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級質量工程師考試《綜合知識》模擬卷(5)

解析:應制定的程序文件一般包括:各類人員的質量責任制、檢測工作程序、樣品質量控制、技術文件控制、儀器設備質量控制、環境條件控制、外購檢驗用品質量控制、分包檢測的控制、記錄和報告、質量申訴處理等。

2015中級質量工程師考試《綜合知識》模擬卷(5)

解析:在編制檢驗計劃的"關鍵質量應優先保證"原則中,對關鍵質量進行解釋,認爲所謂關鍵的質量是指產品的關鍵組成部分(如關鍵的零、部件),關鍵的質量特性。對這些質量環節,制定質量檢驗計劃時要優先考慮和保證。

解析:檢驗站的定義:檢驗站是根據生產作業分佈(工藝佈置)及檢驗流程設計確定的作業過程中最小的檢驗實體。其作用是通過對產品的檢測,履行產品檢驗和監督的職能,防止所轄區域不合格品流人下一作業過程或交付(銷售、使用)。

解析:檢驗指導書是具體規定檢驗操作要求的技術文件,又稱檢驗規程或檢驗卡片。編制檢驗指導書的主要要求如下:(1)對該過程作業控制的所有質量特性(技術要求),應全部逐一列出,不可遺漏。此外,它還可能要包括不合格的嚴重性分級、尺寸公差、檢測順序、檢測頻率、樣本大小等有關內容;(2)必須針對質量特性和不同精度等級的要求,合理選擇適用的測量工具或儀表,並在指導書中標明它們的型號、規格和編號,甚至說明其使用方法;(3)當採用抽樣檢驗時,應正確選擇並說明抽樣方案;根據具體隋況及不合格嚴重性分級確定可接受質量水平AQL值,正確選擇檢查水平,根據產品抽樣檢驗的目的、性質、特點選用適用的抽樣方案。

解析:根據GB/Tl90(0)02008版的規定,對不合格品的處置有三種方式:①糾正--"爲消除已發現的不合格所採取的措施";②報廢--"爲避免不合格產品原有的預期用途而對其採取的措施";③讓步-一"對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規定要求的產品的許可"。

解析:根據其作用與地位,計量可分爲科學計量、工程計量和法制計量三類,分別代表計量的基礎性、應用性和公益性三個方面。

解析:強制檢定是指由政府計量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或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對某些測量儀器實行的一種定點定期的檢定。我國規定,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四個方面且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明細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屬於國家強制檢定的管理範圍。此外,我國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以及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的各項最高計量標準,也實行強制檢定。

解析:確定測量儀器的特性,並簽發關於其法定地位的官方文件,稱爲測量儀器控制。這種控制可包括對測量儀器的下列運作中的一項、兩項或三項:(1)形式批准;(2)檢定;(3)檢驗。

解析:可作爲計量單位詞頭的因數是l06,10-9。

E解析:在相同測量條件下,對同一被測量進行連續多次測量所得結果之間的一致性,稱爲測量結果的`重複性。這些條件稱爲重複性條件,包括:(1)相同的測量程序;(2)相同的觀測者;(3)在相同的條件下使用相同的測量儀器;(4)相同的地點;(5)在短時間內重複測量。

解析:都具有自然的連續性。

解析:環境條件試驗包括(1)高低溫試驗;(2)溫度衝擊試驗;(3)溼熱試驗;(4)防腐試驗;(5)黴菌試驗;(6)密封試驗;(7)振動試驗;(8)老化試驗;(9)運輸包裝試驗。

解析按照生成測試數據所依據的信息來源,測試方法可分爲白箱測試和黑箱測試兩大類;白箱測試是基於軟件結構和代碼的測試方法,黑箱測試是以輸出對輸入的響應來測試軟件的一種方法。

解析:在產品形成過程中,一旦出現不合格品,除及時作出標識和決定處置外,對不合格品還要及時隔離存放,以防止誤用或誤安裝不合格的產品。

解析:實現量值溯源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是檢定/校準。

解析:我國量值溯源體系原理圖包括國家計量基準、副計量基準、工作計量基準、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部門最高計量標準、工作計量器具等。

