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週中學一行赴廣東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翠亨村,有一所在廣東乃至全國很有影響的學校——中山紀念中學,我們這次的教育考察之行,其中的一站就是到這裏來學習。剛剛踏入學校便被那中山先生的“天下爲公”四個大字所吸引,一時間彷彿時光穿梭,帶我回到那個危急存亡的時代,先行者擲地有聲的吶喊,讓我在歷史的氣息中感受到了民族的責任感。漫步校園之中,感受那在遠山映襯中的小橋流水悠閒,體會那厚重古香古色建築背後的文化內蘊,同時也在古韻中,看到了學校向前邁進的時代風貌。考察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小時,紀中獨特的校園文化已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南週中學一行赴廣東考察學習心得體會

校園佔地三百餘畝,環抱壽屏山,校舍依山就勢,層層而上。園中古樹參天,花草遍地,樓堂軒昂,如公園,如園林,如一座現代化的學府。校園中瀰漫着古樸而清新,傳統而又現代的氛圍,走進校門,我們不難發現:“中山精神”洋溢在中山紀念中學的方方面面。

1.校門印象:

校園老區是校園的主體,她以校道筆直向壽屏山上延伸爲中軸線,然後東西展開。具有中山紀念中學最大特色的主建築,全壓軸而建。中軸線上的第一道建築是“老校門”。老校門由中軸線上一座主牌坊門樓,加上一道長廊貫穿而成。校門下建紅色方柱,上蓋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高低有致,莊嚴美觀。主牌坊上方,寬長的白額之上,閃耀着宋慶齡親筆題寫的六個金色大字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爲“紀念孫中山”之意。巍峨而富民族色彩的校門和宋慶齡題寫的校名顯示出,此校是爲紀念“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偉人”的`學校,它意味着,這所學校負有將這位偉人的“寶貴的精神遺產”繼承、發揚開去的重任,負有以“中山精神”爲動力,培育出“現代建設高素質的後備人才”的歷史重任。可以說中山紀念中學的校門爲中山紀念中學的校園文化定下了“基調”。校門西接“皓東堂”,東連“壽屏堂”,這兩所建築均爲教學樓,兩堂一左一右既陪襯着校門,又像有力的雙肩,它似乎在意味着:今天在這裏學習的青年將擔負着歷史賦予他們的發揚光大“中山精神”的重任。

2.中山塑像印象

穿過正門,走過這層平地,登上二十一級寬寬的臺階,一尊漢白玉雕像巍然聳立在眼前。這,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形象。孫中山先生那深沉遠望的眼神,高聳寬長的眉宇,堅毅緊閉的嘴脣和那濃密高翹的鬍鬚無不顯示出他那“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這一精神就是中山紀念中學校園文化的“主題”。

3.逸仙堂印象

登上臺階,便來到了校園的一塊平地。在這層平地的中軸線上,赫然高聳着一座氣勢宏偉,風格別緻的仿古建築逸仙堂。逸仙是孫中山先生的號,以先生的號爲名的建築當然是校園中的“主題建築”了。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認爲,紀念偉人的地方其主題建築應爲至尊,所以“逸仙堂”處中山紀念中學最高位置。 “逸仙堂”除了比其他樓堂規模更大外,建築風格也格外別緻,飛檐臨空,四角高啄,每角之下懸吊一枚銅鈴。檐下四周盡繪彩圖,憑樓仰望,如臨空飄逸的仙境,有幾分飄逸入仙的神韻,與中山先生之號甚是相吻合拍。加上背後蒼翠的壽屏山山峯相襯,更家顯示出先生豐功偉績之長存,人格魅力之巨大,叫人崇拜,叫人紀念,叫人深受啓迪。

