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的難點在於,學生往往因不能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想象出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以至在計算中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操作實驗與實踐的空間,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等來認識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沿着棱剪開(紙盒粘接處多餘的部分要剪掉),再展開,讓學生注意展開前長方體的每個面,在展開後是哪個面。爲了便於對照,讓學生在展開後的每個面上,分別用“上”、“下”、“前”、“後”、“左”“右”標明他們分別是原來長方體的哪個面。然後,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面?哪些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引導學生聯繫長方體的特徵回答。這裏關鍵是根據長方體的長、寬、高,正確的判斷每個面的長和寬應該是多少。讓學生按照上、下、前、後、左、右的順序,依次說出每個面的面積怎樣算的。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課時,主要是沿着什麼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爲什麼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安排教學的'。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鑽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爲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還可以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通過引導學生能找出其他的方法。對於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於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纔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後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在學生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

這節課是學生學習立體圖形計算的開始,爲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我通過演示課件,加強動手操作和實物演示,按照“創設情境----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總結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讓數學知識和生活結合起來

本節課我創設讓學生“想一想”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至少需要多少紙板這一情境來引發學生思考,要求“需要多少紙板”就必須知道長方體紙盒的什麼,讓學生通過思考和交流,認識到“必須分別計算出六個面的總面積”。這時及時我指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做表面積”,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自主的觀察與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積的意義,爲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先讓學生動手量一量這個長方體紙盒的長、寬、高,然後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求這個長方體紙盒的表面積,最後以小組爲單位交流想法並把方法與結果記錄下來,共同探索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巧編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優化思維和歸納能力

在學生掌握了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後,我沒有單獨安排時間推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是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求長、寬、高都是3釐米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最優方法)。學生在探討算法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發現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在學生探究和交流的過程中,達到優化思維,推陳出新的效果,並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聯繫實際,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我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看到許多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通過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的,學生深刻地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繫的。爲此,我出示了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火柴盒,讓學生分別求一求火柴盒的內盒和外盒的表面積,從中使學生認識到長、正方體的表面積也會遇到許多特殊情況,我們在求表面積是不能死套公式,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1、鼓勵大膽猜想,誘發探究意識

關於猜想,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想談一個小小的建議,可否讓學生在做題前猜想該題的結果或部分結果。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些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正確與否,於是他便主動地關心這道題,關心課堂的進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爲學生提供兩種生活中常見的幾何體(餅乾盒、木箱),要學生說說“對於這兩個物體,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使他們自發地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猜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它的表面積大概會是多少?”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

2、搭建探究舞臺,挖掘思維潛力

在上面的教學中,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活動中,先引導學生思考“求長方體表面積需要測量哪幾條棱?”“怎樣計算他的表面積?”這兩個問題,再讓學生獨立思考。在這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在測量棱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也有的學生測量12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學生是先算上面的面積10×6,因爲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所以只用再乘以2,也就是10×6×2+10×4×2+6×4×2,有的是(10×6+10×4+6×4)×2,還有兩位學生解決的方法更是出乎意料。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3、提供交流機會,實現合作互動

由於學生之間存在着各種差異,學習內容開放,學習活動自主。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中會有出現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解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我讓學生把一個長方體放在課桌上,然後坐着觀察,站着觀察,再換個角讀觀察,學生在觀察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在探究長方體特徵時,我先和學生認識面、棱、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運用長方體事物,在小組內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徵。學生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印象深刻。

教學體積計算的時候,剛告訴學生要探索長方體的體積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就有同學說道:“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顯然有些學生通過自學已經知道了計算公式,但當我請學生說說爲什麼要這樣算,這些同學傻眼了,顯然他們只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這時引導學生用體積單位擺出的長方體,通過填寫長、寬、高、正方體的個數和體積的個數,重而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和它的長、寬、高的關係。

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棱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棱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求棱長。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在以往的教學中是很難理解的一個知識點,但在這節課中,我卻通過孩子自己的研究和學習,既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兩種圖形的特徵,又讓孩子們在內心深處對於圖形的特徵紮下了根。

當然,這節課中也暴露出自己備課不夠充分,不能準確地用數學化的語言來表述問題,教師的不專業,教師的語言的不規範性極大的`影響了孩子們對於知識的消化和吸收,這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在備課時,不僅要備課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對於一些容易發生歧義的語言表述,我們一定要做到一絲不能差,就如同語文中的背誦課一樣,不能有一個錯字,一個不同的詞,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教學達到一種精益求精的地步,同時,也讓孩子們在一種第一時間的學習中,有規範化的語言進行起點學習,第一節課真的很重要,這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都知道,只有我們讓孩子們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正確而清晰的觀念,纔會讓孩子們的後續學習變得更有力度,更有學習力,以後的學習也才能更順暢。

