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國學書苑

《周易》即《易經》,是傳統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周易國學書苑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周易國學書苑

  《周易》內容提要

周者,周代也;易者,變易,簡易,不易也。《周易》乃羣經之首,原爲古代占筮之書及其解說,後被列入儒家經典。《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有時稱爲《易經》或《古經》,是在專門從事卜筮的巫史們長期經驗和記錄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傳是戰國時人對經的解釋說明,又稱《易傳》。《易經》分爲六十四卦,《易傳》分爲七種十篇,漢代學者稱之爲“十翼”,“翼”即輔翼經文之意。

《周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淵藪,奠定了中國哲學的一些基本範疇和基本觀念,如“陰陽”,對立統一的思想等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爲深遠。至今,上至鴻儒碩學,皓首窮經,下至街頭卜者,研讀謀生,無不奉爲圭臬,淺人淺解之,深人深究之,可謂是十三經中最深奧、最神祕的一部書了。“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作爲中國人,此書不可不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周易》、安徽阜陽漢墓出土竹簡《周易》爲目前所知最早文本。其傳世經文刊本有宋巾箱《八經》本、明弘治九年莊刻本。舊注有北京圖書館藏三國魏王弼《周易注》宋刻本、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本等。今據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本整理。

  《周易》性質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麼性質的書,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筮書,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歷史書,也有人主張《周易》是一部哲學書等。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着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其性質也有所不同。

一:從《周易》產生以及早期應用看,它是一部筮書,爲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在中國早期的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產生對鬼神的崇拜。當人們屢遭意外的天災人禍打擊後,就萌發出借助於神意預知這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爲所帶來的後果的慾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他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故《周易》純是滿足當時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需要而產生。

《周易》產生後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用於占筮,在《春秋左傳》和《國語》中就記載了 22個運用《周易》占筮的事例。在春秋時期,《周易》主要用於筮佔,爲人們行爲提供指南。

二:經過演化,成爲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

從《易傳》對《周易》解說看,《易傳》注重《周易》的筮佔功能,並且明確地告訴人們《周易》是使人們順從天意,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同時,在《易經》中包含了比較完整的《周易》筮佔的方法一一大衍法。

到了漢以後,《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侷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則更勝其老師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了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爲《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爲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爲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爲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就解經說,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爲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爲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爲首的黃老學派。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髮揮《周易》經傳文。嚴遵著《道德經指歸》,以《周易》之義解釋《老子》。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學。此派易學最重要的是卦氣說和納甲說,將《周易》的卦與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將《易》坐實爲一個定型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裝進不同的內容,框架的各個部分也可以由其規則推論而知,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暗示、象徵等進行範圍廣闊的意義詮釋的有效性。漢易的象數傳統對後世易學影響極大。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爲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王弼非常重視《周易》的解釋學傳統,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說,主張通過卦象獲取卦義,而獲取卦義後就可忘掉卦象。這一說法的核心在通過解釋學即象以見義,而一義能表現爲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執定。

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後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爲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爲,《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相狀,而是一種道理。世界是一種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六十四卦是這個總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體現,雖然代表六十四種境遇,但它經過解釋,可以代表天下無盡的境遇。

在《周易程氏傳》中,對於易學、理學的概念和範疇有很多解讀,這些解讀主要圍繞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從而服務於“內聖外王”的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在《周易程氏傳》中,從道德形上學的“理”,到踐履完成它的工夫“誠”,都有一定的詮釋,這不僅充分體現了程頤高度推崇、弘揚儒家人倫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還爲人們從本體到工夫,從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條非常可行的實現“內在超越”之路徑。

朱熹在評論程頤《易傳》時說:“《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處。”就是說,《周易程氏傳》將《易》來做個載體講他所見的道理,或者說是借《周易》卦爻發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故無一句講到卜筮,通篇皆在講事理。朱熹還說:“伊川見得個大道理,卻將經來合他這道理,不是解易。……他說求之六經而得,也是於濂溪處見得個大道理,佔地位了。[10]”這也是說,程頤先熟讀六經,尤其於周敦頤處特有穎悟,以此中義理爲基礎,然後借《周易》發揮所見。不是伊川解釋《周易》,而是《周易》解釋伊川。

程頤的這種易學觀,對王夫之影響很大。王夫之以《周易》爲道德訓誡之書,就是在程頤這一基調之上繼續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頤以《周易》爲言理之書,作《周易本義》,欲恢復《周易》本爲卜筮之書,後來的易學家從中發揮出道理這一本來面目,強調《周易》的卜筮性質。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廢卜筮而講道德訓誡,重點放在知得卜筮結果之後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訓而避凶趨吉。

王夫之是在吸取了程頤、朱熹的易學觀後,在理學觀念的支配與影響下產生的易學形態,所以道德意識、人格修養意識在他的《周易》解釋中處於壓倒一切的地位,其所講的道理則是在聖人觀念的支撐下,以道德人格的養成爲目的,以境界指引、道德訓誡爲主要內容。後者具有更多的倫理意味。在王夫之的解釋學中,人格—包括道德修養、知識積累和境界昇華諸方面的實際作爲——在解釋活動中起着決定性作用,它不是單純的知識取向所能替代的.。所以王夫之在此段解說之後,緊接着就批評了純知識取向對解釋《周易》系統所發生的歧異:“若何晏、夏侯湛之徒,以老莊之浮明,憑其權謀機智,而自謂極深而入神,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無他,誠與妄之分也。

在現代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哲學史研究領域,《周易》一直被視爲占筮書而難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認其爲傳統社會官學典籍,另一方面又認爲是占筮書而棄如蔽履。20世紀60年代末,臺灣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80年代以來,《周易》開始爲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羣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地下發掘出來的《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爲主,相繼出版和發表大量高質量專著、論文;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羣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並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爲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爲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 。

《易》是用來研究天地奧祕的工具,本身無思無爲,不具有言告的功能,但在易簡的形式中寓託着深刻的道理。它以陰陽二種爻的上下往來表示萬物的衝突、和諧、運動變化。但這些作用的發生實際上靠的是研究者自己的解釋,《周易》的作用實際上是佔問者解釋的作用,《周易》的性質實際上是佔問者解釋的性質。所以,用《易》者必是知《易》者,知《易》者必是知天地萬物之誠者。

周易的創制與正確應用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從其製作說,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了知萬物之情狀,故創制卦爻以摹擬天地萬物的變化。而對於《周易》的解釋又還原爲對天地萬物的理解。這一來一往之中,人的思維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了提高。從自然到人文,從天文地理到易卦系統,這是人的抽象、濃縮、凝聚、象徵等思想方式的提高。人不是在自然本身中把握世界,因爲人總是被自己所處的時空所拘限,不可能完全跳出經驗的圈子。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世界裏,人們以此境遇、事項爲基礎,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積累起來的知識,試圖把握整個世界,刻畫人類最主要的活動。人通過自己的創設,爲更加全面、更加廣泛地瞭解世界,提供了可能。但人對易卦世界中的東西的把握,最終受制於人自己所達到的知識高度、人格高度。“問之即應”,實際的應者是解釋者;“用之即效”,這個效果來源於對真實世界的明澈把握。

  《周易》本書目錄

上 經

下 經

繫辭上

繫辭下

說 卦

序 卦

雜 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