上適當的數

34×71=()×()25×976=976×()45×()=55×()303×786=()×303()×▲=()×■()×54=54×37()×()=c×Da×()=c×a

3.豎式計算

64驗算:27

×27×64

四、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並且學會了用字母來表示。還學習了用這兩個運算定律來驗算加法和乘法。

板書設計: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

8+18=263×6=18

18+8=266×3=18

8+18=18+83×6=6×3

加法交換律:a+b=b+a乘法交換律:a×b=b×a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5

設計說明

1.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意義,讓學生從交流中得出結論,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增強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學會了運用已學的運算律來解決問題,隨機滲透了類推、遷移的數學思想,也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意義的理解。

2.注重知識的運用。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在學生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設計習題,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充分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了數學的作用與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出示題目:

→4+6=6+4

→3×5=5×3

師:分別觀察這兩組式子,請你照樣子再寫一組。

設計意圖:將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1.加法交換律。

(1)觀察算式,發現規律。

觀察第一組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2)驗證並總結規律。

師:在4+6=6+4這道算式中,交換了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會發生改變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請同學們寫出幾道加法算式並試着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計算它們的結果,驗證我們的猜想。

學生驗證,彙報交流,教師總結: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師:誰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加法交換律?

(abba)

(4)反饋練習。

20+30=(  )+(  )

524+678=(  )+524

□+(  )=○+(  )

3+(  )=Y+(  )

2.乘法交換律。

(1)觀察算式,發現規律。

師:觀察第二組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積不變。

(2)驗證並總結規律。

師:請每位同學編出乘法算式並試着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看看它們的結果有沒有發生變化。

學生驗證,彙報交流,教師總結: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這就是乘法交換律。

(3)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

師:怎樣用字母來表示乘法交換律呢?

(a×bb×a)

師:這裏的ab都可以表示哪些數?

(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

(4)反饋練習。

10×5=(  )×(  )

(  )×△=(  )×☆

  C×(  )=F×(  )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經歷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探索過程,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培養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通過列舉生活實例解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過程,認識運算律豐富的現實背景,瞭解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用途,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意義以及運用。

教學難點:會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

教學過程

一、練習導入、感受交換的好處

首先出示加法和乘法的計算題讓學生快速口算出答案,接着給出兩個複雜的算式。現在還能馬上口算出答案嗎?針對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想法?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將加法和乘法算式同時呈現,讓學生一組一組觀察,每組中的兩個算式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爲什麼可以把等號連起來?你還發現了什麼?

2、通過模仿創造出幾組加法和乘法算式,加以驗證。觀察教師的例子、自己仿寫的以及書本中淘氣和笑笑寫的算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總結;課件出示內容;

4、尋找生活中的事例解釋所發現的規律。

5、我會接着追問:關於交換律的算式和事例學生們能舉的完嗎?你們能創造一個更簡單的方法來表達發現的規律嗎?

6、選擇方法進行投影對比,讓學生解釋自己的方法,P23在對比評價中得出更簡便的字母表示法(板貼a+b=b+a;a.b=b.a)這裏要注重說清楚ab各表示什麼,以及兩個運算律的異同。

三、鞏固規律

1、規則是我說算式,學生說交換後的算式,適時加入減法和除法,在學生產生衝突時繼續追問:a+b=b+a;a.b=b.a那麼a-b=b?a÷b=?。

四、深化練習,拓展提高

1、結合下面的例子說明等式爲什麼成立。通過現實背景理解交換律的實際意義。

2、運用規律填一填,瞭解學生對交換律的掌握情況。

3、計算下列各題,並運用規律進行驗算,通過比較,發現利用交換律在計算中可以選擇符合習慣的方式列豎式,還具有驗算的作用,

4、接着出示課始的複雜運算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交換律使問題簡單化。

五、全課小結

說說本節課有哪些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