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平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觸過知識點吧!知識點是指某個模塊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爲了幫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在《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探索和體會:

一、結合創設情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良好的習慣是形成和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的需要。正如貝弗裏奇指出的那樣,“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學術知識更重要”。

1、興趣是調動學生觀察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情境則是激發學生觀察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創設情境就是通過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讓教學進入情感領域,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並憑藉情境,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而科學課中的觀察活動正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最直接的表現。因此,教師要爲學生做好觀察活動的準備工作,儘量把觀察活動設置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爲學生創設觀察、研究的情境。

2、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感知活動,在沒有明確的感知任務時,對象往往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明確了目的任務去知覺某一事物,知覺的對象就比較完整清晰。因此,必須養成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選擇地進行觀察的習慣。由於任何事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繫,

而且與其他事物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繫。因此,爲了提高觀察的精確性,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就應該有步驟有條理地進行全面觀察,並分清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最後還要培養好重複和長期觀察的習慣。因爲很多事物的發展特別突然、迅速,由於觀察速度跟不上,還沒觀察清楚,現象就消失了。所以重複觀察才能使結果更爲可靠。另外,由於觀察時,出現的次要現象更加吸引人,容易窺視對主要現象的觀察,只好再進行重複觀察。爲了增強觀察的持久性,還必須培養長期觀察的習慣,如飼養小動物、種植植物等,必須長期地堅持觀察。觀察時要有觀察記錄,記錄要做到準確、具體。

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心理品質。

觀察時要細心,即觀察時要細緻,不放過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不細心就不能深入事物的精微,就不能留下深刻的記憶,就概括不出事物的規律。所以觀察不僅要親眼看,還要深入看,要方方面面、裏裏外外、周密細緻、精細觀察。但是單單有細心還不夠,觀察事物時更要有耐心。對複雜事物的觀察,特別是創造性的觀察,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需要有頑強的毅力。有些現象稍縱即逝,需要進行重複觀察;有些現象變化緩慢,需要長期觀察;有些現象因實驗失敗,需要再實驗進行重新觀察。這些都需要耐心,沒有耐心,就不可能獲得可靠、準確、理想的觀察結果。

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當好學生科學觀察的引領者。

科學課上,教師的作用不是告訴,更不是灌輸,而是幫助,是引導學生把研討朝中心問題方向靠。

1、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興趣,培養其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的培養,不是靠別人哺育式地灌輸的,而是要靠自己在觀察實踐中“悟”出來的。剛開始觀察時,學生免不了要胡想、胡說、胡幹,但在觀察活動中會慢慢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步驟,然後教師再引導他們“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

2、給學生提供儘量多的觀察機會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主要是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此外,科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使得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找到可供觀察的實例,引導學生去觀察和思考。由於這種觀察活動的對象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象,並且由學生本人相對獨立地進行觀察,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對於其他能力的發展也有着積極的作用。

四、教給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沒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不到較好地培養,因此,讓學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

1、順序法。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都有各自的“序”,在空間上有各自的位置,在時間上有各自的發展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觀察時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做到心裏有個觀察的“序”。也就是說先看什麼,後看什麼,要有一定的次序。只有觀察有序,才能達到觀察的目的。順序法可分爲方位順序和時間順序。

(1)方位順序法。由整體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體;先上後下或先下後上;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由表及裏或由裏及表;先中間後兩邊或先四周後中間;定點觀察或移點觀察

(2)時間順序法。即按觀察對象的先後發展順序觀察。如指導學生觀察一天中太陽下的物體變化,觀察蝌蚪的發育過程等。

無論是方位順序觀察還是時間順序觀察,它們並不是孤立的,如果只用一種觀察方法貫穿於一次觀察全過程,就不可能觀察得全面、細緻。因此,只有用多層次、多角度的觀察方法,圍繞觀察目的進行觀察,才能真正把握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變化。

2、比較法。比較是人們認識自然事物或現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科學教學中,運用比較觀察容易發現自然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異同。

3、推斷法。在科學教學中必須引導他們學會邏輯的判斷和推理,把觀察同思維的間接性與概括性結合起來。只有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觀察,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實驗前、實驗中及實驗後進行有根有據、合情合理地推論訓練,纔有助於學生掌握觀察中的推理方法,才能真正把“觀”與“察”有機結合起來。

