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1

學習了《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之後,其中的主人公燭之武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一直很好奇燭之武的經歷。爲什麼佚之狐給鄭伯不推薦別人,反而推薦了“不如人”的燭之武呢?於是我就去找到了燭之武的經歷:

燭之武年輕的時候能言善辯、聲名遠播,但是機不逢時,他在鄭文公手裏始終不受重用,導致一生就只是一個養馬的圉正。而到了秦國圍鄭之時,才被舉薦。鄭文公救國心切,客客氣氣的向燭之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纔有了燭之武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退秦師的著名典故。

那麼,面見了秦穆公後,燭之武又是怎樣說服已經圍鄭的秦國退兵呢?主要分爲三點。

首先,先向秦國示弱。“鄭既知亡也”我們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也沒有反抗的意思了。這個不輕不重的馬屁拍上去,讓秦穆公有耐性聽下去,也爲後面能讓自己順利地陳述利害關係鋪墊了。如果燭之武一見到秦穆公第一句就是:“你們快退兵吧,攻打鄭國對你們沒有好處。”那秦穆公肯定想也不想就把燭之武趕回鄭國。

其次,燭之武所有的說辭都像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陳述的。“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鄰之厚,君之薄也”將所有的害處都從秦國立場出發想秦穆公陳述,讓秦穆公能更清楚地看到滅亡鄭國的害處。從鄭國角度來勸說秦穆公,只會讓他覺得:燭之武你只是鄭國來的說客而已,我不攻打鄭國對我有什麼好處呢?這也體現出了燭之武巧妙的思維。

而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經過前面兩點的鋪墊,燭之武放出大招,離間秦晉兩國關係。因爲有了對於秦國害處的闡述,讓秦穆公對晉國產生了懷疑。之後燭之武就舉出晉惠公“朝濟而夕設版焉”的歷史,戳中了秦穆公的痛處。再拋出“夫晉,何厭之有?”晉國哪有滿足的時候呢?使秦穆公更加相信燭之武的話語,而此時,燭之武也拿定了晉文公不會在秦國撤兵時趁機攻打鄭國。更是讓秦穆公以爲晉文公是心虛而不敢攻擊,一箭雙鵰,不但使秦國退兵,晉國毫無辦法,同時也成功地離間了秦晉大國之間的關係,讓鄭國這個處在大國之間的小國得以喘息的機會。正所謂“但憑三寸不爛舌,說退秦師留美名。”

燭之武用自己的巧思善辯,爲鄭國爭取到了繼續生存的機會。而他憑自己一人勸退秦國大軍的故事,也得以流傳至今。

《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2

宴席上,楚王爲了羞辱晏子,指着身段魁梧的大臣說:“你看寡人國家的大臣各個品貌端莊,怎樣你的國君派你來了,豈非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談笑了,齊國人才濟濟。只是我國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有才之人出訪強國,無才之人出訪弱國,恕我能幹只能到這兒來了。”楚王語塞,揮揮手宣內侍押監犯上殿。“這個偷盜犯是齊國人,晏醫生你如何解釋?” “聽說南邊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卻苦澀難嚥。齊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到楚國卻以偷盜爲生。您說這是爲什麼呢?”楚王立刻啞口無言。

燭之武在這一點上,與晏子算得不謀而和。

惋惜他沒有晏子那麼榮幸,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直到暮年才被伯樂保舉,可謂大器晚成。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

或許,燭之武應該慶幸秦晉圍鄭給了他機會。假使沒有晉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鄭文公斷港絕潢。燭之武就註定被隱藏!

燭之武何許人矣?“燭”姓至今有後嗎?不得而知,但《燭之武退秦師》足以使其英名永標史冊。

秦晉團結圍攻鄭國,臨戰之際,鄭國公顧不得體面,向一個沒有什麼身份的燭之武檢驗,至此之前沒有趕早發明燭之武的才氣,認可“寡人之過”,闡明古代諸侯對謀士的倚重和寬厚大度,不似今人,“說你行你就行,不可也行”,“說你不可你就不可,行也不可”。此篇沒有聽燭之武論戰,但燭先生見了秦穆公時講的一番話是審時度勢切中要害的。大敵當前,燭之武義無返顧,顧不得自己大哥體邁,大膽地救國救難於水火。

小小如鄭國,不消說秦晉聯手打擊,縱然其一,鄭國也未必是其敵手。鄭國如何退秦師,燭之武錦囊奇策是不費一兵一卒,而以外交斡旋,使秦國認識到,滅鄭現實上壯大了晉,而晉強於秦不利,從而借別人之兵退了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讀後感

來自官方的、羣衆的智慧是不可小瞧的,“不戰而降人之兵”,秦穆公如何沒有認識到,“晉強而秦不利”這樣的原理呢?秦國豈非沒有這樣有眼光的謀士嗎?燭之武相對不會危言聳聽,秦穆公也不是臨時糊塗,情勢所然,燭之武闡發的是一語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