⒋校園道路、廣場等建築印象

爲了創造更好的育人環境,學校沒有忘記道路、廣場、園林、流水、塑像等文化含量。如環壽屏山山腰800米大道爲“中山路”,環新區外圍800餘米新路叫“慶齡路”,還有“皓東路”、“鶴齡路”、“幕貞路”等等。老校門前的廣場叫“中山廣場”,逸仙堂側的叫“逸仙廣場”,挹翠園前的叫“壽屏廣場”。四個園林中,一個是“中山公園”,一個是“壽屏廣場”;另一個叫“挹翠園”的,也沒偏離校園文化的主題。

中山紀念中學的水也別有寓意,蜿蜒穿過新區300米的小河,人稱“小蘭溪”,小蘭溪與蘭溪同一發源地,蘭溪河曾是孫中山先生游泳的地方,小蘭溪自然也賦有紀念意義。那片波光鱗鱗的湖水叫“逸仙湖”。

走在這條條道上,遊覽在這綠綠的園中,小憩在這漣漣的水旁,想想它的名稱,想想它的意義,無不感到與先生同在,無不感到先生精神的永存。

5.校園活動印象

校園中的各種各類展板向我們展示了中山紀念中學豐富多彩的課餘文化生活,社團活動、愛心義賣、形象大使的選拔等等,活動中展示每個學生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活動中處處展現了“中山精神”。

每屆新生一入校,首先上好兩門必修課。一是“孫中山系列教育”課。即,通過“專題材料”、“專題講座”、“專題電影《少年孫中山》”、專題電視《世紀偉人孫中山》、《世紀偉人宋慶齡》、“專題演講”、“專題心得交流”等等活動,讓學生了解孫中山的光輝歷史,學習孫中山“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三個基本品質。二是軍訓。即利用軍訓,讓同學們在極嚴格、極規範、極辛苦之中學習中山精神,用“中山精神”克服軍訓中的困難,讓“中山精神”和着汗水的澆灌在同學們心田紮根,從而爲三年之後獲得“中山精神+現代素質”的中山紀念中學畢業證書打下思想基礎,爲今後走上社會獲得成功打下基礎。

爲了培養學生“天下爲公”、“博愛”等中山精神,學校建設了兩個“希望工程”,一個是“社會希望工程”,一個是“身邊希望工程”。希望工程部在每個教室開設了一個“希望工程箱”,號召大家將平時節省的錢“投一點進去,獻一份愛心”。錢數是有限的,但它的教育力量是無限的,它的社會效應也是無限的。這一雙雙援助的手,一個個溫暖的胸懷,一道道滾燙的愛流,在中山紀念中學匯成了一條奔騰不息的愛河,沐浴着中山紀念中學每位同學;這條愛河衝出了校門,流向了四面八方,滋潤着你,滋潤着我,滋潤着他。孫中山先生“天下爲公”的胸懷,“博愛”的情感,在紀中開着花,結着果。

爲了培養同學們養成孫中山先生的“博學、審問、慎心、明辨、篤行、健體”的學識和作風,學校每年舉辦一次“讀書節”、“名曲欣賞節”,活動中將中外名着、名曲介紹給大家,讓同學們明辨文化的良莠,把學識和藝術之根紮在優秀文化的沃土之中。每年舉辦一次“辯論會”,選取社會上熱點爲辯題,讓同學明辨是非真僞。每年舉辦一次“藝術節”,其中有文藝演出,有書法,有繪畫,有集郵等等活動。每年 一次“體育節”,一次“中山精神”的象徵性長跑。

爲了把“中山精神”轉化爲同學們的自覺行動,在“文明班”、“先進團支部”、“文明宿舍”以及學生各種優秀的評比中,均把“中山精神”作爲條件之一。提到獎勵,中山紀念中學是很有特色的,僅僅對學生單個的獎勵項目就有十二種之多,如“全面優秀獎”、“全面進步獎”、“學習進步獎”、“生活進步獎”等等,只要有進步便有獎;而且獲獎面很大,一學期三分之一同學可獲獎;評獎也靈活,只要條件成熟便給予獎勵。中山紀念中學的獎勵原則是“面向全體同學,面向每個同學全面發展,面向每個同學個性發展”。中山紀念中學的獎勵對促進同學們發揚“中山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構成了良好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