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半年國小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測試題答案

>>>點擊查看原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

2017上半年國小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測試題答案

1.【精析】B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

2.【精析】C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藉助於德育內容和方法,進行施教傳道 和受教修養的統一活動過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爲發展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範個體化的統一過程。

3.【精析】B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把課程解釋爲教學內容的系統組成,首先把課程用於教 育科學的專門術語。

4.【精析】C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每一個人應該能夠在一個比較靈活的範圍內,比較自由地選擇他的道路。如果他離開這個教 育體系,他也不至於被迫終身放棄利用各種教育設施的權利。

5.【精析】A這些教學原則屬於非指導教學模式。

6.【精析】C衡量一個班級是不是一個良好的集體,關鍵要看有沒有共同的奮鬥目標。

7.【精析lA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發展的要求而逐漸形成的 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質在於,現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 一生。

8.【精析】C班級授課制是目前世界範圍內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

9.【精析】D調動班級成員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級秩序和健康的 班級風氣,是班級管理的基本功能。A項是班級管理的主要功能,B、C兩項的班級管 理的重要功能。

10.【精析】A本題主要考查傳授一接受教學這種教學方法的定義。

11.【精析】D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於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12.【精析】B泰勒被譽爲“課程評價之父”。

13.【精析】B題幹中描述的是教育結構。生產力發展變化會改變教育結構。

14.【精析】C 評等評分評語綜合測評法能較全面地反映被評價者品德情況,且運用較 廣泛。

15.【精析】C人格尊嚴指學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嚴的權利。

  二、填空題

16.康德 17.數

18.雙重性 19.德育

20.情感體驗 21.個性發展

22.全體學生 23.民主平等

24.社會化 25.課程評價

26.國家課程 27.驗證

28.學科的邏輯順序 29.啓發式

30.興趣 31.道德兩難

32.集體主義 33.評價總結

34.生活準則 35.代用制

  三、簡答題

36.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語》中。

(1)他認爲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後天的德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希望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他大力創辦私學,培養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學說以“仁”爲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並且把仁的思想歸結到服從周禮上,強調忠孝和仁愛。

(3)他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教學綱領是“博學於文,約之於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4)他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啓發誘導。他主張“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5)他強調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他強調學習和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

37.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的這一表述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反映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 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38.(1)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2)增強學生的自信心;(3)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

39.(1)激發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鞏固知識;(4)運用知 識;(5)檢查知識。

40.(1)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3)建立班集體韻正常秩 序。(4)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5)培養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四、論述題

41.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在我國,長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學過程看做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是實現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於,它是學生個體的認識,是由教師領導未成熟的主體通過學習知識去間接認識世界。其目的在於: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社會歷史經驗變爲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不僅使學生獲得關於客觀的映象即知識,也使學生個體獲得發展。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認識的間接性。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已知的間接經驗,並在教學中間接地去認識世界。 教學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同樣以教學實踐活動爲基礎。 (2)認識的交往性。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學活動是發生在 師生之間(學生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學生的認識如果離開了師生在特定情境和爲特殊 目的進行的交往,教學活動的概念就可以擴大到生活教育的領域。

(3)認識的教育性。教學中學生的認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這種認識是發展,在認識中追求與實現着學生的知、情、行、意豹協調發展與完整人格的養成。

(4)有領導的認識。學生的個體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區別於一般的認識 過程,教學認識是在主客體之間“嵌入”一個起主導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師,形成學生(主 體)…一課程與教材(客體)一教師(領導)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體結構”。學生的認識實際上走的是人類認識的捷徑。

42.有效地進行德育,不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點,客觀上也需要依據一定的原則來解決和處理好各種各樣的關係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卓有成效進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數學老師發現了三毛的錯誤,沒有進行個別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學的面前用極端的手段打擊學生,沒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導,使學生喪失了信心,從此害怕上學,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師,我會對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以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讓德育發揮到最大效果。