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學教師證考試《教育學》仿真題答案

>>>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2016年中學教師證考試《教育學》仿真題答案

1.【C】[解析]17世紀偉大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爲班級授課制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他提出了“一個教師同時教很多學生是可能的”假設,進而對課堂教學的課程、時空模式、班級組織等進行了界定。

2.【A】[解析]略

3.【C】[解析]綜合課程又稱廣域課程、統合課程、合成課程。

4.【C】[解析]從形態上看,我國現行的學制是從單軌學制發展而來的分支型學制。

5.【B】[解析]略

6.【B】[解析]個體身心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它反映了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它表現爲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即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中身心發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徵。

7.【D】[解析]後現代主義課程論,在這方面最爲著名的是美國學者多爾。

8.【A】[解析]神話起源說是人類關於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觀點。

9.【C】[解析]社會問題課程是核心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即以當代社會問題爲中心組織的課程。

10.【A】[解析]重要他人是指對個體社會化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具體人物。

11.【D】[解析]同輩羣體是指因年齡、地域、觀念、興趣、活動類型、發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較自發地形成的羣體。導致學生形成、加入同輩羣體的主因是學生對平等的追求和期望,因爲同輩羣體對其成員具有“保護功能”與“發展功能”。

12.【B】[解析]教育的個體功能也可稱爲教育的本體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13.【B】[解析]教師文化形象是教師的核心形象。

14.【A】[解析]《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系統地論述教育教學思想的專著。

15.【C】[解析]對學生認知評價當中使用最多、最經常和最便利的方法是測驗。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6.【A、B、C、E】[解析]略

17.【A、B、C】[解析]略

18.【C、D】[解析]略

19.【A、B、D、E】[解析]略

20.【A、B、C、D、E】[解析]教師要想真正成爲研究者,應當具備以下素養:

(1)有對於教育教學改進的熱情,有對於教育教學問題研究的意識。

(2)有終身學習和思考的習慣,及時瞭解和把握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新動向與新知識。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學研究體現客觀、科學的本真特性。

(5)具有獨立的研究精神。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21.學生心理障礙:是指學生在學校生活和其他社會生活的矛盾衝突下,不能很好地適應差異,產生了心理異常和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

22.學校教育:是指以學校爲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是一種主導性的現代教育形態。

23.形成性評價(課程):是指貫穿於校本課程各個階段或整個過程的評價。它比較注重細節的分析,旨在尋找原因,及時發現問題,使課程更加趨於合理。

24.教育評價:是指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下,依據確立的教育目標,通過使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科學判定的過程。

25.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規定了某一教育階段的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後,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期望實現的程度,它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26.簡要說明當代教育學的發展趨勢。

答:20世紀末的教育學的新的特徵:

(1)教育學研究的問題領域急劇擴大。

(2)教育學研究基礎和研究模式的多樣化。

(3)教育學發生了細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學科體系。

(4)教育學研究與教育實踐改革的關係日益密切。

(5)教育學加強了對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學的元理論。

27.簡要說明教育對文化的作用。

答:(1)教育的文化傳遞、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與創造功能。

28.簡述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答:(1)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

(2)教育促進個體行爲的社會化。

(3)教育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

29.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答:(1)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4)爲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30.簡述我國教育目的實現的策略。

答:(1)正確領會和把握全面發展。

①與西方的全面發展不同。

②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發展、均衡發展。

③不是忽視人的個性發展。

(2)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①這是我國的教育目的決定的,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

②從歷史發展看,我國既有全面發展教育的正面經驗,也有忽視全面發展教育的反面經驗。

③現代科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等均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知識與能力、才能與品德等諸方面在構成完整、完美個體中的相互聯繫性和制約性。

(3)正確認識和處理各育關係。

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要注意避免兩種片面的傾向:一是隻注重各育之間的聯繫性和相互促進性而忽視各育的獨特功能;二是隻注重各育的區別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視各育相互促進的作用,甚至把它們割裂開來、對立起來。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實踐性缺失。

