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執業助理醫師臨牀醫學考點:嘔血及便血

導語:本單元如皮膚與黏膜出現成簇的、細小的成紫色或鮮紅色的毛細血管擴張,提示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在劇烈嘔吐後繼而嘔血,應注意食管貴門黏膜撕裂。此外還需要熟悉嘔血與便血的常見病因,以及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與非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區別。

公衛執業助理醫師臨牀醫學考點:嘔血及便血

  一、嘔血

  ***(一)常見出血病因及出血部位

嘔血的原因甚多,但以消化性潰瘍引起最爲常見,其次爲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再次爲急性胃黏膜病變。

1.食管疾病: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食管炎、食管癌、食管異物、食管靜脈曲張破裂、食管裂孔疝及食管外傷等。

2.胃及十二指腸疾病:最常見胃、十二指腸潰瘍,其次爲服用非甾體消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和應激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變。

3.肝、膽道疾病: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胃底及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惡性腫瘤、肝膿腫或肝動脈瘤破裂出血,膽囊、膽道結石、膽道蛔蟲、膽囊癌、膽管癌及壺腹癌等。

4.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合併膿腫破裂出血、胰腺癌。

5.血液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霍奇金病、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其他凝血機制障礙等。

6.急性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登革熱、暴發型肝炎。

7.其他:尿毒症、呼吸衰竭、肝衰竭等。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生理改變與臨牀表現

嘔血前常有上腹不適及噁心,隨後嘔吐出血性胃內容物。嘔出血液的顏色,視其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胃內停留時間的長短而不同。出血量多且在胃內停留時間短,則血色鮮紅或混有凝血塊,或爲暗紅色;當出血量較少或在胃內停留時間長,則因血紅蛋白與胃酸作用形成酸化血紅蛋白(hematin),嘔吐物可呈咖啡渣樣棕褐色。

嘔血的同時可形成黑糞。成人消化道出血>5ml,可出現大便隱血。出血達50~70ml可發生黑糞(2006、2007)。上消化道短時間內出血達250~300ml,可以引起嘔血。出血量不超過400ml循環血容量的減少可很快被肝脾儲血和組織液所補充,並不引起全身症狀。出血量超過400ml、<1 000ml時,常表現爲頭暈、乏力、出汗、四肢冷、心慌、脈搏快等。若出血量達全身血量的30%~50%(1 500~2 500m1)即可出現急性周圍循環衰竭,表現爲脈搏頻數微弱、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及休克等。

  (三)伴隨症狀、體徵及臨牀意義

1.上腹痛:中青年人,慢性反覆發作的.上腹痛並帶有周期性與節律性,多爲消化性潰瘍:中老年人,慢性上腹痛,痛無明顯規律性並有畏食及消瘦者,應警惕胃癌。

2.肝脾大:脾大,皮膚有蜘蛛痣、肝掌、腹壁靜脈曲張或有腹水,化驗有肝功能障礙,提示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結節,血液化驗甲胎蛋白(AFP)陽性者多爲肝癌。

3.黃疸:黃疸、寒戰、發熱伴右上腹絞痛而嘔血者,可能爲肝膽疾病所引起;黃疸、發熱及全身皮膚黏膜有出血傾向者,見於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及鉤端螺旋體病等。

4.皮膚黏膜出血:常與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的疾病有關。

5.其他:近期有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史、大面積燒傷史、顱腦手術史、嚴重外傷史的嘔血者,應考慮急性胃黏膜病變;查劇烈嘔吐後繼而嘔血,應注意食管賁門黏膜撕裂(20082。

  *(四)食管靜脈曲張破裂與非食管靜脈曲張出血的區別

1.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一般量較大,出血急,多爲鮮紅色,往往有誘因,如進食質硬性或粗糙的食物,偶因腹壓增高而致,常有慢性肝病史或引起門靜脈高壓的疾病史,查體可見肝掌、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脾大、腹水、黃疸等體徵。

2.非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嘔血:若出血發生於胃、十二指腸,一般呈咖啡色,量大時可呈晴紅色,多與食物混雜,往往伴有胃、十二指腸相應疾病的表現;若出血發生於食管賁門,嘔血顏色可鮮紅,但一般量較小,易止血,無引起門靜脈高壓和肝功損害的相應表現。