4、想象法。在指導學生觀察時,教師若能適時啓發學生想象,就可使觀察插上翅膀,意境更加廣闊,從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總之,教師在《科學》教學中,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合理運用各種方法和工具,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綜合素質。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焦國華文檔 [篇2]

眼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戶,而善於觀察是認識世界、吸取知識的手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指出: 解放兒童的眼睛,讓兒童自己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培養自己的觀察力。觀察並不是就這樣隨便看看,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這一過程去了解和認識觀察對象的內在。幼兒從其一出世起,就積極地向周圍世界進行探索。《綱要》指出3歲兒童就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們會注意到:有的孩子對什麼都感興趣,總是向成人提出“這是什麼”“爲什麼”等各種問題;而有的對眼前的變化“視而不見”,這讓孩子失去了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機會,影響了孩子的發展。因此,觀察力的培養和發展對幼兒自主探索學習世界具有重大意義,是智慧開啓的重要能源。

一、從“興趣”入手,引導幼兒樂於觀察

幼兒期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只有對有趣好奇的事物產生濃厚興趣纔會集中,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美國學者杜威認爲:“興趣是刺激兒童學習的最好形式。”其實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無數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只要我們善於捕捉到適時地正確引導幼兒去觀察,去發現。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小羽興奮地叫到:看那個雲像小兔子。這時許多小朋友紛紛擡頭去觀察天空中的雲朵,“這個像大象、那個像大青蟲”“那裏怎麼有一條線,天空中誰去畫的線”,“我知道,我知道,我爸爸和我說的那是天上的飛機飛過時畫的”我們班的“小博士”馬上搶着回答,根據這一現象,我抓住這機會讓幼兒再觀察其他的雲朵,從中發現雲朵在不停的變化。

經過實踐發現在戶外活動、遊戲、散步等自由、輕鬆的氛圍中最容易捕捉到孩子的興趣。從那天起我們班的幼兒就多了一項樂趣,觀察雲朵。培養他們觀察力的同時也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有一日,天氣晴朗沒有云,孩子們很失望,我適時的擴充他們的詞彙:“今天天氣晴朗,一朵雲都沒有,有一個好聽的詞語叫“晴空萬里”。日常活動中我們要懂得保護和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激發他們觀察的興趣。

有了觀察興趣,還必須在觀察方法上加以指導。孩子並不是天生善於觀察,幼兒的觀察條理性差,如果孩子不會用正確的方法觀察事物,而是東看看、西瞧瞧,就會把要觀察事物的重要特徵遺漏掉。不但達不到觀察目的,還會形成不良觀察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幼兒觀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讓幼兒學會有目的的、自主全面的、細緻的觀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 教給幼兒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首先,要教幼兒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讓幼兒學會從上到下、由裏到外、從左到右、從遠至近(或由近及遠)、由整體到局

部有順序地觀察。如有一次我帶幼兒進行寫生活動——畫大樹。爲了讓幼兒把樹畫得更好,我先組織幼兒站在遠處看,有的幼兒說:“大樹遠處像一座寶塔;”有的說:“大樹像把深綠色的大傘;”接着我又讓幼兒站在近處觀察,啓發幼兒講出樹的樹幹、樹枝、樹葉的顏色、形狀。像這樣,有順序、有步驟的觀察,就能看到事物的特徵和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畫出來的畫當然更逼真,更有活力了。

其次,教幼兒根據事物的主要特徵進行比較觀察。如有一次教幼兒認識蘋果和梨子時,我就讓幼兒把兩者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它們的外形、表皮及果肉、果核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對照、比較,對蘋果和梨子的分辨就更清楚、明確了。

三、 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

客觀事物的特徵是多方面的,如:色、香、味、軟硬、光滑、粗糙、大小、冷熱、形狀、聲音等。在幼兒觀察時,要充分運用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徵,讓幼兒多看、多想、多聽、多講、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幼兒對事物的印象。如觀察小雞,除了看它的外形,可以讓幼兒用手去摸一摸小雞的絨毛和尖尖嘴,用米喂小雞。如認識水的時候,讓幼兒多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倒一倒。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官感知,知道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可以流動的液體等特徵。通過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活動,不僅能讓幼兒學得積極、生動、愉快,還可以培養訓練幼兒各種感官的敏捷性。

