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小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仿真題答案

>>>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單選題

2016國小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學仿真題答案

1.D【解析】孟子是中國古代“內發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爲人只要善於修身養性,向內尋求,優良品質就能得到發展。

2.C【解析】董仲舒爲漢武帝時大儒,博古通今,獨愛儒術,在學界影響很大。

3.A【解析】建國以來,我國國小各科都實行了改革試驗,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D【解析】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普遍實施一定程度的基礎教育的義務形式稱爲普及義務教育。

5.D【解析】我國在1986年公佈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初級中學教學計劃(初稿)》中,第一次把課外活動正式列入課程總計劃。

6.D【解析】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若人爲的打破這個順序,就會適得其反。

7.C【解析】“三基”是指讀、寫、算。

8.C【解析】初等教育分爲兩個階段的學校教育層次。

9.C【解析】課程不改,其他方面的改革無法推進,所以是核心。

10.D【解析】學生是正在成長和發展中的人,他們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11.B【解析】課外活動是在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12.B【解析】赫爾巴特從心理學“統覺”論的原理出發,認爲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繫和系統化的過程。

13.C【解析】教學原則反映了教學過程規律,體現了一定的教學目的。

14.A【解析】第斯多惠認爲好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接受和發現真理。

15.B【解析】學校的各種教育中,德育是靈魂,對其他各種教育具有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

16.A【解析】通過以理服人,提高學生認識,使他們積極向上。

17.A【解析】l862年我國在京師同文館首先採用了班級授課制。

18.B【解析】班級是學校領導工作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層組織。

19.D【解析】學校教育系統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形成。

20.B【解析】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當然也是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21.A【解析】西周以後,形成了以禮樂爲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

22.B【解析】學生是社會成員,是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必然要表現出一定的社會屬性。

23.A【解析】l878年張煥綸在其所創辦的上海正蒙書院內附設小班,這是我國近代國小的開端。

24.A【解析】題幹反映了封建社會教育具有等級性的特點。

25.A【解析】弗洛伊德認爲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根本動力。

26.A【解析】”如何“”解決的是方法問題,“爲誰教,爲誰學”解決的是教育目的的問題。

27.B【解析】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注意貫徹直觀性原則,以解決名詞、術語脫離事物,抽象概念脫離具體形象,理解脫離感知等矛盾。

28.D【解析】終身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爲是“知識社會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

29.A【解析】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知識,進一步發展能力,形成個性,所以教學是以知識的授受爲基礎的。

30.C【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環境因素對人發展的影響。

  二、多選題

【解析】D、E是在近代學制產生以後纔出現的。

【解析】見大綱對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發展的介紹。

【解析】建國以後國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着重開展的工作有普及國小教育、學制改革試驗和教學改革試驗。

【解析】教學口語應具備的特點不包括嚴肅性。

【解析】學生首先是國家的合法公民,其次他們還未達到法定的成人年齡,所以是未成年公民,再次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是接受教育。因此,中國小生是國家法律認可的各級各類中等或初等學校或教育機構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解析】課程內容反映的是各門學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學價值的基本概念。因此,課程編制必須保證科學性與系統性。

【解析】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離不開感性經驗的支持,理論不能失去實踐基礎,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實踐活動爲前提。

【解析】家訪屬於調查訪問的一種形式。

【解析】自我教育能力的三個主要構成因素就是自我評價、自我激勵和自我調控。

E【解析】這些原則都是我國中國小常用的教學原則。

【解析】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剩餘產品,一部分人才能從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教育,文化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了文字,只有具備這些條件,學校才能產生。

【解析】三結合教育是指學校、家庭和社區教育三結合,其基本形式包括互相訪問、通訊聯繫、家長會和家長學校。

【解析】“五四”以後國小教育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招收6歲兒童入學,修業6年。前4年爲初級,後2年爲高級,義務教育年限爲4年。

【解析】人的身心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解析】見大綱學生的社會地位部分。

【解析】國小課程設計要以通俗的,國小生能理解的形式體現高度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2D【解析】社會實踐是教學的一種輔助途徑,不屬於教學活動。

【解析】建立學生檔案一般分四個環節,即“收集—整理—鑑定—保管”。

【解析】計劃性和超越性不是德育的社會特徵。

【解析】限制學校體罰學生是爲保證學生的人身權不受侵犯而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