解析:國際單位制(SI)的單位是由Sl單位(sl基本單位Sl導出單位)Sl單位的倍數單位組成的。

解析:使用時以固定形態復現或提供給定量的一個或多個已知值的測量儀器稱之爲實物量具,簡稱量具,例如:砝碼、量塊、標準電阻線圈、標準信號發生器、標準硬度塊、參考物質等。

解析:任意一個誤差,均可分解爲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的代數和,即可用下式表示誤差=測量結果一真值=(測量結果一總體均值)+(總體均值一真值)=隨機誤差+系統誤差

解析:爲了表徵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測量不確定度往往用標準差表示。在實際使用中,由於人們往往希望知道測量結果的置信區間,因此測量不確定度也可用標準差的倍數或說明了置信水平的區間的半寬表示。爲了區分這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別稱它們爲標準不確定度和擴展不確定度。

解析:軟件質量的固有特性有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維護性、可移植性。

解析:企業管理層次"扁平化"發展的背景有三:(1)分權管理已成爲一種普遍趨勢;(2)企業需快速適應市場變化;(3)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

解析:《產品質量法》規定了認定產品質量責任的依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的對於產品質量規定必須滿足的條件;二是明示採用的產品標準,作爲認定產品質量是否合格以及確定產品質量責任的依據;三是產品缺陷。

解析:如果把質量管理看作一個連續的過程的話,質量策劃、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便構成了這一過程的最主要的三個階段,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稱之爲∥質量管理三步曲"。

解析:目標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運用行爲科學的激勵理論來激發、調動人的積極性,對企業實行系統管理。這就要求,在實施目標管理的全過程中,要牢牢抓住系統管理和調動人的積極性這兩條主線。

解析:原材料供應商認證費計人鑑定成本,生產前預評審費計入預防成本,屬符合性成本。外審的糾正措施費、降級損失計入內部故障成本,屬非符合性成本的費用。

解析:質量信息管理將質量信息(數據)作爲一種基礎資源,組織應當:識別信息需求;識別並獲得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來源;將信息轉換爲對組織有用的知識;利用數據、信息和知識來確定並實現組織的戰略和目標;確保適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評估因使用信息所獲得的收益,以便對信息和知識的管理進行改進。

解析:培訓設計策劃即根據培訓需求制訂培訓計劃的過程。包括確定培訓內容,明確培訓的制約條件,選擇適宜的培訓方式、培訓提供者、培訓資料和培訓時機、爲培訓結果評價和過程監督確定準則等。

解析:簡化是指在一定範圍內縮減對象(事物)的類型數目,使之在既定時間內足以滿足一般需要的標準化形式;統一化是把同類事物兩種以上的表現形態歸併爲一種或限定在一個範圍內的標準化形式;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獨立的系統中,選擇和確定具有功能互換性或尺寸互換性的子系統或功能單元的標準化形式;系列化通常指產品系列化,它是對同一類產品中的一組產品同時進行標準化的一種形式。

解析:產品質量擔保責任是產品銷售者、生產者不履行產品質量擔保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屬於買賣合同的範疇。產品質量擔保責任所涉及的法律關係主要是銷售者與消費者、或者銷售者與生產者、供貨者等平等主體之間在產品買賣過程中發生的民事法律責任。只要銷售者銷售的產品違反了其所做的產品質量擔保,銷售者就應當承擔產品質量擔保責任。產品質量擔保責任的基本形式是修理、更換、退貨和賠償損失。銷售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銷售者依法向購買產品的消費者承擔了產品質量擔保責任後,屬於產品生產者或者供貨者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供貨者追償。

解析:在選擇供應商時,首先應調查企業規模、生產規模、主導產品、生產設備、檢測人員和設備、過程能力指數、體系認證情況、主要原材料來源、相關經驗、主要顧客及其反饋信息、遵紀守法情況等。

解析:對已通過體系認證的,可關注其反映持續改進的管理評審、內審、糾正措施、預防措施、檢驗與試驗等過程。如果這些方面做得好,說明該企業應具有較好的合作潛力。

解析:企業要在綜合分析零部件的重要性、成本、市場供應情況、供應商的供貨能力和可靠程度,以及與供應商的關係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供應商的數量。