四、爲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適宜的觀察對象。

我們着重爲幼兒的觀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爲幼兒提供適宜的觀察對象。首先我們把教室裏的布臵重新調整了一下,去掉一些多餘的東西,使佈局整潔乾淨;其次,在色彩布臵上儘量不雜亂,使幼兒在一個輕鬆和諧的環境下進行觀察。同時,還提供了一些引起幼兒注意的觀察對象,如自己種植的植物,引導他們去觀察,憑藉自己的感官尋找其中的祕密。這樣不僅激發幼兒的觀察興趣,而且還幫助幼兒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促進觀察力的發展。又如,幼兒在活動和遊戲過程中發現了蝸牛的蹤跡。他們這時很想知道蝸牛長得怎麼樣,喜歡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它們是好是壞?我們老師就針對幼兒的興趣,帶領幼兒去抓蝸牛。我們選擇陰溼、背光的地方尋找。這樣,在捕捉的過程中,幼兒通過看、摸、抓等感官活動,初步知道蝸牛的外形特徵,瞭解了蝸牛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培養了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同樣的方法,還讓幼兒觀察了許多東西,使幼兒在探知過程中逐步提高了觀察能力。

五、教幼兒做好觀察記錄,寫好觀察日記。

觀察過程中,老師要教幼兒學會做觀察記錄,寫好觀察日記。這樣做,便於幼兒做好觀察總結。如:我們班有一次組織主題活動——蔬菜,班上的幼兒種了油菜,沒過幾天,孩子們就發現黑色的種子裂開了小縫吐出了小芽芽,孩子們都非常高興。我就提醒他們把觀察到的情況畫下來,並要求他們每天認真觀察,就像給種子拍好成長的“小照片”,孩子們細緻地觀察着“什麼時候小芽芽長大了一些、小芽芽長出了嫩綠的小葉、小葉子變成了大葉子”等等。孩子們在種植、管理、觀察、發現的過程中,觀察力得到了提高,獲得了更完整的知識。

六、鍛鍊孩子表達觀察結果的能力

幼兒觀察後,教師要讓幼兒通過講述、舞蹈、繪畫、做做玩玩等表現自己的觀察情況和感受。如觀察各種各樣的汽車時,我引導幼兒用語言描述他們觀察到的車的外形性能,允許幼兒在觀察中互相交談,鼓勵幼兒提出問題。觀察回來,我教幼兒唱《小汽車》的歌曲,讓幼兒玩開汽車的遊戲。組織幼兒畫、拼、塑造、製作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在這個講、做、玩、想、唱的過程中,既鞏固了觀察所得的知識,又加深了觀察所得的印象,對事物的認識就更全面、更深刻了。

總之,觀察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其成長過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沒有觀察,幼兒就不可能對客觀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獲取完整的知識;有了好的觀察力,幼兒就等於有了一把認識世界的“金鑰匙”。

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也是習慣。一個班級, 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如此,對於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生而爲人,每個人都需要踏踏實實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習慣正是幫助我們構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

好習慣是一個人終身的財富。習慣是一個人的資本,你有了好習慣,你一輩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壞習慣,你一輩子有償還不了的債務。

管得住自己,你是習慣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習慣的奴隸,做主人還是做奴隸;全在於自己的選擇。行爲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

許多學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學習習慣。

例如:1、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吃東西或一邊看電視,一心二用;

2、沒有養成記事本記錄每天要做的作業題的習慣;

3、家庭沒有制定出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導致孩子學習和做作業,效率低下。

4、在學習和做作業時,不認真,不專心,審題不嚴,書寫不整潔;

5、缺乏自己整理書桌用品和收拾書包的習慣;

6、依賴思想嚴重,缺乏自己獨立思考的解題能力,總是希望老師、家長能告訴他怎麼做等等。

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我認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緊抓好:

一瞭解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個性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個性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學習目標和學習態度。因此,只有瞭解了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才能發現原有習慣優缺點,纔能有的放矢的培養和教育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是通過下面情況瞭解學生原有的學習習慣的:

1.班會問卷法 就是利用特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書面問卷調查。

2.平時觀察法 就是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等外在表現來分析研究學生的學習習慣。