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來時刻校準教育實踐活動的方向,把它作爲衡量、評價教育實踐的根本標準。真正的教育目的在實踐中被遺失,教育實踐背離了教育目的的宗旨,這是我國當代教育亟待解決和防止的'重要問題。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1.試述教育的個體功能。

答:(1)教育對個體發展的正向功能。

1)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

①教育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

②教育促進個體行爲的社會化。

③教育培養個體的職業意識和角色。

2)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功能。

①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發展。

②教育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形成人的獨特性。

③教育開發人的創造性,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2)教育的個體謀生和享用功能。

1)教育的個體謀生功能。

①通過個體社會化,將社會文化行爲規範傳遞給新生一代,使他們獲得未來社會生活或職業生活中相應的角色和意識,以便他們在進入社會生活時能儘快地適應新環境。

②教育要傳授“何以爲生”的本領,教人“學會生存”。

2)教育的個體享用功能。

①人的成長必須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爲人”。

②受教育過程是一個通過促進個體發展不斷追求自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知識的傳授,促進人的知情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從而造就了自由人。

(3)教育對個體發展的負向功能。

①標準化的教學束縛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②過重的學業負擔,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

③學校管理模式對學生管得過寬、過嚴,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創造性的培養。

32.分別闡述當代教育目的的社會價值取向和人的價值取向中應注意的問題。

答:(1)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①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爲指導。

要把人一社會一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爲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根本價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單向度、片面化。

②適應與超越問題。

適應,即指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於對現實社會當前的肯定關係,在體現現實社會當前的要求、滿足現實社會當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適合順應狀態。

超越,即指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於現實社會當前的發展趨勢或可能,在體現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要求,滿足現實社會未來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狀態。

教育目的的社會價值取向要堅持適應性與超越性的統一。首先,不能侷限於在理論上抽象思考兩者統一的合理性,還要探索兩者統一在實踐上的可行性。不能把這種統一變成僵化的理論,而要努力使其成爲鮮活的實踐。其次,在實踐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絕對化思維。最後,在實踐中要從現實及未來發展的方向來把握教育的連續性,體現適應與超越的統一。

③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問題。

教育的功利性,體現教育在社會中的功利性價值。教育的人文性,體現教育在社會中的人文價值。因爲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必然反映和滿足社會的要求,這種要求包括社會物質、經濟發展方面和社會精神文化方面。從社會的這種內在要求看,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要堅持功利和人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

④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只注重民族性,導致自身發展的落後和被動。只注重世界性,導致國家或民族特點的消解。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向,在實踐上需要對民族性和世界性予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一是正確理解和把握民族性,避免僵化和封閉。二是正確理解和把握世界性,避免盲目性。

(2)人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①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問題。

社會化一般指個體在出生後的發展中,習得社會文化規範、價值觀念和行爲習慣等,並藉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過程。個性化一般指個體在社會適應、社會參與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獨特性。

社會化和個性化是人自身發展的兩個相互對應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發展的重要標誌。人的發展與完善,就在於社會化和個性化兩者的和諧與統一。失去社會化的個性化,極易導致個體的過分自由;失去個性化的社會化,極易導致社會創造活力的抑制,單純強調或重視人的社會化價值或人的個性化價值,都是不可取的。人的社會化,應是個性化了的社會化;人的個性化,也應是社會化了的個性化。

②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問題。

理性即人在認識和行爲方面表現出來的理性遵循,以及運用理性來揭示或把握客觀對象的普遍性本質和規律,來看待或處理問題的特點等。非理性即人在認識和行爲方面表現出來的非理性遵循,以及運用非理性來把握或說明客觀對象或事物,來看待或處理問題。

純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理性與非理性各有長處與侷限性。

③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問題。

科技素質指與人認識、作用於自然,與人從事物質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素養、品質及能力發展的水平。人文素質指與人認識解決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問題、與人從事社會價值建構活動密切相關的人類文化、價值方面的素養、品質及能力發展水平。

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在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價值取向上,首先必須要擺脫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哲學觀的片面性。其次要充分認識和理解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性。最後,要充分認識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有機培養的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