在整節課的學習中,我緊緊地依靠學生,雖然在時間上讓人感受到一種浪費,但我還是認爲這種把時間過多地用在學生身上的方式和方法是值得的,我所用的時間雖然很多,但孩子們卻在這段時間中,摸索到了更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我們教師無法用語言表述,也無法用語言體悟到的,孩子們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更深入地領會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讓孩子們的學習變得可觸摸,變得容易領會,在後續的學習中,教師只需要稍加強調,對於很必要的概念稍加引導,孩子們的學習也就水到渠成了,尤其對於那些特別難於理解的問題,比如長方體的12條棱可以分成三組的問題,在孩子們實際的數的過程中,就分明體會到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棱,自然而然中分成了三個組,自然而然的就把特徵總結出來。

一切都因自然而存在,一切又都因我們給予了孩子們寶貴的時間而讓孩子們收穫更多,相信孩子們也就是相信自己!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它從平面圖形過渡到立體圖形,從計算面積到計算體積,而且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特別是對於那些構建空間念能力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爲重要了。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

學生計算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必須具有較強的空間觀念,這是教學的難點。爲此,本節課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動畫拆開的過程,使學生全方位感知長方體的.表面積概念,培養空間觀念,尋找知識的結合點,讓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上發揮更好的媒介作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

線上授課,還受到網速,不能有效交流等弊端,以後會慢慢改進。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6

考慮到長方體和正方體各個面的認識是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結合學生家作中集中出現的問題,我把練習二第1、2兩題作爲預習作業讓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要求學生搞清楚長方體各個面的長、寬和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對應關係,同時滲透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長方體的六個面可以根據面積的大小分成三組,每組兩個面面積相等;也可以把長方體的六個面分成兩組,把面積不相等的前面、左面和上面作爲一組,後面、右面和下面作爲另一組。

課堂上我把練習二第1題作重點交流,指名學生上來指出計算每個面的面積時到底是看哪兩條棱的長度。然後拋出例題解答“做紙盒要用多少硬紙板”,引出表面積計算的需求,再引導學生通過對自己所列的算式深入解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本節課大部分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方法,最大的遺憾來自於填表題,有一部分學生脫離了圖形就不會思考了,但還有更多的學生在計算上存在很多問題,雖說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是有些繁瑣,但既然方法懂了,只要細緻一點,計算結果的錯誤完全可以大大減少。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7

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這節課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感到這個內容以前學過,減輕學不會的心理壓力。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紙板做一個長方體紙盒,進一步熟悉長方體的特徵,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新課程改革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成功的喜悅。所以在本節課中,讓學生先製作實物模型,然後找出它的表面積,再通過學生給長方體的盒子內外塗色,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立體圖形外表面的面積是它的表面積;再根據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他們發現做一個長方體至少需要4個面,最多6個面,這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就要根據生活實際,哪些面算,哪些面不算。

二、鼓勵大膽猜想

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數學家發現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憑藉數學的直覺,提出各種猜想,進行實踐嘗試,從而揭示知識規律的過程。

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嘗試驗證,發現知識規律,使學生不僅獲取數學知識,而且學會探究,發現知識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問題情境,讓大家先回家用硬件紙板做一個長方體紙盒,製作時就要考慮長方體有幾個面,這幾個面不能隨便剪,否則就圍不出來,而且對面相等;還有不成功的長方體(比如:長方體煙囪、長方體揹簍等,就沒有6個面)進一步熟悉長方體實物的特徵,學生憑藉自己直覺和自己的數學實際,提出各種看法,雖然有些“猜想”是錯誤的,但創新的智慧火花瞬間被點燃,同時一種種不同的猜想又激起了學生的探究願望和進行驗證的需要。在學生獨立探究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該如何計算,這個問題時,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後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大膽地計算出你做成的紙盒的面積,讓學生知道計算的面積就是紙盒的表面積,並嘗試提煉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然後出示:如果一個長方體只告訴你它的長10釐米、寬7釐米、高4釐米的實物教具,你能用你的公式,將它的表面積算出來嗎?這兩個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的、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解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

在測量棱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只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就可計算,而有的學生其實也測量長、寬、高,但他們需要測量6次;在探索其計算過程中,有的是先算前面、側面、底面,然後分別再乘以2,也就是10×7×2+10×4×2+7×4×2;有的是因爲兩兩相乘後,纔算出3個面的面積,即表面積的一半,再乘以2後就將6個面算完了,做到了不重複不遺漏;還有的根據乘法的分配律,也列成(10×7+10×4+4×7)×2;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有的先算完6個面,再減去少去的那個面。也有的分開算,只算有的面。在這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活動是自主的,是鮮活生動的,是富有個性和創造的,學生的創造潛力能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經過自己的探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不僅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三、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發展

本課時是學生在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剛剛從幾何圖形的學習轉向對立體幾何圖形的學習,所以對學生來說在空間觀念的發展培養上是一個重要的進展,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所以這節課從學生原有知識出發,藉助實物模型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先自己製作、觀察、交流、探究、歸納、提煉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進一步鞏固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使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8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次過渡,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在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聯繫生活實際。

讓學生根據自主學習導學單自學探究,雖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但有的學生由於沒有認真閱讀書本的習慣,所以對面、棱、點的.概念十分模糊,以至於填表格不會填。所以建議老師先把概念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動手去指一指,數一數,這樣加深印象。