3.階段談心法 就是通過找個別學生談話來了解學生學習習慣。

4.利用家長會,尤其班主任都知道期中的家長會遠比期末的更重要。與其開全班的通報性質的家長會,不如分別開些目標更爲具體的。如:針對尖子生的家長會(關鍵在於樹立高目標,放眼全學年,乃至全省,一定要充滿鬥志),學習困難學生家長會(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心理素質、不畏困難),進步趨勢明顯的學生家長會(鼓舞幹勁,指導學法,注重能力培養,從題海中走出來),紀律較差的學生家長會(注重對意志、情感、興趣、性格等心理素質的培養,完善道德人格)等等。主題明確,那麼家長必定會以極大的熱情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家長會主題明確了,效果就會更加明顯。

二言傳身教,樹立良好自身形象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時處處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

三自細節抓起,奠定學生髮展的基礎

作爲數學老師,我常常跟學生說,數學想提高成績必須每天把作業訂正好,別小看訂正作業這件事,如果你每天的作業只是做完了,而不知道哪裏錯了,不去訂正,那就等於你沒做作業一樣,不會的還是不會。因此,我在教學中很重視學生的總結改錯,讓每個學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清,特別是週末的總結改錯,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細節決定成敗,讓學生有自己的學習計劃

學生應該有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嚴格遵守學習計劃有很多好處:

1.學習計劃表可以幫助你克服惰性和倦怠,尤其是當它配合一個自我獎勵制度時會更加有效。

2.如果你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完成你的學習,那麼學習便不會給你帶來太大的壓力。

3.學習計劃表可以確保你不會浪費時間,使你有時間做其他該做的事。

4.學習計劃表可以使你瞭解自己的學習進度,讓你清楚地知道哪些事等着做,又可以幫助自己對先前的學習做個評價。

五注重班級學習環境,加強學校文化建設

住宿制學校,學生的學習時間大部分在學校,學習環境、文化氛圍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班級和學校的文化建設,優化學生的學習環境,創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潤物細無聲”,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在我們的學校,校園文化、班級文化、走廊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從衛生、學習、做人等方面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創造了條件校園裏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氛圍,無時無處不在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六利用班會培養自主能力

自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它能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成爲學習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覺性,學生就會心甘情願地、積極主動地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教師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是的,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裏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爲教育者,就要積極地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經常努力給學生創造機會,我把班級分成了四個小班級,每個小班級都有一個正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成立學習小組,讓他們管理自己的班級,四個班級一起開展競賽,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的提高了,每個小組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了,平常的自習基本不用我操心了,他們成了學習和管理的主人,我成了名譽班主任。

七努力養成以下幾個好習慣:

1、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2、注重學習效率的習慣

3、團結合作的習慣

4、不恥下問的習慣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學模式一直是“滿堂灌”,一堂課老師自己不停地講,學生就如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小鳥,只顧着張着嘴巴被動地接受着“食物”。現在雖說實施課改了,極力批判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但是學生自主學習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大多數老師還是習慣於“硬性地灌”。其實,爲什麼不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呢?多給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面對新知識,先讓他們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個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組,幾個學生一個小組,在一起討論、分析,然後得出他們的結論。而我們老師不妨也做一個“懶老師”,有些問題不包辦代替,只是啓發和引導學生,讓他們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決。

我們在考慮好習慣培養的同時,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尊重孩子的習慣。曾經有個家長,逼孩子改用右手寫字,孩子不習慣,寫的字歪歪扭扭,家長仍然不一不撓,非要孩子字寫得端端正正,結果孩子就此失去了寫字的興趣,反而因小失大。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對於孩子的習慣我們也應該要持端正的態度,不能不管不問,但也不要過於硬,這樣也會起到反效果。所以尊重孩子的習慣也很重要。

不過,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那就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對待學生進行長期堅持。所以,對於培養好習慣可以做到以下幾點:1.要堅持。2.要從細微處着手。3.要有強制性訓練。

多一個好習慣,心中就將多一份自信;多一個好習慣,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機會和機遇;多一個好習慣,我們生命裏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所以,爲了孩子,從現在開始重視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吧。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質量的重要保證,高質量的學習讓學生快樂,也讓我們老師、家長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