  (五)出血量與活動性判斷

1.出血量的估計:最有價值的標準是血容量減少所導致的周圍循環衰竭的臨牀表現。應對患者的血壓和心率作動態觀察。如果患者由平臥位改爲坐位時出現血壓下降(下降幅度在l5~20mmHg及以上)、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於l0次/分),已提示血容量明顯不足,是緊急輸血的指徵。如收縮壓低於80mmHg,心率大於120次/分,即已進入休克狀態,屬嚴重大量出血,需積極性搶救

2.嘔血與黑糞的頻度與量:嘔血與黑糞的頻度與量,對出血量的估計雖有一定幫助,但由於出血大部分積存於胃腸道,且嘔血與黑糞分別混有胃內容物與糞便,因此不可能據此對出血量作出精確的估計。

3.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及血細胞比容:據此雖可估計失血的程度,但並不能在急性失血後立即反映出來,且還受到出血前有無貧血存在的影響,因此也只能供估計出血量的參考。

  二、便血

  (一)常見出血病因及部位

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門排出稱爲便血。其常見原因如下。

1.上消化道疾病 見嘔血部分。

2.小腸疾病 腸結核病、腸傷寒、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Crohn病、小腸腫瘤、小腸血管畸形、空腸憩室炎或潰瘍、Meckel憩室炎或潰瘍、腸套疊等。

3.結腸疾病 急性細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及息肉病、結腸癌、缺血性結腸炎等。

4.直腸肛管疾病 直腸肛門損傷、直腸息肉、直腸癌、非特異性直腸炎、痔、肛裂、肛瘻等。

5.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維生素C及維生素K缺乏症、肝臟疾病等。

  (二)不同出血量的病理改變與臨牀表現

便血的顏色、性狀與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在腸道停留的時問有關。上消化道或高位小腸出血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紅細胞破壞後,血紅蛋白中的鐵在腸道內與硫化物結合形成硫化鐵,故糞便呈黑色,更由於附近有黏液而發亮,類似柏油,故又稱柏油便。

若短時間(4h內)出血量超過1 000ml,則大便可呈暗紅色;低位小腸或右半結腸出血,一般爲暗紅色或果醬色;若時間較長(超過l4h)時,大便亦呈黑色;血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僅黏附於糞便表面或於排便前後有鮮血滴出或噴射出者,提示爲肛門或肛管疾病出血,如痔、肛裂或直腸腫瘤引起的出血;阿米巴性痢疾的糞便多爲暗紅色果醬樣的膿血便;急性細菌性痢疾爲黏液膿性鮮血便;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可排出洗肉水血樣糞便,並有特殊的腥臭味。

  (三)伴隨症狀、體徵及臨牀意義

1.腹痛

(1)下腹痛時排血便或膿血便,便後腹痛減輕者,多見於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老年人,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史、於腹痛後出現便血,應考慮缺血性腸病的可能。

(3)慢性反覆上腹痛、且呈週期性與節律性,出血後疼痛減輕者,見於消化性潰瘍。

(4)上腹絞痛或有黃疸伴便血者,應考慮肝、膽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還見於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腸套疊腸、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裏急後重 肛門重墜感,似爲排便未淨,排便頻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後未見輕鬆,提示爲肛門、直腸疾病,見於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及直腸癌等。

3.發熱 便血伴發熱常見於傳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如敗血症、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胃癌、結腸癌等。

4.全身出血傾向 便血伴皮膚黏膜出血者,可見於急性傳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膚改變 皮膚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與門靜脈高壓有關;皮膚與黏膜出現成簇的、細小的成紫色或鮮紅色的毛細血管擴張,提示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6.腹部腫塊 便血伴腹部腫塊者,應考慮結腸癌、腸結核、腸套疊及Crohn病等。

歷年試題

1.成人出現大便隱血陽性時,消化道出血量至少大於(E)

A.10ml

B.9ml

C.8ml

D.6ml

E.5ml

2.成人發生黑糞時,消化道出血量至少達到 (E)

A.5~10ml

B.15~20ml

C.25~35ml

D.40~45ml

E.50~70m1

3.劇烈嘔吐後出現嘔鮮血的情況強烈提示 (D)

A.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

B.慢性胃炎

C.消化性潰瘍

D.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徵

E.食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