在教學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的個數時,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面可以一對一對的數,棱可以一組一組的數,頂點可以4個4個或2個2個地數。

探索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徵時,先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出一些猜想,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進行驗證。結合練習中的習題拓展了一下,使學生認識到“長方體的6個面中,有時也可能有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9

(一)學生體會到研究問題首先要想好“怎樣做”。

在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特徵的討論過程中,首先拋出“怎樣去觀察這樣的兩個長方體?它的特徵可以怎樣分類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決怎樣做的方法問題,這裏的討論價值在於發揮集體的智慧,讓每個人都能做得聰明獲得成功,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富有成效。在教學中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全體學生認識到只

有按“面”、“棱”、“頂點”進行分類觀察,分類整理,然後再歸納,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它的特徵。一改以往學習活動無序,結果照本宣讀的低效狀態,真真將學生的思路打開,能按照自己的設想一步一步地去解決面對的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觀察和歸納的能力。

(二)學生體會到方法的遷移使學習活動是那樣的輕鬆愉快。

在學生觀察正方體的特徵時,讓學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長方體特徵的方法去觀察思考?”的問題,順勢將發現長方體的特徵的方法遷移到發現正方體的特徵中來,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學習活動是那樣的輕鬆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調劑了當時學生學習的疲勞情緒,另一方面比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方法遷移能力。

(三)讓學生體會到列表整理知識的數學方法的價值。

當學生按照面、棱、頂點的分類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找出來以後,面對這麼多的知識點,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講,用列表的方法將它有條理地、清晰地呈示出來也就順理成章,不是一件難事了,讓他們比較深的又一次體會到運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舉的數學方法的價值。然後通過對錶內數據進行分析,學生比較容易地找到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發現了他們之間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較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縱觀全課,知識並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學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發展,這個過程也就是使新學習材料與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非人爲的聯繫,讓學生通過觀察實物模型,更加直觀、形象,主動的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各部分名稱及關係。其間的每一個環節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覈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本單元的知識點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包括容積和容積單位)。重難點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包括容積和容積單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深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這是最簡單的“空間與圖形”,卻是學生髮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本單元的知識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但是大量的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又能足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課時我就我積極準備,上網查資料,借鑑並自制課件,到實驗室借量筒、量杯、長方體、正方體模型以及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若干,找長方體、正方體實物。每節課都要帶實物進課堂。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碌,本單元的教學結束了,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內容,達到了教學的基本目標,回顧本單元的教學歷程,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一、注重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能力

形體特徵的認識要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長方體和正方體這單元中有許多概念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但是學生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所以在教學時注重實物演示,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這單元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課前讓每個同學都準備好一個實物模型,課上讓學生具體數一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的個數,觀察面和棱的特點,再集體總結。新知識教學完畢後,又讓學生利用課本後的附頁1和附頁2動手製作長方體、正方體,並標出頂點、棱、面,讓這些知識和具體的實物通過動手操作緊密聯繫起來,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映象。在這個認識特徵的過程中,如果只有直觀,或者只有抽象都是不利於空間觀念的培養的`。

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通過讓學生展開所帶的長方體,引導觀察每個面是什麼形狀,每個面的面積該怎麼計算,哪些面是相等的,一共要算幾個面,來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

二、計算緊密聯繫實際生活

本單元有很多需要藉助生活經驗來解決的數學問題,真實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將我們的數學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繫了起來。例如,要計算製作長方體紙箱需要多少材料、教室的粉刷面積、抽屜木板面積、製作玻璃魚缸、游泳池貼瓷磚等;在教學時,我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先從這些物體的應用瞭解其特徵,再根據特徵計算出面積,其次我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知識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現在的學生對周圍的事和物關注較少,即使關注了也缺乏親身體驗。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爲學生搭建一個平臺,把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做成一個模型,學生的空間觀念會慢慢建立起來。

三、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細心計算。

本單元的特點是計算比較多,特別在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之後,很多學生就能夠認真分心題意,拿到題目就計算長方體或者正方體的體積了。這樣就出現了較多的錯誤,特別是把計算表面積的題目求成了體積了。

而表面積的計算則是涉及到較多的實際問題,例如在計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塗料時,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選擇,直接就計算表面積,出現錯誤。根據這些,在教學時,我主要是讓學生觀察我們的教室是怎麼樣的,數一數需要粉刷的一共幾個面。不用粉刷的是哪個面,還應該去掉那部分,儘可能的減少失誤。

對於部分學生在學習完體積之後,不知道是計算表面積還是體積時,我主要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例如可以看題目中問題的單位,可以根據單位來具體確定是求什麼的。

在計算的過程中,不注意所使用的單位,在單位不統一的問題中沒有化單位就直接計算了,出現較多這些情況的錯誤,我向學生們強調讀題後先看單位是否統一,若不統一就一定要先統一單位再解答。

四、引導學生形成線、面、體的空間觀念

爲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圖形,我專門將線、面、體進行比較。利用多媒體依次出示一條線段、一個面、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後實物出示線、面、體,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引導進行比較從而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

總之,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教起來並不困難,但是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來看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本單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我們好好思考,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可能效果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