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市國小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全真模擬題答案

>>>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7年上海市國小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全真模擬題答案

1.D[解析]早在公元前6世紀,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豐富的教學實踐基礎上,把學習過程概括爲學-思-行的統一過程。後來的儒家思孟學派進一步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其重點在說明學習過程。

2.B[解析]“不陵節而施”意思是教學不能超過學生的實際能力,應循序漸進。

3.B[解析]理論聯繫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爲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繫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它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意聯繫實際。聯繫學生的生活、科學知識在生產建設和社會生產中的實際運用等。第二,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視教學實踐,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引導學生參加實際操作和社會實踐。第三,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係。第四,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4.A[解析]從我國頒佈的《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法規中可以得知,對中國小生的全面表述是:中國小生是在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中等或初等學校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5.D[解析]“平行教育影響”是馬卡連柯(前蘇聯傑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個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體爲教育對象,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對集體和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教育影響是同時的、平行的。

6.A[解析]羅斯傑的觀點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自發性,屬於非指導教學模式。

7.A[解析]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有:實物直觀(實物與標本,演示性實驗和教學性參加等形式)、模象直觀(教具直觀)、言語直觀(口頭和書面言語)。

8.D[解析]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從學生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實際出發,根據年齡特徵和個性特點確定德育內容和方式。這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9.B[解析]“時教”是說教是有時間的。“正業”是說有主修的東西,在古代就是指經典。現代課程的設置有主科,有副科,有必修課,有選修課。“退息必有居學”是下課以後自修,自己看書。“時教”是老師主動,在課內;“退息”是學生主動,在課外。“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體現了的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10.D[解析]題幹所述是複式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複式教學的特點是:直接教學與學生自學或做作業交替進行。由於學科頭緒多,講課時間少,教學任務重,因而備課時對教學過程的組織、教學時間的分配和教學秩序的處理等,有更復雜的要求。

11.B[解析]贊可夫在長期的實踐研究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導各科教學工作的五條“教學原則”,即: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的原則;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

12.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將教育視爲一種生物現象,將教育過程歸結爲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的傳授活動。教育的心理起源論認爲教育起源於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兩者都認爲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獲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會屬性。

13.C[解析]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間的矛盾。這是德育過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爲學生所接受的新的社會道德要求與學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品德發展的內部矛盾。因此,必須深入具體地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產生與積極轉化,併爲此而調節學生品德發展的外部環境。因此,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主要放在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產生與積極轉化上。

14.A[解析]觀察法是在自然條件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爲表現進行觀察。它是班主任瞭解學生的基本方法。

15.A[解析]課外活動是學生自己自願選擇、自願參加的活動。它能比較充分地照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有利於發展學生愛好、特長,因爲符合學生的特點,學生具有參加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課外活動,誘發學生的動機,給予指導,但參加與否,不具有強制性。沒有自願性,也就不能體現其優越性。

  二、填空題

1.全面發展

2.教學活動

3.檢查複習鞏固新教材

4.抽樣觀察法應用觀察法

5.繼承性

6.《論教育之宗旨》民國時期

7.心理社會

8.盧梭《愛彌爾》

9.要素教育

10.人的培養

11.基礎科學知識

12.能動的

13.專業素養

14.系統化

15.蔡元培

  三、簡答題

1.[參考答案]

一個人的成長、發育和發展過程,都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作用的辨證發展過程,那麼正確處理三者之間的關係,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就顯得尤爲重要。具體策略如下:

(I)學校教育占主導地位。

(2)家庭、社會和學校相互支持,目標一致。

(3)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相互聯繫。

(4)加強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之間的相互聯繫。

2.[參考答案]

(1)掌握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樹立科學的教學觀。

(2)掌握教育工作規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不斷總結經驗,探索規律。

(4)教育原理可以爲繼續學習教學原理、德育原理、學校管理等學科提供堅實的理論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3.[參考答案]

(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正常秩序。

(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4.[參考答案]

(1)部分學校領導和教師思想觀念還需進一步轉變,他們對新課程實施認識

不足,對教材適應性較差。

(2)教師的指導培訓有待加強。教學方式的實質性的東西理解不到位,形式簡單模仿,教學實效性較差。

(3)課程資源不足,許多學校由於缺少必備的教學設施和課程資源,教師手頭資料少,使諸如探究學習等內容教學不能很好地進行,另外教具也受限制,配套的教學資料不僅少,甚至出現脫節的現象。

(4)評價體系還不健全,對教師的評價,不利於教師張揚教學個性,也不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更不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基本素質及其成長過程。

5.[參考答案]

德育過程和學生品德形成過程的不同表現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學生個體品德自我發展的過程;德育過程則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教育過程,是雙邊活動過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學生受各種因素影響。包括自發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德育過程中學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

③從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的結果看,品德形成可能與社會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過程的結果,學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則與社會要求相一致。

6.[參考答案]

(1)時限性。即課程目標要同特定的教育階段相互聯繫,不是對所有教育階段預期結果的籠統規定。

(2)具體性。即課程目標要詳細描述學生身心發展的預期結果,明確學生所要達到的發展水平。

(3)預測性。即課程目標所描述的結果是預期性的,不是實際的結果,是學生髮展狀態的理想性規劃。

(4)操作性。即課程目標是明確的,可以付諸實現,不是一般性的規劃。

  四、論述題

1.[參考答案]

(1)個別教育工作包括各種類型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對優等生的教育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處理好各方面發展的關係。

(3)轉變後進生的`工作主要包括四方面:分析落後方面及其原因,根據其特點進行耐心引導,多方配合因勢利導。

(4)其他類型的學生教育主要有針對性地調動積極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促進全面發展。

(5)要貫徹德育原則。

2.[參考答案]

(1)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關係,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基本的矛盾關係。

①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是書本知識,屬於間接經驗的學習。

②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爲基礎。學生的學習以書本知識爲主,要把這種知識轉化爲學生真正能夠理解掌握的知識,還必須有一定的直接經驗作基礎。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兩者統一在同一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既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又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過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是辯證統一的。

①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知識是智力活動的內容和手段,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學生掌握知識也需要以相應的智力發展爲條件。

②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引導學生自覺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要引導學生通過掌握知識來促進智力的發展。

③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有效發展他們的智力。

(3)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品德相結合的規律。這一規律又稱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①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識爲基礎。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智慧和才能,還可以幫助學生分辨是非善惡,培養良好的品德。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奠定基礎。

②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在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必須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促進其思想品德的提高,從而推動其進一步努力學習。

③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偏向,一種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種是脫離知識的傳授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現代教學論強調教與學二者的辯證關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作爲學習主體是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中的學習主體,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

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組織者的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起主導作用。

②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③建立合作、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交往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