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學教師證考試《教育學》全真模擬題答案

>>>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單選題

2016年中學教師證考試《教育學》全真模擬題答案

1.B【解析】學校的辦學方向、水平、效益等各方面工作的評價都必須以教育目的爲標準和依據。

2.C【解析】人因爲某方面具有缺陷,而其他方面異常靈敏,說明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

3.A【解析】洛克認爲,人的心靈如同“白板”,外部力量決定了人的發展,因此屬外鑠論。

4.D【解析】題幹是教育無目的論的主要思想。

5.D【解析】題幹是目標管理的解釋。

6.C【解析】人身權包括人身自由權、身心健康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等,因此它是公民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內涵最豐富的一項權利。

7.A【解析】沒有正確的道德認識就不可能產生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行爲習慣,因此,知是其他要素的基礎。

8.C【解析】德育內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範,是受教育者內在化的客體。

9.C【解析】“習”與“溫”皆指複習、鞏固,因此體現了鞏固性原則。

10.B【解析】分組教學是爲彌補班級授課的不足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

11.C【解析】教育要擴大規模和加快速度,必須有足夠的人、財、物的投入,而這些只有在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後才能實現。、

12.A【解析】環境爲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一

13.A【解析】任何一種政治經濟制度的鞏固、維持都需要有新的接班人,而這些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的。

14.B【解析】論辯是蘇格拉底的教學風格。

15.C【解析】通過對教育理論的瞭解可知,在教學的要求、內容上的“一刀切”嚴重違背了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16.C【解析】讓什麼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17.C【解析】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承擔教化任務的是教師,因此教師職業是促進個體社會化的職業。

18.B【解析】教學大綱不僅是教師教學的直接依據,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19.A【解析】布魯納主張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

20.C【解析】複式教學是兩個以上年級內進行的,與學生多少無關,主要取決於教師的多少,而且複式教學情景下,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學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只有C是正確的。

21.D【解析】“明禮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階段我國大力倡導的道德規範,這說明道德具有繼承性。

22.C【解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彙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思想,也包括了他的教育思想。

23.A【解析】校園文化是學校創立的爲保證各種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一種文化形態。

24.A【解析】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規律,教育必須順應這些特點,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25.D【解析】每個個體在其早期與社會實踐接觸的機會少、範圍窄,更多地表現出的是自然屬性的一面。

26.C【解析】學科專家對學科的知識內容、發展趨勢、一般功能及其與相關學科的聯繫非常熟悉,所以他們的建議是確定課程目標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27.C【解析】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

28.A【解析】學習興趣、求知慾和責任感等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學習動機,它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

29.A【解析】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30.C【解析】社會、知識、兒童是制約課程改革的三大因素。

  二、多選題

【解析】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社會出現了剩餘產品,使一部分人從生產中分離出來,這爲學校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人力資源。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了文字,爲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這時學校便應運而生了。

E【解析】這些都是科技發展對教育的作用的'具體表現。

【解析】略。

【解析】教育方法的選擇與題幹不符。

【解析】碩士學歷不是專業化要求的必備條件,可排除。

【解析】盧梭和杜威屬於學生中心論的代表人物,華生是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

【解析】教師素質對教學任務的確定沒有影響。

【解析】考試包括命題、監考、閱卷三個階段。

【解析】DE項是活動課程的特點。

【解析】班級管理主要包括四種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標管理。

【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對等級化、特權化和****性的否定。一方面讓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平等教育,包括教育起點機會均等,受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同時另一方面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解析】略。

【解析】弗洛伊德和孟子是“內發論”的代表。

【解析】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運動促進了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啓蒙思想運動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人本主義哲學的產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論的產生。

【解析】政治背景是從事任何職業活動都應具備的資格,因此與題意不合,排除。

【解析】對學生的研究,不包括其集體的傳統和成長環境。

【解析】教學與智育既相聯繫,又相區別,教學是智育的基本途徑,智育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解析】DE是普通中學在體育方面的要求。

【解析】德育內容是指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會思想政治準則和道德規範的總和,因此其主要內容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解析】教師培養和樹立良好班風的常規做法是講道理、樹榜樣、嚴要求、常實踐。

  三、判斷題

1.√【解析】課外輔導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徑之一。

2.×【解析】教學僅僅是德育的一個途徑,德育還有許多途徑。

3.×【解析】誇美紐斯對班級組織進行了論證,奠定了班級組織的理論基礎。率先使用“班級”一詞的是埃拉斯莫斯。

4.×【解析】班級管理的對象是學生,所以應以學生爲中心建立管理機制。

5.×【解析】智育不等同於知識教育,知識教育只是智育的一個方面。

6.×【解析】隋唐以後盛行的是科舉制。

7.×【解析】教育雖然具有雙重文化屬性,但它又不同於文化的發展規律。、

8.×【解析】題幹所指是外鑠論的主要觀點。

9.√【解析】不同的社會制度,對教育的要求不同,因此教育目的也不同。

10.×【解析】教師要能夠把所教學科內容放在更爲深遠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上考慮,才能夠全面理解所教內容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11.×【解析】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總稱。

12.√【解析】制度化教育越成熟,對社會的影響就越深刻,甚至形成了“學歷社會”。

13.×【解析】受教育的權利是受政治經濟制度制約的。

14.×【解析】不同的文化背景對教育的期望也不相同,所以教育目的不同。

15.×【解析】教師可教育督促學生完成作業,但不得侵犯其人身自由權。

16.×【解析】學生享有身心健康權,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侵犯學生的身心健康權。

17.×【解析】斯賓塞把課程用作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18.×【解析】組織教學應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

19.×【解析】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教學不能等同於智育。

20.√【解析】教學有常規的可借鑑的方法,但卻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不論什麼方法,都應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使用。

  四、情景題

(一)

1.B【解析】案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此點符合8選項。

2.A【解析】在我國,運用最普遍的教學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

3.D【解析】案例中,教師既發揮了自身的主導作用,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解析】案例中提到了練習法和討論法。

(二)

1.A【解析】保羅·朗格郎最早提出終身教育思想。

【解析】B選項是指複習的重要性,D選項是指教育平等。

3.D【解析】伊里奇主張非學校化觀念。

4.B【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