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國學書苑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戰國策國學書苑,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戰國策國學書苑

  《戰國策》主要內容

《戰國策》者,戰國遊士輔所用之國,爲之策謀,故名之,爲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三十三篇,四百九十章。非一時一人之作,最初也沒有統一的名字,“或曰國策,或曰國事,或曰短長,或曰事語,或曰長書,或曰修書”,劉向在整理編訂爲一書之後,才確立了現在的書名。《戰國策》爲敘事體,以記言爲主,以國分類,各自成策,反映了各諸侯國之間尖銳複雜的兼併鬥爭和謀臣策士往來遊說的言行,開以人物爲中心的紀傳體之先河。

《戰國策》對歷史記敘的忠實性不敢恭維,記敘史實簡略,又有頗多失實之處。不似《左傳》,有濃郁的神的色彩,這裏活動的主角完全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戰國的辨士、處士、隱士,拋開了道德、善惡的評判,反映士的獨特價值,從人格力量上予以肯定,可以說,《戰國策》反映了另外一種真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心態真實,作者往往對自己的人物過分偏愛,傾慕非常,不惜以犧牲史實爲代價。

戰國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翻開《戰國策》,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向你敞開,這是一個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而又從容不迫的世界,別出心裁的寓言、風趣形象的比喻,或體驗錦衣還鄉、指點江山、易水送別之豪邁慷慨,或深味落魄江湖、功敗垂成、寄人籬下之炎涼無奈,你可以遊走於“戰國七雄”之間,彷彿時間與空間尚未腐蝕掉舌尖的鋒芒與力量,男兒不配劍,同樣可以笑傲人間。

最早爲《戰國策》作注的是東漢的高誘,至北宋曾鞏合諸家之本作了訂補。南宋時,在曾鞏補編本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兩家注本:一爲剡川姚宏注本,頗忠於原作,對原本的訛文異字和殘缺之處也能闕疑待證,成於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不久即有刻本行世,後經清代黃丕烈影寫復刻,收入《士禮居叢書》,流傳極廣,今通稱姚本,其中包括高誘殘注和姚宏續注。另一爲縉雲鮑彪注本,對原書作了重新編次,按國別分爲十卷,章次也有調整,各國之下,按《史記》標出君王世次,分隸策文於其後,隱含編年之意,所作之注遠較高誘爲詳,缺點是有時改易舊文,不免武斷。有鑑於此,元吳師道復據鮑本作《戰國策校注》,對鮑本之誤有所更正,有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刻本。《四庫總目提要》稱:“古來注是書者,固當以師道爲最善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本《戰國策》即據此影印,今通稱鮑本。1987年巴蜀書社出版的繆文遠著《戰國策新校注》,在前人校注的基礎上,參考新出土的竹簡、帛書、銅器、石刻等,是目前較好的注本。通行本有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折校點本。

  《戰國策》基本簡介

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也稱《短長書》。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爲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戰國七雄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內容史實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爲《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爲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爲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爲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爲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寫唐且在秦廷中挺劍脅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一類內容,與其說是歷史,還不如說是故事。《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爲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爲資,據時而爲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爲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併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爲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爲怪。

名篇介紹

蘇秦以連橫說秦(成語前倨後恭的出處)

馮諼客孟嘗君(成語狡兔三窟、高枕無憂的來源)

趙且伐燕(成語鷸蚌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漁翁之利的來源)

  《戰國策》本書目錄

卷一 東周

卷二 西周

卷三 秦一

卷四 秦二

卷五 秦三

卷六 秦四

卷七 秦五

卷八 齊一

卷九 齊二

卷十 齊三

卷十一 齊四

卷十二 齊五

卷十三 齊六

卷十四 楚一

卷十五 楚二

卷十六 楚三

卷十七 楚四

卷十八 趙一

卷十九 趙二

卷二十 趙三

卷二十一 趙四

卷二十二 魏一

卷二十三 魏二

卷二十四 魏三

卷二十五 魏四

卷二十六 韓一

卷二十七 韓二

卷二十八 韓三

卷二十九 燕一

卷三十 燕二

卷三十一 燕三

卷三十二 宋衛

卷三十三 中山

劉向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