74.D解析:供應商定點個數爲3、供應商級別組合爲A,A,c時,應對兩家A類供應商進行排名,按名次分配訂單,促進C類供應商的提高。

76.B

77.D

解析:質量手冊的內容至少應包括:(1)質量管理體系的範圍, 包括非適用情況的說明及對其判斷的理由;(2)爲質量管理體系所編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對這些程序的引用;(3)質量管理體系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解析:文件是指信息及其承載媒體。媒體可以是紙張、計算機磁盤、光盤或其他電子媒體、照片或標準樣品,或它們的組合。

解析:內審要形成文件化程序,制訂計劃,按規定的時間間隔進行。內審結論是基於可獲得的信息作出的。

解析:管理評審過程的輸入應包括以下信息:(1)審覈結果;(2)顧客反饋;(3)過程的業績和產品的符合性;(4)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狀況;(5)以往管理評審的跟蹤措施;(6)可能影響質量管理體系的變更;(7)改進的建議。

82.A解析:在現代工業化生產中,過程監視是經常採用的一種有效的質量控制方式。

解析:在產品形成過程中,生產者往往通過必要的手段,實施對作業有決定性影響的過程參數進行監視和必要時進行參數調整,確保過程穩定。

解析:產品實現過程的質量控制中,監視和檢驗的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兩者的作用是相輔相成、互爲補充的。

解析:對產品進行監視,要對過程運行、過程參數作出客觀、完整無誤的記錄,作爲驗證質量滿足規定的證據。

86.B解析:監視人員對作業過程應實施巡迴檢查。

E解析:測量設備是爲實現測量過程所必須的測量儀器、軟件、測量標準、標準物質及輔助設備的組合。測量設備不僅包含一般的測量儀器,而且包括各等級的測量標準,各類參考物質和實物量具,與測量設備連接的各種輔助設備,以及進行測量所必須的軟件和資料。輔助設備主要指本身不能給出量值而沒有它又不能進行測量的設備,以及作爲檢驗手段用的工具、工裝、定位器、模具等。輔助設備有時會直接影響測量的準確可靠程度。進行測量所必須的軟件和資料,是指設備使用說明書、作業指導書以及有關測量程序文件等軟件,當然也包括一些測量儀器本身的控制和測量程序。沒有這些資料和軟件,也不能給出準確可靠的數據。總之,測量設備是對測量所包括的硬件和軟件的統稱,對測量設備進行控制,是企業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

解析:爲控制測量過程的實施,不僅需確定該測量過程預期用途下所要求的特性,還需對這些特性進行分析/控制。測量過程的特性主要包括:最大允許誤差、測量不確定度、穩定性、重複性、再現性等。

90.E解析:顧客滿意度是最終的目標變量。

91,ABCD解析:顧客滿意度的原因變量包括:品牌形象、預期質量、感知質量、感知價值。

92.E解析:顧客忠誠是顧客滿意度的結果變量。

93.C解析:這些結構變量在模型中形成了ll種因果關係。

解析:流程性材料產品的特點是:(I)流程性材料可以是固態、也可以是液態和氣態;(2)通常爲有形產品,形態具有不確定性和隨遇性;(3)具有整體的均勻性;(4)具有自然的連續性;(5)形成過程一般也是連續實現的,產品性能不合格時的很難糾正。

解析:常用的檢驗方法有感觀檢驗法、物理檢驗法、化學檢驗法。

解析: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應包括以下內容:(1)規定對不合格品的判定和處置的職責和權限;(2)對不合格品要及時作出標識,以便識別。標識的形式可採用色標、票籤、文字、印記等;(3)做好不合格品的記錄,確定不合格品的範圍,如生產時間、地點、產品批次、零部件號、生產設備等;(4)評定不合格品,提出對不合格品的處置方式,決定返工、返修、讓步、降級、報廢等處置,並作好記錄;(5)對不合格品要及時隔離存放(可行時),嚴防誤用或誤裝;(6)根據不合格品的處置方式,對不合格品作出處理並監督實施;(7)通報與不合格品有關的職能部門,必要時也應通知顧客。

97.D解析:責任部門提出對不合格品的評審和處理申請,根據不合格嚴重程度決定有關技術部門審批、會籤後按規定處置程序分別作出返工、降級、讓步接收(回用)或報廢。

100.D解析:擴展不確定度表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